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植义齿上牙合架是口腔修复和技工制作中至关重要的一步,它确保了最终修复体在患者口腔内拥有精确的咬合关系、良好的功能和美观性,与天然牙不同,种植体没有牙周膜的缓冲作用,因此咬合精度要求更高,任何微小的误差都可能导致种植体过载、骨吸收甚至修复体失败。

以下是种植义齿上牙合架的详细步骤和关键要点:
核心目的
- 精确转移颌位关系: 将患者口内上下颌骨之间的位置关系(垂直距离、水平关系)准确转移到牙合架上。
- 模拟咬合运动: 在牙合架上模拟患者下颌的前伸、侧方等功能性运动轨迹。
- 指导咬合设计: 在模型上设计和制作出符合生物力学原则的咬合接触点(尖牙保护、组牙功能等)。
- 确保修复体就位与咬合: 最终制作的种植义齿能顺利就位,并在所有咬合运动中无干扰、无早接触。
所需材料与设备
- 种植模型: 包含种植体替代体(模拟种植体基台)的上下颌工作模型(通常为超硬石膏或树脂模型)。
- 转移杆/转移体: 用于将种植体替代体精确连接到模型上,并确保其方向与口内种植体一致。关键: 转移杆必须与种植体基台替代体精确匹配(通常由种植系统提供)。
- 牙合架:
- 简单牙合架: 仅能固定垂直距离和水平关系,不能模拟非正中运动,适用于简单修复或初步排牙。
- 半可调牙合架: 可调节前牙切导、侧方髁导、髁道斜度等参数,能较真实地模拟下颌运动。强烈推荐用于种植义齿,尤其是后牙区或复杂咬合设计。
- 全可调牙合架: 参数可调范围更大,精度更高,成本也更高,通常用于复杂病例或研究。
- 颌位记录材料:
- 蜡: 用于记录垂直距离和水平关系(蜡堤)。
- 硅橡胶: 用于记录垂直距离和水平关系(闭口记录)或咬合关系(咬合记录材料),精度高,操作方便,是目前主流选择。
- 咬合纸/蜡片: 用于检查咬合接触点。
- 咬合记录材料: 通常是硅橡胶或光固化树脂,用于在牙合架上记录并固定最终的咬合关系(如组牙功能接触)。
- 其他工具: 调刀、酒精灯、模型修整机、咬合纸、记号笔、测量尺等。
详细操作步骤
模型准备与种植体替代体固定
- 取模与灌模: 医生使用个性化托盘和精确印模材料(如聚醚硅橡胶)取得包含种植体位置和方向的印模,灌制超硬石膏或树脂模型。
- 安装转移杆/转移体:
- 在模型上找到种植体替代体。
- 关键: 使用与种植系统配套的转移杆/转移体,将其精确旋入种植体替代体内部。必须确保:
- 转移杆完全就位,无晃动。
- 转移杆的方向(角度)与口内实际种植体植入方向完全一致,这是保证咬合精准的核心!
