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博口腔网

种植牙内提升的关键技术要点有哪些?

种植牙内提升(Internal Sinus Lift 或 Crestal Approach Sinus Lift)是上颌窦底提升术的一种微创技术,主要适用于上颌后牙区牙槽嵴高度轻度至中度不足(通常骨高度在4-7mm之间)的情况,其核心要点在于通过牙槽嵴顶开窗,在不开窗上颌窦前壁的情况下,将上颌窦底黏膜从窦底骨壁上剥离并向上提升,然后植入骨移植材料,为种植体提供足够的骨支持。

种植牙内提升的关键技术要点有哪些?-图1

以下是种植牙内提升的关键要点:

术前评估(至关重要)

  1. 影像学评估(核心):
    • CBCT(锥形束CT): 是金标准,必须清晰显示:
      • 剩余骨高度: 测量牙槽嵴顶至上颌窦底的距离,这是决定是否适用内提升的关键参数(gt;4mm,<7mm较理想,但经验丰富者可尝试更低)。
      • 上颌窦形态: 窦底是否平坦、凹陷、气化过度?是否有分隔(骨性或膜性)?分隔的存在和位置会增加手术难度和风险。
      • 牙根位置: 牙根尖与窦底的距离,避免术中损伤牙根。
      • 骨密度: 骨质疏松区域操作需更谨慎。
      • 上颌窦气化程度: 气化过度者窦黏膜更薄、更脆弱。
    • 根尖片: 作为CBCT的补充,观察牙根情况。
  2. 临床检查:
    • 口腔卫生状况(影响愈合)。
    • 邻牙及余留牙健康状况。
    • 患者全身健康状况(如未控制的糖尿病、免疫缺陷、出血性疾病等可能增加风险)。
    • 患者期望值和依从性(术后护理要求高)。
  3. 适应症确认:
    • 上颌后牙区单颗或多颗牙缺失。
    • 上颌窦底骨高度轻度至中度不足(4-7mm)。
    • 上颌窦黏膜无明显炎症或病理改变(如囊肿、息肉)。
    • 患者全身状况良好,能耐受手术。
    • 患者理解手术风险、预期效果及术后注意事项。

手术操作要点

  1. 麻醉: 局部浸润麻醉(含血管收缩剂,如肾上腺素),必要时配合神经阻滞麻醉。
  2. 切口与翻瓣:
    • 切口: 通常采用牙槽嵴顶切口或梯形切口,需充分暴露术区。
    • 翻瓣: 剥离粘骨膜瓣,范围需足够暴露种植窝洞预备区域及上颌窦底骨壁,但范围不宜过大以减少创伤。保护龈瓣血供是关键。
  3. 种植窝洞预备:
    • 在预定种植位点,使用球钻预备窝洞至接近上颌窦底骨皮质(通常保留1-2mm骨皮质)。
    • 注意: 预备方向和深度需精准,避免穿通窦底,CBCT引导下操作更安全。
  4. 开窗进入上颌窦:
    • 使用专用内提升器械(如超声骨刀、特制骨凿、球钻)在窝洞底部(即上颌窦底)开一个圆形或椭圆形的小窗(直径通常5-8mm)。
    • 核心要点: 开窗位置应避开重要解剖结构(如神经管、血管)和上颌窦分隔(如有分隔需谨慎或改方案),开窗边缘应整齐。
  5. 分离上颌窦黏膜:
    • 最关键步骤之一,也是技术难点。
    • 使用专用窦膜剥离器(通常为钝头、弯头、不同角度),小心地将上颌窦底黏膜从窦底骨壁上完整、无撕裂地剥离。
    • 操作要点:
      • 动作轻柔、耐心,避免暴力。
      • 剥离器紧贴骨壁,感觉黏膜的层次感。
      • 按照一定顺序(如从后向前、从内向外)逐步剥离,避免形成盲区。
      • 避免过度牵拉: 黏膜弹性有限,过度牵拉易撕裂。
      • 持续吸引: 术野保持清晰,同时可辅助判断黏膜是否完整(有无气泡、出血)。
  6. 提升上颌窦黏膜:
    • 使用专用内提升器械(如骨锤配合特制骨凿、超声骨刀、液压提升器械)。
    • 核心要点:
      • 轻柔、间歇性、多点、均匀用力。
      • 将器械置于剥离好的黏膜下方,向上方、外侧(朝向颊侧或腭侧,根据需要)轻轻敲击或施压,将黏膜向上、向外抬起。
      • 避免在一点过度用力: 防止局部黏膜撕裂。
      • 提升高度: 根据需要提升的高度(通常5-10mm)和植入骨量决定,提升高度不宜过大(>10mm),否则黏膜撕裂风险剧增。
      • 持续观察: 提升过程中密切观察黏膜状态,有无出血、撕裂迹象。
  7. 骨移植材料植入:
    • 提升窦腔形成后,植入骨移植材料(自体骨、异体骨、人工骨或混合)。
    • 核心要点:
      • 紧密填塞: 材料需紧密填塞提升后的窦腔,避免死腔,提供支撑,防止黏膜塌陷,可使用专用骨捣器轻轻压实。
      • 避免过度填塞: 过度填塞可能压迫黏膜导致缺血坏死或穿孔。
      • 材料选择: 自体骨(如骨屑)成骨效果好但来源有限;人工骨(如Bio-Oss)常用,生物相容性好,支撑力足够。
  8. 种植体同期植入(可选):
    • 如果剩余骨高度和初期稳定性允许,可在提升后同期植入种植体
    • 核心要点:
      • 初期稳定性至关重要: 种植体必须获得良好的初期稳定性(扭矩>35Ncm通常较理想)。
      • 避免穿入窦腔: 种植体尖端应位于提升后的骨材料内,至少距离窦膜1-2mm。
      • 避免过度加压: 植入种植体时避免过度加压导致窦膜破裂。
    • 如果骨高度不足或初期稳定性差,则延期植入(通常4-6个月后)。
  9. 缝合:
    • 将粘骨膜瓣复位,严密缝合关闭术区,防止骨移植材料外漏和感染。
    • 核心要点: 缝合张力要小,保证血供,必要时可减张缝合。

