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博口腔网

矫正牙齿后牙龈萎缩,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应该如何正确应对和处理?

矫正牙齿后牙龈萎缩?别慌!原因、预防、处理全解析

“戴了两年牙套,终于拿到保持器,高兴劲儿还没过,却照镜子发现牙龈好像‘缩’了——牙齿变长、牙缝变大,刷牙时还总出血……”这是不少牙齿矫正人群的困惑:明明是为了变美,为啥矫正后牙龈反而萎缩了?难道矫正真的会“毁”牙龈?

矫正牙齿后牙龈萎缩,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应该如何正确应对和处理?-图1

作为从业10年的牙科专家,我要告诉大家:矫正牙齿本身不会直接导致牙龈萎缩,但矫正过程中的一些因素,若处理不当,确实可能增加牙龈萎缩的风险,今天我们就来聊聊“矫正后牙龈萎缩”的那些事,帮你搞清楚原因、知道怎么防、出现萎缩怎么办。

先明确:牙龈萎缩到底是什么?

牙龈萎缩,简单说就是牙龈组织“后退”,牙根暴露,牙缝变大,它分为两种情况:

  • 生理性萎缩:随年龄增长,牙龈会轻微退缩,属于正常现象,通常无需干预;
  • 病理性萎缩:由口腔疾病、不良习惯或外部刺激导致,进展较快,可能影响牙齿健康和美观。

矫正后出现的牙龈萎缩,多为病理性萎缩,需要我们重点关注。

矫正后牙龈萎缩,这5个“元凶”最常见!

很多人把牙龈萎缩归咎于“矫正器”,其实矫正器只是“诱因”,真正的问题往往藏在细节里,结合临床案例,我总结了5个主要原因:

矫正期间口腔清洁不到位(最常见!)

矫正时,牙套(托槽、弓丝)会占据牙齿表面,让刷牙变得“费劲”,很多人觉得“刷了就行”,实则牙缝、牙龈边缘的牙菌斑、食物残渣很难清除干净。
长期堆积的牙菌斑会引发牙龈炎(牙龈红肿、出血),若不及时治疗,炎症会破坏牙龈纤维和牙槽骨,导致牙龈“失去支撑”而萎缩。
数据说话:临床研究显示,矫正期间牙龈炎发病率高达60%-80%,其中30%可能进展为牙周炎,进而导致萎缩。

矫正力过大或方案设计不合理

有些医生为了快速排齐牙齿,或对牙齿移动的生物学原理掌握不足,施加过大的矫正力(过矫正”)。
牙齿在移动过程中,牙槽骨会经历“吸收-重建”,若力量过大,会超出牙槽骨的修复能力,导致牙根周围骨组织破坏,牙龈随之萎缩。
典型案例:我曾接诊过一位患者,为了“半年快速矫正”,医生频繁加力,结果半年后牙龈萎缩2mm,牙根还出现了轻微吸收。

矫正前牙周基础病没治好

很多人矫正前就有牙龈出血、牙结石等问题,但觉得“矫正了自然会好”,没先做牙周治疗。
错误! 矫正过程中,牙齿移动会加重牙周组织的负担,若本身就有牙周炎(牙槽骨吸收、牙龈萎缩),矫正会“雪上加霜”,加速萎缩进展。
专业提醒:矫正前必须做牙周检查!若有牙周炎,需先治疗(洗牙、刮治等),待牙周稳定后再开始矫正。

不良习惯:横向刷牙、咬硬物、用牙开瓶盖

矫正期间,牙齿本身处于移动状态,牙龈也较敏感,若此时还有横向刷牙(拉锯式刷牙)、咬硬物(坚果壳、冰块)、用牙开瓶盖等习惯,会直接刺激牙龈,导致机械性损伤,加速萎缩。
举个反例:我的一位患者矫正期间习惯用门牙咬核桃,结果矫正后门牙牙龈萎缩明显,牙缝变大,影响美观。

个体差异:牙龈厚度和生物型

有些人的牙龈本身就比较“薄”(薄龈生物型),牙龈纤维少,支撑力弱,对刺激的抵抗力较差,矫正过程中,即使是正常的矫正力,也可能导致牙龈萎缩。
判断方法:牙龈薄的人,牙龈颜色较浅,透出下方牙槽骨的颜色(粉白中带点淡红),微笑时牙龈轮廓较平,这类人群矫正前需和医生充分沟通,制定更温和的方案。

牙龈萎缩会带来什么影响?别忽视!

