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医保DRG最新政策全解读:核心变化、影响与应对策略
随着医保支付方式改革进入深水区,DRG(疾病诊断相关分组)已成为规范医疗服务行为、控制医疗费用、提升基金使用效率的核心抓手,2025年,国家医保局围绕DRG支付推出了一系列新政策,不仅对医院运营、临床诊疗产生深远影响,更直接关系到患者的就医体验与医保报销,本文将从最新政策核心内容、关键变化、多群体影响及应对策略四个维度,为读者全面解析医保DRG最新动向,助您快速掌握改革风向。

2025医保DRG最新政策:核心要点全梳理
2025年,国家医保局在总结前期DRG试点经验基础上,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做好DRG支付方式改革工作的通知》(医保发〔2025〕15号)等文件,明确了DRG改革的“升级版”方向,核心要点可概括为“一个深化、三个优化、一个加强”:
支付范围全覆盖:从试点到“应结尽结”
2025年要求所有统筹地区实现DRG支付住院费用全覆盖(精神类、康复类等特殊专科除外),且年度DRG结算量占统筹地区住院基金支出比例不低于70%,这意味着,除极少数特殊情况外,医院住院服务将全部纳入DRG付费体系,彻底告别“按项目付费”的粗放模式。
分组规则更精细:新增500+细分组,贴近临床实际
相较于2025版,2025年DRG分组方案新增518个细分组,总数突破3000组,重点优化了三方面:
- 复杂病例单独分组:对合并多种并发症、重症监护(ICU)时间超72小时的病例,增设“复杂DRG组”,避免因“高编高套”导致的支付偏差;
- 手术操作与疾病诊断深度绑定:将手术操作编码(ICD-9-CM-3)与疾病诊断编码(ICD-10)的匹配精度从80%提升至95%,减少“诊断-操作”不符导致的分组争议;
- 中医特色病种单列:新增100个中医优势病种(如针灸、推拿治疗腰椎间盘突出),体现中西医并重导向。
支付标准动态调整:“结余留用、超支分担”机制升级
2025年DRG支付标准建立“年度清算+季度预拨”的双轨机制,并明确三方面调整规则:
- 权重系数动态优化:根据各病种实际费用、次均住院日、死亡率等指标,每半年更新一次权重系数,对费用控制好、质量高的病组提高支付标准;
- 基层医疗机构倾斜:对一级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DRG支付标准上浮10%-15%,引导患者“基层首诊”;
- 新技术、新药械临时支付:对创新治疗技术(如CAR-T细胞疗法)、高价药品(如罕见病用药),设立“DRG+按床日/按项目”的复合支付方式,保障患者可及性。
监管考核更严格:“三医联动”强化质量约束
2025年DRG监管突出“质量优先、绩效挂钩”,建立“五个一”考核体系:
- 一个核心指标:将“CMI值(病例组合指数)”纳入医院绩效考核,CMI值越高,代表收治病例复杂度越高,权重系数相应提升;
- 一个负面清单:明确DRG下12种违规行为(如分解住院、高编诊断、套取基金),一旦查实,扣减医院医保保证金并通报批评;
- 一个奖惩机制:对年度DRG结余留用资金使用率超80%的医院,给予下一年度支付标准5%的奖励;对超支率超20%的医院,暂停新增医疗技术审批。
2025DRG政策三大核心变化:与往年有何不同?
对比2025年政策,2025年DRG改革呈现“更精准、更灵活、更重质量”的显著特征,具体变化如下:
从“粗放分组”到“精细化病组管理”
2025年DRG分组侧重“大病种、大费用”,对复杂病例、罕见病组的覆盖不足;2025年通过新增细分组、优化权重算法,实现了“常见病、多发病、复杂病”的全覆盖,将“急性心肌梗死伴心源性休克”从普通“心肌梗死”组中拆分出来,支付标准提高30%,避免医院因费用高而推诿重症患者。
从“单一控费”到“控费+提质”双目标
早期DRG改革以“控费”为核心,部分医院出现“减少必要检查、压缩住院日”等行为;2025年政策明确提出“费用控制与医疗质量并重”,将“30天再入院率”“并发症发生率”“患者满意度”等指标与支付标准直接挂钩,某病种若30天再入院率超全国平均水平,下一年度支付标准下调8%,倒逼医院提升诊疗规范性。
从“医院单方承担”到“多元协同共治”
2025年DRG强化“政府-医院-患者”三方责任:政府负责分组规则动态调整,医院加强内部成本管控,患者需主动配合临床路径(如提前康复、减少非必要用药),医保部门联合卫健委、药监局建立“DRG改革联席会议制度”,定期解决分组争议、药品耗材集采与DRG支付衔接等问题。
不同群体如何应对?DRG政策影响及实用指南
DRG改革并非“医院单方面的事”,而是涉及医院、医护人员、患者、医药企业等多方的系统性变革,针对不同群体,以下是具体应对建议:
