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博口腔网

牙齿矫正内吸收新发现,风险为何高发?

牙齿矫正内吸收(Internal Root Resorption)是指在牙齿矫正过程中,牙齿内部的牙髓组织受到刺激后,牙髓细胞开始异常地吸收牙本质,导致牙根内部出现空洞或破坏的一种并发症,虽然不常见,但确实是正畸治疗中需要警惕的风险之一。

牙齿矫正内吸收新发现,风险为何高发?-图1

以下是关于牙齿矫正内吸收的详细说明:

🦷 一、内吸收发生的原因

  1. 过大的矫正力或过快的牙齿移动: 这是最主要的原因,当施加在牙齿上的正畸力过大、持续时间过长,或者牙齿移动速度超过了生理性改建的极限时,牙髓组织(包含血管、神经和结缔组织)会受到过度压迫和刺激,导致牙髓内的破骨细胞样活性增强,开始溶解吸收牙本质壁。
  2. 牙齿本身有潜在问题:
    • 外伤史: 牙齿曾经受过撞击、创伤(即使当时没有明显症状或没有进行根管治疗),牙髓可能已有轻微损伤或炎症,在矫正压力下更容易发生内吸收。
    • 既往根管治疗史: 根管治疗不完善(如根尖封闭不良、遗漏根管、根管内有异物等)或根管治疗后牙齿结构变脆,在矫正压力下可能发生根管内吸收或根管壁穿孔。
    • 严重的牙周炎: 牙周支持组织破坏严重,牙齿松动度大,在矫正中更容易受到异常力量影响。
    • 牙齿发育异常: 如牙根过短、弯曲或有其他结构缺陷。
  3. 个体差异: 不同个体对正畸力的反应不同,部分人可能对压力更敏感。
  4. 矫正器设计或粘接问题: 矫治器(如托槽)粘接不当导致施力方向异常,或弓丝末端过长刺激牙龈软组织,可能间接影响牙髓健康。

🔍 二、内吸收的症状和表现

  • 早期/轻度: 通常没有明显症状! 这是内吸收最危险的地方,牙髓可能还存活,或者已经坏死但未引起剧烈疼痛,患者可能毫无察觉。
  • 中期/重度:
    • 牙齿变色: 吸收区域可能导致牙冠颜色变暗(灰褐色或粉红色),因为牙本质吸收后,牙本质小管暴露,更容易染色,或者坏死物质渗入。
    • 牙龈肿胀或瘘管: 如果吸收穿透根尖孔或侧根管,感染物可能排出,在牙龈上形成反复肿胀或流脓的瘘管。
    • 牙齿松动度异常: 牙根严重破坏可能导致牙齿松动度增加。
    • 对冷热刺激敏感或疼痛: 如果牙髓尚未完全坏死,可能对冷热刺激敏感;如果坏死,可能发展为自发痛、夜间痛等根尖周炎症状。
  • 影像学表现(关键诊断依据):
    • 根尖片: 在牙根内部可见圆形或卵圆形、边界相对清晰的透射影(暗区),通常位于牙根中部或根尖附近,早期可能很细微。
    • CBCT: 能更清晰地显示内吸收的范围、位置、形态以及与根管壁的关系,对诊断和制定治疗方案至关重要。

🏥 三、诊断

  1. 病史询问: 了解是否有外伤史、根管治疗史、矫正过程中是否有疼痛等不适。
  2. 临床检查:
    • 视诊:观察牙齿颜色、牙龈有无肿胀或瘘管。
    • 叩诊:检查牙齿有无叩痛(根尖周炎的标志)。
    • 牙髓活力测试:冷热测试、电活力测试、牙髓活力测试(如激光多普勒),判断牙髓是否存活。
    • 牙齿松动度检查。
  3. 影像学检查:
    • 根尖片: 基础筛查,但可能因重叠而显示不清。
    • 曲面断层片: 可观察全口牙根情况,但细节不如根尖片和CBCT。
    • CBCT: 诊断内吸收的金标准! 能提供三维立体图像,清晰显示内吸收的位置、大小、形态、范围以及与根管壁的关系,对治疗方案的选择至关重要。

