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博口腔网

矫正后牙齿咬合异常?现在调整还来得及吗?

矫正后牙齿咬合的建立和稳定是正畸治疗的核心目标之一,远比单纯“排齐牙齿”更为重要,一个健康、稳定的咬合不仅关系到咀嚼功能、面部美观,还直接影响牙齿的长期健康和颞下颌关节(TMJ)的健康。

矫正后牙齿咬合异常?现在调整还来得及吗?-图1

以下是关于矫正后牙齿咬合的详细说明:

🧩 一、理想的咬合状态是什么?

正畸医生会努力达到以下目标:

  1. 上下牙齿尖窝相对:
    • 上颌牙齿的尖(牙尖)应该与下颌牙齿的窝(牙窝)形成良好的嵌合关系。
    • 下颌牙齿的尖也应该与上颌牙齿的窝形成良好的嵌合关系,这就像精密的齿轮咬合,确保咀嚼力量能均匀分布,避免个别牙齿受力过大。
  2. 稳定的正中关系位:

    当你的下巴处于放松、自然位置时,上下牙齿能以最广泛、最稳定的接触关系咬合在一起(称为正中关系位或正中颌位)。

  3. 中性颌位:

    在正中关系位的基础上,下颌向前滑动到最前牙接触的位置(即牙尖交错位或正中颌位),这个位置应该是稳定的、舒适的,并且与面部肌肉协调。

  4. 适当的覆合与覆盖:
    • 覆合: 上前牙覆盖下前牙垂直向的距离,正常范围约为上前牙覆盖下前牙的1/3到2/3。
    • 覆盖: 上前牙覆盖下前牙水平向的距离,正常范围约为上前牙切缘在下前牙唇面以内的1-3mm(轻微覆盖)。
  5. 中线对齐:

    上下颌中切牙的接触点应该在一条垂直线上,并与面部中线基本对称。

  6. 无早接触点:

    在咬合过程中,不应该有某个牙齿或某个点比其他牙齿或点更早接触(早接触点),这会导致咬合不平衡。

  7. 工作侧与平衡侧协调:

    当下颌向一侧咀嚼时(工作侧),上下牙齿应有多个接触点(组牙功能合);非工作侧(平衡侧)牙齿应基本不接触或仅有轻接触。

🔧 二、矫正过程中如何建立良好咬合?

  1. 精细调整阶段: 在牙齿基本排齐后,正畸医生会进入关键的精细调整期,这个阶段的目标就是建立上述的理想咬合关系。
  2. 使用各种工具:
    • 橡皮筋: 通过牵引特定的牙齿,调整上下颌牙齿的咬合关系(如调整覆合覆盖、中线、纠正反合等)。
    • 颌板: 用于调整咬合平面、引导下颌位置、稳定咬合关系。
    • 调磨: 在拆除矫治器前或后,医生可能会精细调磨牙齿的咬合接触点(特别是早接触点),确保咬合接触广泛、均匀、稳定。
    • 保持器设计: 部分保持器(如压模保持器)本身也带有一定的咬合引导和稳定作用。

⚠ 三、矫正后咬合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原因

即使矫正结束,咬合也可能出现问题,原因包括:

  1. 咬合高点/早接触点:
    • 表现: 咬东西时某个牙齿特别酸软、疼痛,感觉“悬空”或“卡住”,有时伴有头痛、肌肉酸痛。
    • 原因: 矫正后牙齿位置微小移动、保持器制作或佩戴不当、牙齿本身形态问题、咀嚼习惯不良等。
  2. 咬合干扰:
    • 表现: 下颌在咀嚼或说话滑动时,感觉有牙齿“挡路”或“磕碰”,导致关节弹响、疼痛或张口受限。
    • 原因: 咬合平面不平整、个别牙齿干扰、咬合关系不稳定。
  3. 咬合创伤:
    • 表现: 牙齿松动、牙龈萎缩、牙根吸收(X光可见)、牙齿敏感、咀嚼无力。
    • 原因: 长期存在咬合高点或早接触点,导致个别牙齿承受过大咬合力。
  4. 复发(牙齿移位):
    • 表现: 牙齿位置发生轻微或明显的改变,导致咬合关系不如矫正后初期理想(如覆合覆盖加深、中线偏移、个别牙齿扭转等)。
    • 原因: 这是最常见的问题! 原因包括:
      • 未严格佩戴保持器: 这是最主要的原因,牙齿有回到矫正前位置的趋势,尤其是矫正后的前1-2年。
      • 生长发育(青少年): 下颌骨继续生长可能影响咬合。
      • 牙周健康问题: 牙周支持组织变弱,牙齿容易移位。
      • 不良习惯: 吮指、咬唇、夜磨牙、紧咬牙等。
      • 牙齿替换(恒牙未完全萌出): 部分青少年矫正时恒牙未完全萌出,萌出后可能影响咬合。
  5. 颞下颌关节紊乱:
    • 表现: 关节区疼痛、弹响、杂音、张口困难或偏斜、头痛、耳部症状等。
    • 原因: 咬合不良(如干扰、创伤)是重要诱因之一,但并非唯一原因,压力、不良姿势、关节本身问题等也可能导致。

🛡 四、如何维护矫正后的咬合健康?

  1. 严格佩戴保持器:
    • 这是重中之重! 医生会根据你的情况(年龄、牙齿状况、矫正难度等)制定保持方案(通常全天佩戴一段时间,之后仅夜间佩戴)。
    • 终身佩戴: 牙齿终生有移动的倾向,尤其是在前半年到一年内最活跃。夜间终身佩戴保持器是防止复发、维持咬合稳定最有效的方法。 即使感觉牙齿很稳定,也绝对不能擅自停戴。
  2. 定期复查:

    遵循医嘱定期回诊复查(通常拆除矫治器后第一年每3-6个月一次,之后每年1-2次),医生会检查牙齿位置、咬合关系、保持器状况、牙周健康等,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问题。

  3. 保持良好的口腔卫生:

    认真刷牙、使用牙线/牙缝刷,定期洗牙(建议每6个月一次),健康的牙周组织是牙齿稳定的基础。

  4. 避免不良习惯:

    戒除吮指、咬唇、咬笔、咬指甲等习惯,如有夜磨牙或紧咬牙,务必告知医生,可能需要佩戴颌垫(夜磨牙垫)保护牙齿和关节。

  5. 注意饮食:

    矫正后初期(尤其是戴保持器时),避免咬硬物(如坚果、螃蟹壳、骨头)、粘性食物(如口香糖、太妃糖),防止牙齿移位或损坏保持器,长期来看,均衡饮食,避免过度咀嚼过硬食物。

  6. 及时发现问题:
    • 如果感觉咬合不适(如酸软、疼痛、弹响、卡顿)、牙齿松动、位置变化、保持器不合适等,务必尽快联系你的正畸医生进行专业评估和处理,不要自行调整或拖延。

矫正后的咬合健康是正畸治疗成功的最终体现和长期保障,它依赖于:

  • 医生精湛的技术和精细调整。
  • 患者严格佩戴保持器(尤其夜间终身佩戴)。
  • 患者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
  • 患者避免不良习惯。
  • 患者定期复查。

咬合的稳定是一个需要医患双方长期共同努力的过程。 不要因为拆除矫治器就认为治疗结束,保持阶段和长期维护同样至关重要,有任何关于咬合的疑虑,及时咨询你的正畸医生是最佳选择。💪🏻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