📍 第一阶段:评估与诊断 (决定是否需要矫正及何时开始)
-
初步咨询与检查:

- 目的: 了解孩子牙齿、颌骨、面部发育的基本情况,初步判断是否存在错颌畸形(如牙齿拥挤、龅牙、地包天、牙齿稀疏、咬合异常等)。
- 口腔检查: 医生会检查牙齿数量、萌出情况、排列、咬合关系、口腔卫生状况、有无不良习惯(如吮指、咬唇、口呼吸等)。
- X光检查:
- 全景片(曲面断层片): 观察所有牙齿(包括未萌出的恒牙)、牙根、牙槽骨、颌骨发育情况。
- 头颅侧位片: 分析颅面骨骼结构、牙齿与颌骨的关系、面部软组织轮廓,对制定矫正方案至关重要。
- 取模型(牙模): 用藻酸盐等材料复制孩子牙齿和牙弓的精确模型,用于方案设计和后期对比。
- 拍摄面部及口内照片: 记录矫正前的面部微笑、侧貌、牙齿排列等状态。
-
制定矫正方案:
- 目的: 综合分析所有检查结果,确定是否需要矫正、何时开始、采用何种矫治器、预期效果及大致时间。
- 诊断分析: 医生会详细解释孩子存在的问题、产生原因、潜在影响(如影响咀嚼、发音、面部美观、心理健康等)。
- 讨论时机:
- 早期干预(替牙期): 针对某些特定问题(如严重反颌/地包天、后牙反颌、严重牙列拥挤、不良习惯导致的错颌、下颌后缩等),在乳牙或替牙期进行早期矫治,引导颌骨和牙齿向正常方向发育,降低后期复杂矫正难度,通常在7-10岁左右。
- 常规矫正(恒牙早期): 大多数孩子在所有恒牙(除智齿外)萌出后(通常11-14岁左右)开始矫正,此时牙齿和颌骨发育相对稳定,矫正效果更稳定。
- 选择矫治器:
- 固定矫治器(钢牙套): 最常用,托槽粘在牙齿上,通过弓丝施加力量,技术成熟,效果确切。
- 活动矫治器: 可自行摘戴,用于早期干预或简单病例。
- 隐形矫治器(如隐适美): 透明牙套,美观舒适,可自行摘戴,但需要孩子高度配合,对某些复杂病例效果可能受限,适用年龄通常在恒牙早期后。
- 其他: 如功能矫治器(用于引导颌骨生长)、扩弓器等。
- 预估疗程: 根据错颌类型严重程度,一般1.5-3年不等。
- 费用沟通: 明确矫正费用、分期支付方式等。
- 方案确认: 医生和家长(及孩子,如果年龄合适)充分沟通后,确定最终方案。
📍 第二阶段:准备与开始矫正
-
口腔准备(如有必要):
- 目的: 确保口腔环境适合开始矫正。
- 洗牙: 清除牙结石和菌斑。
- 治疗蛀牙: 补好所有蛀牙。
- 拔牙(如需要): 对于严重拥挤或前突的病例,可能需要拔除部分健康牙齿(通常是前磨牙)为牙齿排齐创造空间,拔牙是重大决定,医生会详细解释原因和必要性。
- 牙周治疗: 如果有牙龈炎、牙周炎,需先治疗控制炎症。
- 处理多生牙/埋伏牙: 如有影响矫正的多生牙或需要导萌的埋伏牙,需先处理。
-
粘接矫治器(安装牙套):
- 目的: 将矫治器(托槽、带环等)固定在牙齿上。
- 清洁牙齿表面。
- 用特殊的粘接剂将托槽精确地粘在牙齿的前面(或后面,如舌侧矫治器)。
- 对于活动矫治器或隐形矫治器,则是取模后由技师制作矫治器,然后试戴调整。
- 首次加力: 安装完成后,医生会放入第一根弓丝,开始施加轻微的力量,启动牙齿移动,这个过程可能会有轻微酸胀感,通常几天内会缓解。
📍 第三阶段:主动矫正治疗期
-
定期复诊加力:
- 目的: 持续施加力量,引导牙齿移动到目标位置。