- 转移杆的顶部(通常有球状或平台状)暴露在模型表面,用于后续连接牙合架。
- 用石膏或专用粘接剂(如自凝塑料)将转移杆牢固固定在模型上,防止松动或移位。
记录颌位关系
- 确定垂直距离:
- 医生在患者口内确定并记录垂直距离(息止位垂直距离减去息止位间隙)。
- 在模型上制作蜡堤或硅橡胶记录块,其高度应反映确定的垂直距离。
- 确定水平关系(正中关系):
- 医生在患者口内引导下颌至正中关系位(铰链位),并记录此位置。
- 常用方法:
- 蜡堤记录法: 在上下颌蜡堤上记录患者正中关系位咬痕。
- 硅橡胶记录法: 使用专用的硅橡胶颌位记录材料(如bite registration),涂布于上下颌模型(或蜡堤)上,让患者做正中咬合,待材料固化后取下记录块。
- 转移颌位关系到牙合架:
- 选择合适的牙合架(半可调优先)。
- 将上颌模型固定在牙合架上颌体上。
- 关键步骤:
- 将记录有颌位关系的记录块(蜡堤或硅橡胶块)放回上下颌模型上。
- 将下颌模型放置在下颌体上,使下颌模型上的转移杆/转移体顶部精确插入牙合架下颌体的相关定位孔或附件中。
- 调整牙合架,使记录块在上下颌模型之间紧密、稳定地就位。
- 固定牙合架的上下颌体(拧紧螺丝)。
- 小心移除颌位记录块,此时牙合架已固定了上下颌模型之间的垂直距离和正中关系位。
在牙合架上验证与调整
- 检查垂直距离: 用尺子在牙合架上测量上下颌牙槽嵴顶之间的距离,应与记录的垂直距离一致。
- 检查正中关系: 轻轻推动下颌体,应感觉有明确的铰链轴心运动,无左右前后晃动,在正中关系位,上下颌模型应稳定接触。
- (半可调牙合架)调整参数:
- 根据患者的临床检查(如面下1/3高度、髁突位置、切导斜度等)或医生提供的指导,调整前牙切导针高度、侧方髁导角度、髁道斜度等参数,使其尽可能模拟患者的实际下颌运动轨迹。这是保证非正中咬合精准的关键。
在牙合架上制作最终咬合关系(可选但推荐)
- 试排牙: 在模型上按照设计排好人工牙(或暂时冠)。
- 记录最终咬合:
- 使用专用的咬合记录材料(通常是高精度硅橡胶或光固化树脂)。
- 在牙合架上,于正中关系位,将材料涂布在需要记录咬合关系的区域(如后牙工作尖/窝、前牙切缘等)。
- 引导下颌在牙合架上做功能性运动(前伸、侧方),使材料在运动中被挤压,记录下所有工作侧、平衡侧以及前伸接触点的精确位置。
- 待材料固化后,取下记录块。
- 在技工室利用咬合记录: 技师可以根据这个咬合记录块,在后续制作(如烤瓷冠、桥、支架)中精确磨改咬合面,确保修复体在患者口内能完美重现记录的咬合关系。
关键注意事项与难点
- 种植体方向精度: 这是最核心的难点! 转移杆/转移体必须绝对精确地反映口内种植体的三维位置和角度,任何偏差都会导致咬合平面、咬合点错位,要求医生取模时动作轻柔,避免转移杆移位;技师操作时确保完全就位。
- 颌位记录精度: 尤其是无牙颌或复杂咬合关系患者,正中关系的记录必须准确,硅橡胶材料因其稳定性和精度优于蜡。
- 牙合架选择与调整: 半可调牙合架的参数调整需要经验,参数设置不当会导致非正中咬合干扰,医生和技师的良好沟通至关重要。
- 咬合记录材料: 选择高精度、低形变、操作方便的材料,厚度要适中(通常1-2mm),过厚会记录不准确,过薄易变形。
- 模型稳定性: 模型在牙合架上必须固定牢固,在操作和调整过程中不能有丝毫移动。
- 沟通: 医生与技师之间关于种植体位置、角度、咬合设计(如平面、引导尖)、颌位关系等信息的清晰沟通是成功的基础,最好有详细的病例设计和记录单。
- 对颌牙情况: 如果对颌是天然牙,其磨耗、倾斜等情况也会影响咬合设计,需在模型上体现并考虑。
种植义齿上牙合架是一个技术密集、要求极高的过程,它不仅是简单的模型固定,更是将患者口腔复杂的生物力学关系在体外精确复现的关键环节。核心在于:
- 精准的种植体替代体定位(角度!角度!角度!)
- 准确的颌位关系记录与转移
- 合适的牙合架选择与精细调整
- 可靠的咬合关系记录(尤其是非正中)
严格遵循操作规范,充分理解种植义齿的生物力学特点,并注重细节和沟通,才能制作出功能良好、长期稳定的种植义齿,最终在患者口内试戴时,应达到修复体就位顺利、咬合广泛均匀、无干扰、无早接触、功能舒适的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