▶ 医院: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效益型运营”
- 成本管控:建立“临床科室-医保办-财务科”三级成本核算体系,将DRG病组成本细化到药品、耗材、检查等具体项目,重点管控高值耗材(如心脏支架、人工关节)过度使用;
- 临床路径优化:针对常见病种制定“DRG标准临床路径”,明确检查项目、用药范围、住院时长上限,腹腔镜阑尾切除术”住院日不超过5天,抗生素使用不超过3天;
- 信息化升级:部署DRG智能编码系统,实现“诊断-操作-费用”自动匹配,减少编码错误导致的分组偏差;同时建立DRG绩效 dashboard,实时监控各科室CMI值、结余留用情况。
▶ 医护人员:从“经验诊疗”转向“循证规范诊疗”
- 熟悉分组规则:主动学习2025年DRG分组方案,掌握本科室常见病组的“诊断-操作”编码要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伴急性加重”必须编码“J44.1”才能进入高支付组;
- 优化诊疗行为:避免“大检查、大处方”,例如对高血压患者优先推荐国家基药目录中的降压药,而非高价原研药;同时注重患者健康教育,降低30天再入院风险;
- 参与绩效管理:医院可将DRG相关指标(如CMI值、药占比)纳入科室及个人绩效考核,与奖金分配直接挂钩,提升改革参与度。
▶ 患者:从“被动付费”转向“主动知情就医”
- 了解报销政策:通过“国家医保服务平台”APP或医院医保办查询所在地区DRG报销目录,明确“哪些费用纳入DRG支付、哪些需自费”(如部分高价自费药品、特需服务);
- 配合临床路径:主动遵循医嘱完成术前检查、术后康复,避免因“延长住院日”导致自费增加;剖宫产”患者若无并发症,住院日一般不超过7天,超期部分需自费;
- 选择合适医疗机构:基层医疗机构DRG支付标准更低、报销比例更高,常见病、慢性病患者可优先选择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减轻个人负担。
▶ 医药企业:从“卖药导向”转向“临床价值导向”
- 调整产品策略:针对DRG支付标准,重点研发“性价比高、临床必需”的药品耗材,例如通过仿制药一致性评价的国产仿制药、可降解支架等;
- 开展药物经济学研究:提供药品的“成本-效果分析”数据,证明其在DRG体系下的经济性,例如某抗生素若能缩短住院日1天,即使单价略高,也可能被医院优先采购;
- 配合医院控费需求:与医院共建“DRG病组用药管理方案”,例如为糖尿病病组提供“胰岛素+血糖监测仪”组合包,降低整体治疗费用。
常见问题解答(FAQ):关于DRG政策,你想知道的都在这
Q1:DRG下,个人自付费用会增加吗?
A:不一定,DRG通过“打包付费”规范了医疗行为,减少了过度医疗,理论上可降低次均费用,但对部分依赖高价自费药品/耗材的病种(如肿瘤靶向治疗),若药品未纳入DRG支付范围,自付费用可能增加,建议患者提前咨询医保办,了解“DRG+按项目”的复合支付政策。
Q2:医院会不会为了控费推诿重症患者?
A:政策已针对性解决此问题,2025年DRG新增“复杂病例单独分组”,对重症、合并症多的患者提高支付标准,同时将“推诿重症患者”纳入负面清单,医保部门建立“DRG病例争议仲裁机制”,医院若因分组问题推诿患者,可向医保局申诉。
Q3:DRG对中医治疗有影响吗?
A:反而是利好,2025年DRG单列100个中医优势病种,支付标准上浮10%-20%,针灸治疗面瘫”“中药治疗慢性肾炎”等,中医医院可借此提升中医药服务占比,发挥特色优势。
Q4:企业如何查询DRG分组规则?
A:可通过“国家医保局官网-DRG/DIP支付方式改革专栏”下载《2025版DRG分组方案及权重系数》,也可登录“各省医保服务平台”获取地方性细则,部分省市提供“DRG分组查询工具”,输入疾病诊断和手术操作即可匹配对应病组。
DRG改革,让医疗更“有温度”的必经之路
2025年医保DRG最新政策的出台,标志着我国支付方式改革从“试点探索”迈向“成熟定型”的新阶段,对医院而言,这是从“规模扩张”到“质量效益”的转型契机;对患者而言,这是“看得好病、看得起病”的制度保障;对医药行业而言,这是“回归临床价值”的发展方向。
作为医疗从业者或普通患者,主动了解DRG政策、适应改革节奏,不仅能降低自身成本,更能推动医疗资源的高效配置,随着DRG与DIP(按病种分值付费)的协同推进、医保智能监控的完善,医疗服务的“质”“效”平衡将逐步实现,让每一位患者都能享受到更规范、更经济、更优质的医疗服务。
互动话题:您所在的医院/地区已落实DRG政策吗?遇到了哪些问题?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分享,我们一起探讨应对之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