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植牙手术中“翻瓣”是指切开牙龈组织,翻开黏骨膜瓣,暴露下方的牙槽骨,虽然现在微创种植技术越来越普及,但在某些特定情况下,翻瓣仍然是必要且重要的步骤,主要原因如下:

-
评估骨量和骨质量:
- 核心原因: 种植体成功的关键在于有足够的骨量(高度、宽度、厚度)和良好的骨质量来支撑种植体,并实现稳定的骨结合。
- 问题: 在不翻瓣的情况下,医生只能通过术前影像学检查(如CBCT)和临床触诊来间接评估骨量,但影像学存在一定的放大和变形误差,触诊也无法精确感知骨质的实际厚度和密度。
- 翻瓣的作用: 翻瓣后,医生可以直视下直接观察牙槽骨的形态、高度、宽度、厚度以及骨密度,这能最准确地判断:
- 是否有足够的骨量直接植入种植体?
- 骨量不足的具体位置和程度?
- 骨质是致密型还是疏松型?
- 是否存在骨缺损或骨裂?
- 意义: 基于直视下的评估,医生可以制定最合理的手术方案,是直接植入,还是需要进行骨增量手术(如植骨、上颌窦提升、骨劈开/骨挤压等),或者需要调整种植体的位置、角度或尺寸。
-
进行骨增量手术:
- 问题: 大部分需要翻瓣的种植病例都伴随着骨量不足的问题,单纯依靠影像学无法精确进行复杂的骨增量操作。
- 翻瓣的作用: 骨增量手术(如引导骨再生GBR、骨移植、上颌窦内/外提升等)需要在直视下进行,以确保:
- 骨缺损区域被彻底清创。
- 骨移植物或屏障膜被精确放置在所需位置。
- 移植物被稳定地固定在骨缺损处。
- 避免损伤重要的解剖结构(如下牙槽神经管、上颌窦)。
- 意义: 翻瓣为骨增量手术提供了必要的操作空间和视野,是解决骨量不足、为种植体创造理想植入环境的关键步骤。
-
处理复杂解剖结构或潜在风险:
- 问题: 种植区域可能靠近重要的解剖结构,如下颌神经管、颏孔、上颌窦、鼻底等,术前影像学虽然能定位,但精确操作仍需直视确认。
- 翻瓣的作用:
- 神经血管保护: 翻瓣后能清晰看到下颌神经管或颏孔的位置,确保种植体备洞和植入时安全距离,避免损伤导致麻木或出血。
- 上颌窦处理: 进行上颌窦内提升或外提升手术时,必须翻瓣才能直视下打开上颌窦壁、提升黏膜、植入骨移植物并关闭创口。
- 鼻底处理: 在上颌前牙区,鼻底骨壁较薄,翻瓣能避免种植体穿入鼻腔。
- 意义: 翻瓣是确保手术安全、避免严重并发症(如神经损伤、上颌窦穿孔感染)的必要措施。
-
取出失败的种植体或处理感染:
- 问题: 当种植体失败(如松动、折断)或出现严重的种植体周围炎(感染导致骨吸收)时,需要彻底清创。
- 翻瓣的作用: 翻瓣可以充分暴露失败的种植体、周围的感染组织、骨缺损区域,便于彻底取出种植体、清创、刮治感染组织、处理骨面,为后续重新种植或骨再生创造条件。
- 意义: 翻瓣是处理复杂种植失败和感染病例的基础。
-
配合数字化导板进行精确植入:
- 背景: 虽然不翻瓣的微创种植常与数字化导板结合,但在某些复杂病例中,即使使用了导板,医生也可能选择翻瓣。
- 原因:
- 确认导板贴合: 翻瓣后可以检查导板是否与牙槽骨表面完全贴合,避免因软组织干扰导致定位偏差。
- 处理意外情况: 备洞过程中如果遇到意外(如骨裂、出血、发现骨量不足),翻瓣能提供更好的视野和处理空间。
- 骨增量后验证: 在导板引导下完成骨增量后,翻瓣可以直观验证增量效果和种植体最终植入位置是否理想。
- 意义: 在复杂或高精度要求的病例中,翻瓣可以作为数字化导板技术的一个安全保障步骤。
-
医生经验和偏好:
- 经验: 对于经验丰富的医生,翻瓣操作熟练,能提供最直观的信息和最大的操作灵活性,尤其在处理复杂病例时更有把握。
- 偏好: 部分医生可能基于对手术安全性和成功率的考虑,在特定情况下(如初次种植但骨量评估不十分确定、骨量临界值等)选择翻瓣以获得更可靠的信息和操作条件。
翻瓣的核心目的是:
- 获得最佳视野: 直视下评估骨状况、解剖结构。
- 提供充分操作空间: 进行必要的骨增量、神经血管保护、感染处理等复杂操作。
- 确保手术安全性和精确性: 避免损伤重要结构,实现种植体的理想植入位置和方向。
- 处理复杂病例: 解决骨量不足、解剖结构复杂、感染失败等问题。
虽然微创种植(不翻瓣或小切口)因其创伤小、恢复快、术后不适轻等优点成为主流趋势,但在骨量不足、解剖结构复杂、需要骨增量、处理感染失败或要求极高精度等特定情况下,翻瓣手术仍然是种植牙治疗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步骤,是保障种植体长期成功的关键环节。 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骨条件、解剖、预期目标等)和自身经验,权衡利弊后决定是否需要翻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