术后处理与护理要点

  1. 术后医嘱:
    • 避免任何可能增加上颌窦内压的动作: 严禁用力擤鼻涕、吸鼻涕、用力咳嗽、打喷嚏(张口打喷嚏)、吹奏乐器、用力吸管喝水/吸烟等,如有需要,张口打喷嚏。
    • 避免术区受压: 术后1周内避免戴压紧的义齿。
    • 口腔卫生: 术后24小时后可轻柔刷牙(避开术区),使用漱口水(如氯己定)。
    • 饮食: 术后1周内进温凉、流质或软食,避免术区咀嚼。
    • 药物: 按医嘱服用抗生素(通常7-10天)和止痛药。
    • 休息: 避免剧烈运动。
  2. 复诊: 按预约时间复诊,检查愈合情况,拆线(通常7-10天)。
  3. 并发症观察: 教会患者识别并发症迹象(如:持续性剧痛、肿胀加剧、鼻腔带血或带脓液、口腔内出现窦道流脓、种植体松动等),出现立即就医。

风险与并发症(需充分告知患者)

  1. 上颌窦黏膜穿孔: 最常见并发症。 程度轻(小穿孔)可能自愈或可修补;程度重(大穿孔或多处穿孔)则需放弃内提升,改用外提升(侧壁开窗)或延期种植,穿孔原因:剥离或提升时操作不当、黏膜本身菲薄或粘连、开窗位置不佳等。
  2. 感染: 包括局部软组织感染和上颌窦炎,严格无菌操作、术后抗生素应用、良好口腔卫生是预防关键。
  3. 出血: 术中或术后出血,可能来自骨壁、粘骨膜瓣或上颌窦黏膜。
  4. 术后疼痛、肿胀、淤青: 正术后反应,通常可自行缓解。
  5. 骨移植材料吸收或移位: 影响骨增量效果。
  6. 种植体失败: 感染、骨结合失败、初期稳定性不足等。
  7. 上颌窦炎/鼻窦炎: 可能由感染、黏膜损伤或骨材料进入窦腔引起。
  8. 感觉异常: 暂时性或永久性下唇/牙龈麻木(损伤眶下神经)。

成功关键总结

  • 精准的术前评估(CBCT是灵魂)。
  • 严格掌握适应症(骨高度4-7mm是相对安全范围)。
  • 术者丰富的经验和娴熟的技术(尤其是窦膜剥离和提升技巧)。
  • 轻柔、精细、耐心操作,避免暴力。
  • 保持术野清晰(持续吸引)。
  • 确保窦膜的完整性和提升的安全性。
  • 骨移植材料的紧密、适度填塞。
  • 种植体获得良好的初期稳定性(若同期植入)。
  • 严密的伤口关闭。
  • 患者严格的术后配合与护理。

重要提示: 种植牙内提升是一项技术要求高、存在一定风险的技术,操作者必须经过专业培训并具备丰富的口腔种植和外科经验,在临床决策时,应充分权衡利弊,必要时选择更稳妥的外提升方案或延期种植策略,务必向患者详细解释手术过程、预期效果、潜在风险及术后要求,获得知情同意。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