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植牙和位点保存是口腔种植修复中紧密关联的两个重要概念。

- 种植牙: 指的是在缺牙区域的牙槽骨内植入一个人工牙根(种植体),待其与骨组织结合(骨结合)后,再在种植体上安装牙冠,从而恢复缺失牙齿的功能和美观。
- 位点保存: 指的是在拔除患牙后,立即对拔牙窝进行处理,通过各种手段(主要是骨增量技术)来预防或减缓拔牙后牙槽骨的吸收和改建,尽可能保存拔牙位点的骨量和骨形态,为未来的种植牙创造一个理想的骨基础。
为什么需要位点保存?
拔牙后,牙槽骨会发生显著的吸收和改建,这是自然生理过程,但速度很快,尤其是在拔牙后的前3个月,骨吸收会导致:
- 骨高度和宽度减少: 尤其是颊舌向(宽度)的吸收远大于垂直向(高度)。
- 骨形态改变: 拔牙窝的轮廓会变得不规则,骨嵴可能变得尖锐或凹陷。
- 软组织塌陷: 牙龈乳头可能会萎缩,影响美观。
这些变化会带来严重后果:
- 影响种植: 骨量不足(高度或宽度不够)会导致种植体植入困难、位置不佳(影响最终修复体的功能和美观)、甚至无法植入种植体。
- 增加手术复杂性和风险: 骨量不足时,种植可能需要进行复杂的植骨手术(如上颌窦提升、骨劈开、骨块移植等),这些手术创伤更大、费用更高、风险也相对增加。
- 影响修复效果: 即使能种植,骨量不足也可能导致种植体周围软组织轮廓不佳,影响牙龈形态和美观,尤其是前牙区。
- 延长治疗周期: 需要额外的植骨等待期,延长了整个种植修复的时间。
位点保存如何实现?
位点保存的核心目标是引导骨再生,即在拔牙窝内填充骨替代材料,并覆盖生物屏障膜,阻止软组织长入骨缺损区,为骨细胞爬行和新生骨组织提供空间和时间,常用方法包括:
-
引导骨再生术:
- 骨替代材料: 在清创后的拔牙窝内填入人工骨粉(如羟基磷灰石、磷酸三钙等)或自体骨(通常少量用于混合),这些材料充当支架,引导新骨长入。
- 生物屏障膜: 覆盖在骨材料表面,起到物理屏障作用,阻止牙龈等软组织长入骨缺损区,为骨再生创造空间,膜可以是可吸收的(如胶原膜)或不可吸收的(需要二次手术取出),可吸收膜更常用。
- 缝合: 将牙龈瓣严密缝合封闭术区。
-
骨胶原技术:
使用含有生长因子(如富含血小板的纤维蛋白)或纯化胶原海绵的材料填塞拔牙窝,这些材料具有促进软组织愈合、引导骨再生、减少感染风险等作用,有时会与少量骨粉结合使用。
-
引导组织再生术: 与GBR类似,但更侧重于引导牙周组织再生,在拔牙窝保存中应用较少。
位点保存的时机和适用人群
- 最佳时机: 拔牙后立即进行,在拔牙窝新鲜、血供良好时进行效果最佳。
- 适用人群:
- 所有计划在未来进行种植牙的患者(尤其是前牙美学区,对骨量和形态要求极高)。
- 拔牙前评估骨量已经不足或预期会有大量吸收的患者。
- 拔牙窝存在较大骨缺损或感染(需要彻底清创后)。
- 对未来修复效果(尤其是美观)要求高的患者。
位点保存的优点
- 显著减少骨吸收: 保存了拔牙位点的骨量和形态。
- 简化种植手术: 为种植体植入提供了理想的骨基础,减少了复杂植骨手术的需求。
- 提高种植成功率: 良好的骨基础是种植长期成功的基石。
- 改善修复效果: 尤其是前牙区,能获得更自然、美观的牙龈形态。
- 缩短治疗周期: 避免了后期复杂的植骨手术及其愈合期。
- 提高患者满意度: 减少手术次数,获得更好的功能和美观效果。
位点保存的注意事项
- 并非绝对必需: 如果拔牙后骨量非常充足,且患者不介意后期可能存在的轻微骨吸收或软组织变化,医生也可能不推荐,但这种情况在现代人中较少见。
- 增加费用: 位点保存本身会增加治疗费用(骨材料、膜等)。
- 增加手术时间: 在拔牙基础上额外增加操作时间。
- 术后反应: 与拔牙类似,会有肿胀、疼痛等术后反应,但通常在可控范围内。
- 吸烟影响: 吸烟会严重影响骨愈合和种植成功率,进行位点保存或种植的患者应戒烟。
- 医生技术要求高: 需要经验丰富的医生操作,以确保材料放置正确、封闭严密。
位点保存是种植牙成功的重要“前奏”。 它通过在拔牙后立即进行骨增量处理,有效对抗自然骨吸收,为未来的种植牙创造一个理想的骨环境,虽然会增加一点费用和手术时间,但对于绝大多数计划种植的患者来说,位点保存是一项极具价值的预防性措施,能够显著简化后续种植手术、提高种植成功率、改善最终修复效果(尤其是美观),从长远看是更经济、更可靠的选择。
如果你计划拔牙并考虑种植,强烈建议在拔牙前与经验丰富的种植医生充分沟通,评估是否需要进行位点保存。 医生会根据你的具体口腔情况(拔牙原因、骨量评估、软组织状况、美学需求等)给出最专业的建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