💊 四、治疗

治疗方案取决于内吸收的发现时机、严重程度、位置、牙髓状态以及牙齿的预后

  1. 早期发现、吸收局限、牙髓活力尚可:
    • 调整矫正方案: 立即或暂停对该牙施加正畸力,减轻或消除压力。
    • 密切监测: 定期复查(临床检查+影像学检查),观察吸收有无进展。
    • 保守治疗: 有时吸收可能自行停止或缓慢进展,在严密监控下可继续矫正其他牙齿,待矫正结束后再处理该牙。
  2. 吸收明显、范围较大、牙髓已坏死或即将坏死:
    • 根管治疗: 是核心治疗! 必须进行彻底的根管治疗,清除根管内感染的牙髓组织,对内吸收腔进行清创、消毒,并用根管充填材料严密填塞,对于较大的吸收腔,可能需要使用MTA等生物相容性材料进行修补。
    • 暂停或调整矫正: 在根管治疗期间及完成后一段时间内,通常需要暂停对该牙施加正畸力,待根尖周病变愈合、牙根稳定后再谨慎进行后续矫正。
    • 牙冠修复: 根管治疗后的牙齿变脆,尤其是有内吸收破坏的牙根,在矫正完成后通常需要做牙冠保护,防止牙齿劈裂。
  3. 吸收严重、根管壁穿孔、牙齿预后不良:
    • 根尖手术: 对于根尖穿孔或吸收腔难以通过根管治疗处理的病例,可能需要结合根尖手术,直接修补穿孔或切除病变根尖部分。
    • 拔牙: 如果内吸收极其严重,导致牙根大面积破坏、牙齿松动无法控制、或根管治疗失败,可能需要拔除患牙。

🛡 五、预防

预防是关键!正畸医生和患者都需要重视:

  1. 全面的正畸前检查:
    • 详细病史: 仔细询问外伤史、根管治疗史、疼痛史等。
    • 全面的影像学检查: 拍摄全口根尖片或曲面断层片是必须的! 对于高风险牙齿(如外伤牙、根管治疗牙)或怀疑有问题时,强烈建议拍摄CBCT进行评估,排除潜在的内吸收风险或其他牙根问题。
  2. 控制正畸力:
    • 遵循轻力矫治原则,避免使用过大的力量。
    • 避免牙齿移动过快,遵循生理性改建规律。
    • 定期复诊,及时调整矫治器,确保施力合理。
  3. 密切监测:
    • 正畸过程中,患者应留意牙齿有无异常疼痛、变色、牙龈肿胀等症状,一旦发现异常,立即告知正畸医生!
    • 正畸医生在每次复诊时,应进行临床检查(叩诊、松动度等),并在关键阶段(如开始移动、加力后)或对高风险牙齿进行必要的影像学复查(如根尖片)。
  4. 多学科协作: 对于有复杂病史(如严重外伤史、根管治疗史)的患者,正畸医生应与牙体牙髓科医生充分沟通,制定周密的治疗计划和监测方案。

牙齿矫正内吸收是正畸治疗中一种相对少见但后果可能很严重的并发症,其核心原因是过大的正畸力或过快的牙齿移动作用于已有潜在问题的牙齿(如外伤牙、根管治疗牙)。早期诊断困难(常无症状)影像学检查(尤其是CBCT)是诊断的关键,治疗以根管治疗为核心,并需调整矫正方案。预防至关重要,包括全面细致的正畸前检查(特别是影像学)、严格遵循轻力矫治原则、以及治疗过程中的密切监测和患者自我观察。

如果你正在接受矫正,或计划矫正,且牙齿有外伤史或根管治疗史,务必与你的正畸医生详细沟通风险,并遵循医嘱进行必要的检查和随访。🙏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