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4+7医保政策全面解读:2025年哪些药降价?报销流程一文看懂!
近年来,“看病贵”一直是老百姓最关心的话题之一,2025年,国家启动“药品集中采购试点”(简称“4+7”政策),通过“带量采购、以量换价”的方式,让一批常用药、慢性病药大幅降价,作为首批试点城市之一,北京自政策落地以来,始终走在全国前列,切实减轻了患者用药负担。北京4+7医保政策究竟是什么?哪些药品降价了?怎么报销?本文为你详细拆解,让你一文搞懂!

先搞懂:“4+7”政策是什么?为何北京率先落地?
“4+7”中的“4+7”最初指北京、天津、上海、重庆、广州、深圳、大连、西安、成都、沈阳、哈尔滨11个试点城市(后扩展至全国),这一政策的核心是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通过明确采购量(约定采购量),药企以“价低者得”的原则中选,最终实现药品价格大幅下降。
北京作为首都和医疗资源高地,早在2025年3月就率先落地“4+7”政策,首批覆盖25个品种,包括降压药、降糖药、抗血小板药等常见慢性病常用药,此后,政策持续扩围,截至目前,北京已纳入数百个中选药品,覆盖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癌症、精神障碍等多个领域,成为全国药品降价幅度最大、受益人群最广的地区之一。
北京4+7政策核心内容:降价多少?覆盖哪些药?
降价幅度:平均降价超52%,最高降幅达96%
“4+7”政策最直观的效果就是药价“大跳水”,以首批中选药品为例:
- 降压药:缬沙坦胶囊(原价29.21元/盒,中选价2.34元/盒,降幅92%);
- 降糖药:盐酸二甲双胍片(原价5.4元/盒,中选价0.18元/盒,降幅97%);
- 抗血栓药:硫酸氢氯吡格雷片(原价108元/盒,中选价12.18元/盒,降幅89%)。
截至2025年,北京中选药品平均降价幅度超过52%,部分慢性病年用药费用从数千元降至百元内,极大减轻了患者负担。
覆盖范围:从25个品种到数百个,慢病、大病药全覆盖
北京4+7政策已从首批25个品种扩展至第七批集采中选药品,覆盖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癌症、精神疾病、肝炎等10余类疾病,包括:
- 心血管类:氨氯地平、阿托伐他钙、瑞舒伐他钙等;
- 代谢类:二甲双胍、格列美脲、利拉鲁肽等;
- 抗肿瘤类:紫杉醇、奥沙利铂、吉非替尼等;
- 精神类:奥氮平、舍曲林、帕罗西汀等。
值得注意的是,中选药品均为通过一致性评价的仿制药(即与原研药质量和疗效等效),患者可放心使用,无需担心“降价=降质”。
采购与供应:医院优先采购,确保“不断供”
政策要求北京所有公立医疗机构(包括三甲医院、社区医院、乡镇卫生院)必须优先采购中选药品,并约定采购量(约定采购量为年度用量的60%-70%),药企则需确保供应,若出现断供,将纳入“违规名单”,影响后续投标。
北京已建立“药品短缺预警机制”,一旦发现中选药品供应紧张,医保部门会协调药企或备选企业保障供应,确保患者“买得到、用得上”。
北京4+7医保报销:怎么报?能省多少钱?
报销政策:中选药品按甲类报销,不设个人自付比例
中选药品全部纳入北京市医保目录甲类,意味着:
- 报销比例最高:在职职工报销90%,退休人员报销95%(具体比例因医院等级略有差异);
- 不设个人先行自付:无需像部分乙类药品那样先自付一定比例,直接按医保政策报销;
- 门诊、住院均能报:无论是社区医院开药,还是住院治疗,中选药品均可按规定报销。
报销流程:和普通药品一样,持医保卡直接结算
患者在北京医保定点医疗机构(含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购买中选药品时,只需携带医保卡(或电子医保凭证),医生开具处方后,在药房结算时直接刷卡报销,无需额外申请或审批。
退休患者王阿姨患有高血压,每月需服用氨氯地平片,原研药月费用约120元,使用4+7中选仿制药后,月费用仅10元,按95%报销后,个人每月只需支付0.5元!
