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博口腔网

牙齿矫正后为何松动?正常吗?怎么办?

矫正后牙齿松动的常见原因

  1. 正常生理性松动(矫正期间)

    牙齿矫正后为何松动?正常吗?怎么办?-图1

    • 原因:矫正过程中,牙齿需要移动,牙槽骨会暂时性吸收(类似“土壤被翻松”),牙齿出现轻微松动是必然过程。
    • 特点:松动度在可接受范围内(通常不超过1-2毫米),无疼痛、出血,牙根无异常。
    • 处理:无需特殊处理,保持口腔卫生,遵医嘱复诊即可。
  2. 矫正结束后的暂时性松动(拆牙套初期)

    • 原因:拆除牙套后,牙齿尚未完全稳定在新的位置,牙槽骨需要时间重建(矿化加固),可能持续数月。
    • 特点:咬硬物时感觉明显,但无其他不适。
    • 处理必须全程佩戴保持器,避免啃硬食,定期复查。
  3. 病理性松动(需警惕!)

    • 牙周炎:矫正期间口腔卫生不佳导致牙龈发炎、牙槽骨吸收,牙齿支持组织破坏。
      • 伴随症状:牙龈红肿、出血、口臭、牙缝变大。
    • 牙根吸收:矫正力过大或个体差异导致牙根变短,牙齿稳定性下降。
      • 伴随症状:牙齿伸长感、咬合不适。
    • 咬合创伤:咬合关系未调整好,某些牙齿受力过大。
      • 伴随症状:特定牙齿疼痛、不敢咬合。
    • 保持器佩戴不当:未戴保持器导致牙齿移位,出现代偿性松动。

如何判断是否需要立即就医?

出现以下情况务必尽快联系正畸医生

  • 松动度明显:牙齿晃动幅度大(超过2毫米),或出现“浮起感”。
  • 疼痛或不适:咀嚼时疼痛、冷热敏感。
  • 牙龈异常:持续红肿、出血、流脓。
  • 咬合问题:牙齿咬合时高低不平、卡住食物。
  • 矫正器相关问题:托槽脱落、弓丝刺伤导致牙齿移位。

应对措施与建议

  1. 立即联系正畸医生

    • 医生会通过临床检查(松动度测试)、X光片(观察牙槽骨、牙根)明确原因。
    • 切勿自行处理(如晃动牙齿或调整保持器),可能加重损伤。
  2. 加强口腔卫生

    • 每天至少刷牙2次(巴氏刷牙法),使用牙线/冲牙器清洁牙缝。
    • 每半年进行一次专业洁牙(洗牙),清除牙结石。
  3. 调整饮食与习惯

    • 避免过硬、黏性食物(坚果、牛肉干、口香糖)。
    • 戒止咬笔、咬指甲等不良习惯。
  4. 正确佩戴保持器

    • 矫正后前两年需全天佩戴保持器(进食、刷牙时取下),之后改为夜间佩戴。
    • 若保持器不贴合,及时复诊调整,防止牙齿移位。
  5. 治疗病理性问题

    • 牙周炎:进行牙周刮治、上药等系统性治疗。
    • 牙根吸收:严重时可能需停止矫正或调整方案。
    • 咬合创伤:调磨牙齿或佩戴咬合垫。

预防关键点

  • 矫正期间:严格遵医嘱复诊,及时处理托槽脱落等问题。
  • 矫正后:终身保持良好口腔习惯,坚持佩戴保持器。
  • 定期复查:矫正结束后每年至少1次正畸复查,监测牙齿稳定性。

牙齿矫正后的轻微松动通常是可逆的生理过程,但若伴随疼痛、出血或异常晃动,则需警惕牙周或牙根问题。及时就医是核心,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制定解决方案,良好的口腔卫生和保持器佩戴是维持矫正效果的基石。牙齿的稳定需要时间,耐心配合治疗才能收获健康整齐的笑容!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