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博口腔网

2025牙齿矫正顺序怎么排?最新流程这样安排!

牙齿矫正是一个系统性的治疗过程,通常需要1-3年甚至更长时间,虽然具体步骤会因患者的年龄、牙齿问题严重程度、矫正方式(传统托槽、自锁托槽、隐形矫正等)以及医生的技术方案而有所不同,但整体流程通常遵循以下顺序:

2025牙齿矫正顺序怎么排?最新流程这样安排!-图1

📍 第一阶段:诊断与计划制定 (1-2次复诊)

  1. 初诊咨询:

    • 目的: 初步了解您的需求和期望,进行初步口腔检查。
    • 医生会询问您的病史、牙齿问题(如拥挤、龅牙、地包天、牙缝大等)、美观和功能需求,检查牙齿排列、咬合关系、口腔卫生状况、颞下颌关节情况等。
    • 可能结果: 医生判断您是否需要矫正,以及矫正的大致方向和可能面临的挑战(如是否需要拔牙)。
  2. 全面检查与数据采集:

    • 目的: 获取全面、精确的诊断信息,为制定个性化方案提供依据。
      • 口腔检查与模型: 取上下颌牙齿的模型(石膏模型或数字扫描模型),用于分析牙齿排列、咬合关系、预测治疗效果。
      • X光片:
        • 全景片(曲面断层片): 查看全口牙齿、牙根、牙槽骨、颌骨发育情况、埋伏牙、多生牙、牙根形态等。
        • 头颅侧位片: 进行头影测量分析,评估骨骼关系(上下颌骨位置)、软组织面型、牙齿与颌骨的协调性,是制定矫治方案的关键依据。
        • 必要时: 如有智齿、囊肿等问题,可能需要根尖片或CBCT(锥形束CT)。
      • 口内/面部照片: 记录矫正前的牙齿、面部微笑、侧面轮廓等状态,用于对比和方案设计。
      • 牙周检查: 评估牙龈健康、牙槽骨状况,确保牙周健康是矫正的基础。
  3. 诊断分析与方案设计:

    • 目的: 基于收集的所有数据,明确诊断,制定详细的、个性化的矫正目标和治疗计划。
      • 医生综合分析所有数据,确定具体的牙齿问题、骨骼问题(如有)。
      • 设定明确的矫正目标(如排齐牙齿、关闭牙缝、改善咬合、改善面型等)。
      • 制定多种可能的矫治方案(如拔牙方案、不拔牙方案、不同矫正方式的选择)。
      • 与患者充分沟通,解释不同方案的优缺点、预期效果、治疗时间、费用、可能的风险(如拔牙、牙根吸收等)。
      • 共同决策: 患者在医生指导下,根据自身需求、经济状况等选择最终方案。

📍 第二阶段:治疗前准备 (拔牙、牙周治疗等)

  1. 拔牙(如需要):

    • 目的: 为拥挤的牙齿提供排齐空间,改善面型或咬合关系。
    • 如果方案中包含拔牙,通常在矫正开始前或开始初期(戴矫治器前)进行,最常拔除的是前磨牙(双尖牙)或智齿,拔牙后需要等伤口愈合(通常1-2周)再开始戴矫治器。
  2. 口腔治疗:

    • 目的: 确保口腔环境健康,为矫正创造良好条件。
      • 牙周治疗: 治疗牙龈炎、牙周炎,控制炎症,确保牙周组织能承受矫正力。
      • 龋齿治疗: 补牙或根管治疗,处理蛀牙。
      • 洁牙: 进行专业洗牙,清除牙结石和菌斑。
      • 修复/修复体处理: 如有不良修复体或影响矫正的修复体,需先处理。

📍 第三阶段:主动矫治期 (戴矫治器阶段 - 核心阶段)

这是矫正过程中最漫长、最关键的阶段,通常持续1.5-2.5年或更久,医生会定期复诊调整矫治器。

  1. 粘接矫治器/佩戴牙套:

    • 目的: 将矫治装置固定在牙齿上,施加矫治力。
      • 传统托槽/自锁托槽: 医生用专用粘接剂将金属或陶瓷托槽精确粘接在牙齿表面,然后医生将弓丝(镍钛丝、不锈钢丝等)放入托槽槽沟内,利用弓丝的弹性力开始移动牙齿,第一次复诊通常在戴牙后1-4周。
      • 隐形矫正: 医生根据方案设计一系列透明的、可摘戴的牙套,患者需要全天佩戴(除吃饭刷牙外),每1-2周更换一副新牙套,每副牙套施加轻微的力引导牙齿移动,首次复诊通常在戴牙后1-2周。
  2. 定期复诊调整:

