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植牙中的骨增量技术(Bone Augmentation / Bone Grafting)是解决牙槽骨骨量不足问题、确保种植体成功植入并长期稳定的关键步骤,当患者的牙槽骨因为牙齿缺失、牙周病、外伤、发育异常等原因导致宽度、高度或密度不足时,直接种植可能会导致种植体暴露、不稳定、感染甚至失败,骨增量技术通过外科手术,在需要种植的区域增加骨量,为种植体创造一个理想的“地基”。

以下是对种植牙中骨增量技术的详细介绍:
为什么需要骨增量?
- 骨吸收: 牙齿拔除后,牙槽骨会逐渐发生生理性吸收,尤其是在拔牙后前几个月吸收速度最快,长期缺牙会导致骨量显著减少。
- 先天发育不足: 某些患者天生牙槽骨量就较少。
- 牙周病: 严重的牙周病会导致牙槽骨破坏吸收。
- 外伤或肿瘤手术: 外伤或颌骨肿瘤手术可能导致骨缺损。
- 即刻种植需求: 为了缩短治疗时间,有时在拔牙后立即植入种植体,此时可能需要同期进行骨增量来弥补拔牙窝的骨吸收空间。
- 种植体位置要求: 种植体需要足够的骨组织包绕(骨结合),以确保其长期稳定和功能,骨增量可以调整种植体的位置和角度,达到更理想的功能和美学效果。
主要的骨增量技术
骨增量技术种类繁多,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缺损情况(位置、大小、形态)、全身健康状况、经济条件以及最终目标选择最合适的一种或多种技术组合使用。
引导骨再生术
- 原理: 利用生物屏障膜(可吸收膜或不可吸收膜)将骨缺损区与口腔软组织(牙龈)隔离开,形成一个“帐篷”样的空间,为骨细胞生长提供不受干扰的环境,在缺损区填入骨移植材料,引导新骨长入并替代移植材料。
- 适用情况: 适用于各种大小的骨缺损(尤其是小到中等缺损),是应用最广泛的技术之一。
- 材料:
- 屏障膜: 可吸收膜(如胶原膜、PLA膜)或不可吸收膜(如ePTFE膜),可吸收膜无需二次手术取出。
- 骨移植材料: 见下文“骨移植材料”部分。
- 优点: 技术成熟,适应症广,效果可靠。
- 缺点: 可能需要二次手术取出不可吸收膜;存在膜暴露、感染风险;空间维持依赖膜和骨床的稳定性。
上颌窦提升术
- 原理: 针对上颌后牙区(磨牙区)因上颌窦气腔扩大导致的垂直骨量不足,通过外科手术在上颌窦底壁开窗,将上颌窦黏膜(Schneiderian膜)小心剥离并向上推起,在窦底和黏膜之间填入骨移植材料,增加骨高度。
- 分类:
- 上颌窦内提升术(Summers技术): 适用于骨高度尚可(gt;4-5mm)但不足的情况,通过牙槽嵴顶开窗,用特殊器械将窦底黏膜向上推起并植入骨粉,创伤较小。
- 上颌窦外提升术(开放式上颌窦提升术): 适用于骨高度严重不足(<4-5mm)的情况,在牙槽嵴顶做梯形切口,翻开黏骨膜瓣,在窦底骨壁上开一个较大的窗口,完整剥离窦黏膜,填入大量骨粉,然后缝合关闭窗口,创伤较大,但可增加更多骨量。
- 材料: 骨移植材料(自体骨、人工骨等)。
- 优点: 是解决上颌后牙区垂直骨量不足的经典且有效的方法。
- 缺点: 手术相对复杂,有损伤上颌窦黏膜的风险(可能导致鼻窦炎);术后恢复期较长。
骨劈开术 / 骨挤压术
- 原理: 适用于牙槽骨宽度不足但高度尚可的情况。
- 骨劈开术: 用骨凿或超声骨刀在牙槽嵴顶纵向劈开骨皮质,将其撑开,形成间隙,在间隙内植入骨移植材料,适用于宽度中度不足。
- 骨挤压术: 使用一系列直径逐渐增大的专用器械(骨挤压器),在预备的种植窝洞内逐步挤压、压实松质骨,扩大窝洞直径,避免去除过多骨质,适用于宽度轻度不足。
- 优点: 避免或减少取自体骨的创伤;手术相对简单;能利用患者自身骨组织(挤压的松质骨)。
- 缺点: 对骨皮质厚度和密度要求较高;劈开时可能造成骨裂开;挤压可能导致骨内压增高;骨增量量有限。
块状骨移植术
- 原理: 切取较大块的自体骨(通常来自下颌骨外斜线、颏部、髂骨等),移植到受植区,用钛板钛钉进行坚固内固定,为种植体提供足够的骨支撑。
- 适用情况: 适用于严重的、大范围的骨缺损(如外伤、肿瘤术后、严重萎缩),尤其是需要即刻种植或对支撑强度要求高的区域。
- 材料: 主要为自体骨块。
- 优点: 提供最强的初始支撑力;成骨能力和骨量增加效果显著;可同期或延期植入种植体。
- 缺点: 需要额外手术部位取骨,创伤大;手术复杂,时间长;术后并发症风险相对较高(如取骨区并发症、固定松动);愈合期长。
骨牵引成骨术
- 原理: 在骨皮质切开但保留骨膜和部分血供的情况下,在骨缺损区植入特制的牵引器,术后一段时间开始,每天缓慢牵引(通常1mm/天),牵引过程中在新生骨间隙中逐渐形成新骨,达到所需长度后,保持牵引期让新骨矿化成熟。
- 适用情况: 适用于严重的骨量不足(尤其是垂直向),如上颌骨发育不足、下颌骨缺损、严重萎缩等,可以同时实现骨延长和软组织扩张。
