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种植体根据其结构设计和手术方式,主要分为两段式和一段式两种基本类型。三段式这个术语在描述种植体本身结构时并不常用,通常指的是整个修复体由三个部分组成(种植体、基台、牙冠),但种植体本身的结构分段还是两段或一段。

下面详细解释这两种主要类型:
两段式种植体
- 结构: 这是最常见和最主流的类型,它由两个主要部分组成:
- 种植体: 植入牙槽骨内的部分,通常由纯钛或钛合金制成,表面有特殊的处理(如喷砂酸蚀、SLA等)以促进骨结合。
- 基台: 连接种植体和上部牙冠的部分,它是一个中间连接件,一端与种植体内部螺纹连接,另一端用于支撑牙冠,基台可以在种植体植入后一段时间再安装。
- 手术方式:
- 埋植式: 这是传统的两段式手术方式,手术时,先将种植体完全植入牙槽骨内,确保种植体顶部位于牙龈组织下方(埋植),然后缝合牙龈,让种植体在骨结合期内完全埋在骨头和软组织里,不受口腔环境干扰,待骨结合完成(通常3-6个月)后,进行第二次手术,切开牙龈,暴露种植体顶部,安装愈合基台(引导牙龈成型),一段时间后再更换为最终基台和牙冠。
- 非埋植式/一期法: 这是改良的两段式手术方式,手术时,在植入种植体的同时,安装一个临时基台(也称为愈合基台或穿龈基台),这个临时基台穿过牙龈,暴露在口腔内,这样避免了第二次手术,但要求手术时牙龈切口精确,临时基台穿龈位置合适,软组织能良好愈合和塑形,骨结合完成后,直接更换为最终基台和牙冠。
- 优点:
- 骨结合过程完全封闭在口腔环境外(埋植式),成功率高。
- 手术创伤相对可控,软组织处理更灵活。
- 骨结合期间不受口腔细菌、咀嚼力等干扰。
- 技术成熟,临床应用广泛,适应症范围广。
- 缺点:
- 通常需要两次手术(埋植式)或一次手术但需更换基台(非埋植式)。
- 整个治疗周期相对较长(骨结合期+等待软组织愈合期)。
一段式种植体
- 结构: 这种种植体的种植体和基台是一个整体,无法分开,植入后,种植体的基台部分直接穿过牙龈暴露在口腔内。
- 手术方式: 只需要一次手术,手术时,将整个一段式种植体(包含种植体和一体的基台)精确植入到理想位置,基台部分直接穿出牙龈。
- 优点:
- 只需一次手术,减少了手术次数和创伤。
- 治疗周期相对较短,理论上可以更快进入修复阶段(甚至可能实现即刻负重,但要求极高)。
- 缺点:
- 技术要求极高: 手术时必须将种植体(包括穿龈的基台部分)的位置、角度、高度一次性精确到位,任何偏差都可能导致修复困难或失败。
- 骨结合期间暴露: 基台部分在骨结合期间一直暴露在口腔环境中,更容易受到细菌污染和咀嚼力干扰,可能影响骨结合成功率。
- 适应症受限: 对患者的牙槽骨条件(高度、宽度、密度)、牙龈厚度、口腔卫生要求都非常高,通常只适用于前牙区、美观要求高、且骨条件极佳、口腔卫生良好的患者。
- 灵活性差: 一旦植入,基台的角度和高度固定,后期调整空间非常有限。
- 临床应用相对较少: 由于技术难度和适应症限制,不如两段式普及。
三段式”
- 如前所述,“三段式”通常不指种植体本身的结构分段,而是指整个种植修复体由三个独立的部分组成:
- 种植体: 植入骨内的部分。
- 基台: 连接种植体和牙冠的中间件。
- 牙冠: 可见的假牙部分。
- 在这个意义上,无论是两段式还是一段式种植体,最终完成的修复体都可以称为“三段式修复体”,因为它们都需要这三个组件(一段式种植体的基台是和种植体一体的,但安装牙冠时仍然是一个独立的连接步骤)。
- 有时在文献或讨论中,可能会听到“三段式种植系统”,这通常指的是系统设计允许医生在种植体、基台、牙冠三个层面进行独立选择和组合,以获得最佳的修复效果和生物力学性能,但这与种植体本身的“段式”(两段或一段)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 两段式种植体是绝对主流,由植入骨内的种植体和可独立安装的基台两部分组成,手术方式分为埋植式(两次手术)和非埋植式/一期法(一次手术,穿龈基台),优点是成功率高、适应症广、技术成熟;缺点是通常需要两次手术或更换基台,周期较长。
- 一段式种植体的种植体和基台是一个整体,植入后基台直接穿出牙龈,优点是一次手术、周期短;缺点是技术要求极高、适应症严格、骨结合期间暴露风险高、临床应用相对较少。
- “三段式”通常指整个修复体由种植体、基台、牙冠三个部分组成,而非描述种植体本身的结构分段,无论使用哪种种植体,最终完成的修复体都是“三段式”的。
当讨论牙种植体的“段式”时,核心区分就是两段式和一段式,选择哪种类型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口腔条件(骨量、牙龈状况、咬合关系)、美学需求、全身健康状况以及医生的技术经验和偏好来综合决定,两段式因其更高的成功率和更广泛的适应症,是目前临床应用的首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