    • 目的: 监控牙齿移动进度,施加新的矫治力,确保按计划进行。
      • 频率: 传统托槽通常4-8周复诊一次;自锁托槽可能6-10周一次;隐形矫正通常6-12周复诊一次(具体遵医嘱)。
      • 操作:
        • 传统/自锁托槽: 医生更换更粗、更硬的弓丝(换丝),或添加橡皮筋(牵引)、辅簧(螺旋弹簧、推簧)等附件,以实现特定的牙齿移动(如拉牙齿向后、关闭牙缝、纠正中线、调整咬合高度等),有时会调整托槽位置。
        • 隐形矫正: 医生检查牙齿移动是否与计划一致,评估是否需要调整方案(如附件添加、精细调整),并发放下一阶段的牙套。
      • 过程: 每次复诊医生都会检查牙齿移动情况、口腔卫生、有无不适或并发症(如溃疡、牙根吸收迹象),并给予相应指导。
  3. 阶段性目标达成:

    • 主动矫治期通常分为几个主要阶段:
      • 排齐与整平: 将拥挤错乱的牙齿排齐到弓丝上,整平牙弓。
      • 关闭拔牙间隙/集中间隙: 如果拔牙了,需要将两侧牙齿向中间移动关闭间隙;如果不拔牙但需要集中间隙(如内收前牙),则进行集中。
      • 调整咬合关系: 精细调整上下牙齿的尖窝相对关系,达到稳定、功能良好的咬合,可能使用颌间牵引(橡皮筋挂牙)。
      • 精细调整与完成: 微调牙齿位置、轴倾度、转矩,确保达到最终的美观和功能目标。

📍 第四阶段:保持期 (防止复发)

  1. 拆除矫治器:

    • 目的: 当牙齿移动达到预期目标,咬合关系稳定后,拆除矫治器。
    • 医生小心地去除托槽或停止佩戴隐形牙套,此时牙齿位置已相对稳定,但牙周组织(牙槽骨、牙龈)和肌肉记忆还需要时间适应。
  2. 佩戴保持器:

    • 目的: 极其重要! 维持矫正后的牙齿位置,防止复发(牙齿有回到原来位置的趋势)。
      • 类型: 常见的有:
        • Hawley保持器: 塑料基托+钢丝,包绕整个牙弓,可调节,最经典。
        • 透明压膜保持器: 类似隐形牙套,覆盖整个牙列,美观,但强度稍弱。
        • 固定舌侧丝: 粘接在牙齿舌侧(内侧)的细钢丝,用于下前牙等易复发部位,需长期佩戴。
      • 佩戴要求:
        • 初期(拆除后6-12个月): 通常需要全天佩戴(吃饭刷牙除外),医生会具体告知。
        • 后期(稳定后): 逐渐过渡到仅夜间佩戴。终身佩戴是普遍共识,尤其是在前牙区域,即使夜间佩戴,频率也可能随时间减少(如每周3-4晚),但建议遵医嘱长期坚持。

📍 第五阶段:定期复查与终身维护

  1. 保持期复查:

    • 目的: 监控牙齿稳定情况,调整保持器佩戴方案,处理早期复发迹象。
    • 拆除矫治器后,医生会安排一系列复查(如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之后可能每年复查一次,检查牙齿位置、咬合、口腔卫生、保持器状况等。
  2. 终身维护:

    • 目的: 矫正效果需要长期维护。
      • 坚持佩戴保持器: 如前所述,长期甚至终身佩戴是防止复发的关键。
      • 保持良好口腔卫生: 认真刷牙、使用牙线/牙缝刷,定期洗牙(每6个月或遵医嘱),预防龋齿和牙周病。
      • 避免不良习惯: 如咬唇、吐舌、咬笔、啃硬物等。
      • 定期口腔检查: 每年至少一次口腔检查和拍片,及时发现并处理口腔问题。

📍 重要注意事项

  • 个体差异: 以上流程是通用框架,具体步骤、时间、复诊间隔因人而异,医生会根据您的具体情况制定详细计划。
  • 患者配合: 患者的配合度是矫正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 严格遵守医嘱(如佩戴橡皮筋、保持口腔卫生、按时复诊、避免硬食、正确佩戴保持器等)直接影响治疗效果和时间。
  • 沟通: 整个过程中,与医生保持良好沟通至关重要,有任何疑问、不适或担忧,及时向医生反馈。
  • 专业选择: 选择正规医疗机构和有资质、经验丰富的正畸医生进行矫正,是保障效果和安全的基础。

牙齿矫正是一个“诊断计划 → 治疗准备 → 主动移动 → 维持稳定 → 终身维护”的完整闭环过程,理解这个顺序有助于您更好地配合治疗,对整个过程有合理的预期,并最终获得稳定、健康的矫正效果。 祝您拥有一口整齐健康的牙齿!💪🏻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