- 优点: 能生成患者自身的新生骨,质量好;可同期进行软组织扩张;避免或减少取自体骨。
- 缺点: 治疗周期非常长(通常需要数月);需要患者高度配合;技术复杂,对医生要求高;存在牵引器相关并发症(如感染、松动)。
骨移植材料
骨增量手术中使用的材料主要分为以下几类:
- 自体骨:
- 来源: 患者自身(如拔牙窝、下颌骨外斜线、颏部、髂骨等)。
- 优点: 金标准,含有活细胞和骨诱导因子,成骨能力最强,无免疫排斥反应,无疾病传播风险,融合速度快。
- 缺点: 需要额外手术部位取骨,增加创伤、手术时间和患者痛苦;取骨量有限;可能造成取骨区并发症(疼痛、感觉异常、感染);形态不规则,塑形困难。
- 同种异体骨:
- 来源: 骨库提供的经过严格处理的他人捐赠的骨组织(如冻干骨、脱钙骨基质)。
- 优点: 来源相对丰富,避免取骨创伤;有骨诱导性(特别是DBM)。
- 缺点: 存在免疫排斥反应(虽然经处理风险降低);有潜在的疾病传播风险(尽管现代处理技术已极大降低);成骨速度和骨质量不如自体骨;价格较高。
- 异种骨:
- 来源: 主要来自牛骨(如Bio-Oss)。
- 优点: 来源广泛,价格相对较低;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骨引导性;结构稳定,不易被快速吸收,能提供良好的支架作用。
- 缺点: 无骨诱导性(纯骨粉);成骨速度较慢,最终会被自身骨部分替代;存在极低的免疫反应风险。
- 人工骨/合成骨:
- 来源: 人工合成的材料(如羟基磷灰石HA、磷酸三钙TCP、生物活性玻璃等)。
- 优点: 无免疫排斥,无疾病传播风险;可塑形性好;来源不受限;部分具有骨引导性甚至骨诱导性(如添加了BMP的)。
- 缺点: 部分材料(如纯HA)降解缓慢,可能长期存留;成骨速度和质量可能不如自体骨;单独使用时成骨能力有限,常需混合使用。
临床应用中,常将不同材料混合使用以取长补短,
- 自体骨 + 异种骨:结合自体骨的成骨能力和异种骨的支架作用。
- 异种骨 + 人工骨:结合异种骨的天然结构和人工骨的可控性。
- DBM(骨诱导) + 骨引导材料(如异种骨/人工骨):提供骨诱导和骨引导双重作用。
手术流程(简化版)
- 术前评估: 口腔检查、CBCT(锥形束CT)精确评估骨量、密度、解剖结构(如神经管、上颌窦)、全身健康状况(如糖尿病、吸烟史)。
- 方案设计: 确定骨增量技术、选择材料、制定手术计划(是否同期种植、延期种植)。
- 手术实施:
- 局部麻醉或镇静/全麻。
- 切开翻瓣,暴露骨缺损区。
- 根据选定的技术进行操作(如GBR的膜放置和植骨、上颌窦提升、骨劈开等)。
- 如需同期种植,在骨增量后植入种植体。
- 缝合关闭伤口。
- 愈合期: 骨增量后需要4-6个月甚至更长时间让移植材料与自身骨充分融合(骨结合),期间严禁种植体受力。
- 二期手术(如需要): 暴露埋入的种植体,安装愈合基台。
- 最终修复: 取模,制作并安装牙冠/牙桥。
适应症与禁忌症
- 适应症: 各种原因导致的牙槽骨量不足(宽度、高度、体积不足);计划进行种植修复的患者。
- 禁忌症(相对或绝对):
- 严重的全身系统性疾病未控制(如未控制的糖尿病、心脏病、血液病)。
- 活动性口腔或颌面部感染。
- 严重吸烟(显著增加失败风险)。
- 放疗后骨(血供差,愈合能力差)。
- 精神疾病不配合治疗者。
- 对所用材料过敏者。
风险与并发症
- 常见风险: 术后疼痛、肿胀、淤青。
- 主要并发症:
- 感染: 会导致骨增量失败。
- 移植材料暴露/移位: 尤其是屏障膜暴露,易导致感染失败。
- 骨吸收: 增生的骨量可能部分被吸收。
- 神经损伤: 下牙槽神经、颏神经损伤导致麻木(通常可恢复)。
- 上颌窦黏膜穿孔/感染: 上颌窦提升特有风险。
- 取骨区并发症(如取自体骨时): 疼痛、感觉异常、感染。
- 种植体失败: 骨增量失败、感染、种植体周围炎等导致种植体松动脱落。
术后护理
- 严格遵医嘱服用抗生素、止痛药。
- 保持口腔卫生,使用漱口水,避免手术区刷牙。
- 饮食:术后1-2周吃软食,避免手术区咀嚼。
- 避免剧烈运动、吸烟、饮酒。
- 按时复诊拆线、复查。
骨增量技术是现代种植牙领域不可或缺的核心技术之一,它极大地拓展了种植修复的适应症范围,使许多过去无法种植的患者得以重获健康美观的牙齿,该技术种类繁多,材料选择多样,手术操作要求精细,成功的骨增量需要精确的术前评估、合理的方案设计、精湛的手术技巧、严格的无菌原则、周密的术后护理以及患者的良好配合,选择经验丰富、技术精湛的口腔种植医生至关重要,以最大程度地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并发症风险,确保种植牙的长期稳定和功能恢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