有人觉得“牙龈萎缩就萎缩吧,又不疼”,但实际上它可能带来3大隐患:

  • 牙齿敏感:牙根暴露后,冷热酸甜刺激会直接传递到牙髓,导致“钻心”的疼;
  • 影响美观:牙龈退缩后,牙齿显得“变长”,牙缝变大,微笑时“黑三角”明显,破坏面部美观;
  • 牙齿松动:牙龈萎缩伴随牙槽骨吸收,牙齿失去“土壤”支撑,严重时可能导致牙齿脱落。

矫正后牙龈萎缩,能预防吗?关键这5步!

牙龈萎缩一旦发生,很难完全恢复(牙龈组织不可再生),但完全可以预防!记住这5点,把风险降到最低:

矫正前:彻底牙周检查+评估牙龈生物型

  • 必做项目:牙周探诊(测量牙周袋深度)、牙龈厚度评估、牙片检查(看牙槽骨情况);
  • 重点人群:有牙龈出血、牙结石、牙周病史的人,必须先治疗牙周病,待牙周健康(牙龈无红肿、出血,牙周袋深度<3mm)再矫正。

矫正中:口腔清洁“升级”,做到“3个到位”

矫正期间,清洁难度大,必须“升级装备”:

  • 工具到位:正畸专用牙刷(刷头小、刷毛软)、牙缝刷(清洁托槽与牙齿之间的缝隙)、冲牙器(冲洗牙缝和牙龈沟)、牙线(普通牙线或正畸牙线,清理邻面);
  • 方法到位:采用“巴氏刷牙法”(刷毛与牙齿呈45度,小幅度水平震颤,每次刷2-3颗牙),每天至少刷2次,每次3分钟,饭后及时漱口;
  • 定期洁牙到位:矫正期间每3-6个月洗一次牙,清除牙结石和牙菌斑,预防牙龈炎。

选择专业医生:方案设计“温和”,避免过度加力

  • 看资质:选择有正畸专科资质的医生(如中华口腔医学会正畸专业委员会认证);
  • 沟通方案:和医生明确矫正周期、移动方式,避免“快速矫正”“过度矫正”;
  • 定期复诊:严格按照医生时间复诊,医生会根据牙齿移动情况调整力度,避免加力过猛。

戒掉不良习惯:别让牙齿“额外受伤”

  • 正确刷牙:拒绝“拉锯式”横向刷牙,选择软毛牙刷;
  • 避免咬硬物:矫正期间别用牙咬坚果、螃蟹壳、冰块等;
  • 不用牙开瓶盖:别让牙齿当“工具”,避免牙根和牙龈损伤。

定期复查:早发现,早干预

矫正期间,除了调整牙套,还要重点关注牙龈状况:

  • 若发现牙龈红肿、出血、牙齿变长,及时告知医生;
  • 医生会通过牙周探诊、牙龈测量等,早期发现萎缩倾向,及时调整方案(比如减小矫正力、加强抗炎治疗)。

已经出现牙龈萎缩,怎么办?3种处理方法看这里

如果矫正后已经出现牙龈萎缩(比如牙根暴露、牙缝变大),别慌,根据萎缩程度采取不同措施:

轻度萎缩(牙龈退缩<2mm,无敏感、无松动)

  • 处理:加强口腔清洁,使用抗敏感牙膏(含氟、硝酸钾成分),避免刺激牙龈;
  • 复查:每3个月复查一次,监测萎缩是否进展。

中度萎缩(牙龈退缩2-4mm,牙齿敏感,牙缝明显)

  • 处理
    • 若为牙龈炎导致,先进行牙周治疗(龈下刮治、根面平整),控制炎症;
    • 若为矫正力过大,医生可能调整保持器或矫正方案,避免进一步刺激;
    • 牙缝大影响美观,可通过树脂修复或贴面关闭缝隙。

重度萎缩(牙龈退缩>4mm,牙根暴露明显,牙齿松动)

  • 处理:可能需要牙周手术,比如牙龈移植术(取口腔其他部位的牙龈,移植到萎缩部位)、引导性组织再生术(促进牙槽骨再生),阻止萎缩进展,保存牙齿。
  • 提醒:重度萎缩需尽快就医,避免牙齿脱落!

矫正不可怕,科学护理是关键

牙齿矫正是一项“系统工程”,牙龈萎缩并非必然结果,只要做到:矫正前牙周检查到位、矫正中清洁升级、医生方案合理、定期复查,就能最大程度避免牙龈萎缩。

一口整齐的牙齿,更需要健康的牙龈支撑,矫正不仅是“排齐”,更是“长期口腔健康”的投资,如果你正在矫正或计划矫正,一定要把牙龈健康放在首位,别让“美丽”留下遗憾!

最后提醒仅为科普,具体问题请务必到正规医院口腔科就诊,医生会根据你的情况制定个性化方案。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