- 复诊频率: 通常每4-8周复诊一次(具体时间由医生根据牙齿移动速度和矫治器类型决定)。
- 复诊操作:
- 医生检查牙齿移动情况、口腔卫生、矫治器是否完好。
- 更换弓丝(可能变粗、变硬或改变形状)或调整矫治器(如更换橡皮圈、调整隐形牙套)。
- 再次施加力量,继续牙齿移动。
- 口腔卫生至关重要: 戴着牙套刷牙更困难,必须更仔细!每天至少刷两次,每次至少两分钟,使用正畸专用牙刷、牙缝刷、冲牙器等,家长要监督,否则容易导致蛀牙和牙龈炎。
- 饮食注意: 避免过硬、粘性、过大的食物(如坚果、硬糖、口香糖、排骨、带壳海鲜等),防止损坏矫治器或导致托槽脱落,小口吃,细嚼慢咽。
- 不适管理: 初次加力或每次加力后几天,牙齿可能感到酸胀、疼痛,可遵医嘱服用止痛药(如布洛芬),吃软食,避免咀嚼。
- 保持良好配合: 按时复诊,认真刷牙,注意饮食,正确佩戴橡皮圈等附件(如果医生要求)。
-
中期调整(如需要):
在矫正过程中,医生可能会根据牙齿移动的实际情况,对方案进行微调。
📍 第四阶段:结束矫正与保持
-
拆除矫治器:
- 目的: 当牙齿移动到目标位置,咬合关系建立良好后,拆除矫治器。
- 医生小心地去除托槽或取下隐形牙套。
- 清洁牙齿表面残留的粘接剂。
- 拍摄结束时的X光片和模型,与开始时对比。
-
保持阶段(极其重要!):
- 目的: 巩固矫正效果,防止牙齿复发(回到矫正前位置)。
- 原因: 牙齿在新的位置上需要时间稳定,周围的牙龈、牙槽骨、牙周膜也需要重建,颌骨的生长发育(尤其青少年)也可能导致变化。
- 保持器类型:
- 活动保持器(如Hawley保持器、透明压膜保持器): 可自行摘戴,通常要求全天佩戴(吃饭刷牙时取下)一段时间(如6个月-1年),之后逐渐过渡到仅夜间佩戴,可能需要戴数年甚至终身。
- 固定保持器(舌侧丝): 粘接在牙齿背面(通常是下前牙内侧),长期或终身佩戴,提供更稳定的保持效果,尤其对于下前牙易复发的病例。
- 佩戴要求: 严格按照医生指示佩戴时间和方式。即使感觉牙齿很稳定,也绝对不能自行停止佩戴,否则复发风险极高。
- 定期复查: 即使戴保持器,也要定期(如每半年到一年)回访,医生会检查保持器状态和牙齿稳定情况。
- 保持器类型:
📍 关键注意事项
- 专业团队: 选择有资质、经验丰富的正畸医生或正畸专科医生进行诊治。
- 沟通与配合: 整个过程需要医生、家长和孩子(尤其是年龄较大的孩子)的充分沟通和密切配合,孩子的依从性(如认真刷牙、按时复诊、正确佩戴附件和保持器)对最终效果至关重要。
- 耐心与坚持: 牙齿移动是缓慢的生物过程,矫正需要时间和耐心,家长要鼓励孩子坚持。
- 口腔卫生: 矫正期间口腔卫生维护难度加大,但必须做到极致,否则后果严重(蛀牙、牙龈炎、牙周炎、白斑)。
- 保持器是终身大事: 矫正成功≠一劳永逸,保持阶段是防止复发的关键,必须重视并长期坚持佩戴。
- 费用与时间: 提前了解费用构成和支付方式,做好心理准备和时间规划。
儿童牙齿矫正是一个包含评估诊断、方案制定、矫治器安装、定期加力调整、拆除矫治器和长期保持等多个环节的系统工程。 家长需要充分了解流程,积极配合医生,监督孩子的口腔卫生和依从性,才能帮助孩子获得健康、美观、稳定的牙齿咬合和笑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