特殊人群:慢性病患者可“长处方”,减少往返医院
针对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北京推行“长处方”政策:社区医院可开具1-2个月用量的处方,患者无需每月往返医院,既方便又节省时间,中选慢性病药品在社区医院配备齐全,实现“小病在社区,用药有保障”。
北京4+7政策带来的三大影响:患者、医院、行业全面受益
患者:药费大幅下降,用药依从性提高
数据显示,北京4+7政策实施以来,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的用药负担下降60%以上,部分患者甚至从“因贵停药”变为“按时服药”,病情控制明显改善,糖尿病患者使用中选二甲双胍后,年药费从1500元降至100元内,极大提升了生活质量。
医院:药占比下降,医疗资源更合理
“以药养医”是长期存在的医疗顽疾,4+7政策通过降低药品价格,使公立医院“药占比”(药品收入占医疗收入的比例)平均下降15%-20%,医院有更多精力提升医疗服务质量,推动“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
行业:倒逼药企转型,创新药加速上市
中选药品价格大幅下降,迫使药企从“仿制药竞争”转向“创新药研发”,北京作为全国医药创新中心,政策落地后,本地药企研发投入增长30%,多个国产创新药(如PD-1抑制剂、CAR-T细胞疗法)加速上市,推动医药行业高质量发展。
常见问题解答(FAQ):关于北京4+7,你想知道的都在这
Q1:4+7中选药品质量有保障吗?
A:有!中选药品均需通过国家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即与原研药在“生物等效性”上无差异,且需通过国家药监局严格检查,北京还建立了“药品质量追溯系统”,可全程监控药品生产、流通、使用环节,确保质量安全。
Q2:外地人在北京能用4+7中选药品吗?
A:可以!只要持有北京市医保卡(或电子医保凭证),无论户籍是否在北京,均可按规定报销中选药品费用,若为外地医保患者,需先办理异地就医备案,在北京定点医院就医时,按参保地政策报销(多数地区已实现直接结算)。
Q3:政策实施后,原来的药还能买到吗?
A:可以,医院会根据患者需求,同时配备中选药品和原研药(或未中选仿制药),患者可根据医生建议自主选择,但中选药品为“优先采购”品种,若选择非中选药品,需自费承担更高费用。
Q4:哪些医院能买到4+7中选药品?
A:北京所有公立医疗机构(包括协和医院、北京医院等三甲医院,以及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均已配备中选药品,患者可通过“北京市医疗保障局官网”或“北京医保”APP查询具体医院药品目录。
2025年最新动态:北京4+7政策再升级,这些变化需关注
2025年,北京在4+7政策基础上推出“双通道”管理(即定点医院和定点药店均可购买中选药品),患者凭处方可在社区药店或医保定点零售药店购买中选药品,享受同样报销政策,进一步方便患者购药。
北京还将部分中选药品纳入“门诊慢特病”保障范围,如癌症靶向药、抗凝药等,报销比例再提高5%-10%,进一步减轻大病患者负担。
北京4+7政策,让“看病贵”不再是难题
从“天价药”到“平价药”,从“买不起”到“放心用”,北京4+7医保政策通过“国家集采+医保报销”的组合拳,切实将药品降价红利转化为患者的“获得感”,如果你或家人正在为药价发愁,不妨多关注北京4+7中选药品,到社区医院或定点医院咨询医生,用更低的成本获得更好的治疗。
最后提醒:政策细节可能动态调整,建议通过“北京市医疗保障局官网”(http://ybj.beijing.gov.cn)或“北京医保”微信公众号获取最新信息,转发给身边有需要的人,让更多人知道这项惠民政策!
(注:本文数据截至2025年6月,具体药品价格和报销政策以北京市医保部门最新公布为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