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是全球及中国种植牙市场发展历程中一个充满挑战但也蕴含变革机遇的关键年份,这一年,新冠疫情的爆发对整个医疗行业造成了巨大冲击,同时政策环境的调整(尤其是中国医保集采的试点)也为市场带来了深远影响,以下是2025年种植牙市场的主要特点和趋势:

全球市场:疫情冲击显著,长期增长潜力仍在
-
市场规模与增长:
- 全球市场规模估计在 100亿至120亿美元 左右,受疫情影响,增速明显放缓甚至出现短期下滑。
- 长期增长驱动因素(人口老龄化、口腔健康意识提升、可支配收入增加)依然存在,但疫情抑制了部分非紧急医疗需求。
-
疫情影响:
- 门诊关闭与需求延迟: 全球多地实施封锁措施,口腔诊所被迫关闭或限制服务,大量种植牙手术被推迟或取消。
- 患者恐惧与优先级调整: 患者对前往医疗机构产生恐惧,将非紧急的种植牙治疗延后,优先处理更紧急的健康问题。
- 供应链中断: 国际物流受阻、工厂停工,导致种植体、基台、牙冠等关键材料和设备供应紧张,成本上升,交货期延长。
- 经济压力: 疫情引发的经济衰退和失业率上升,降低了患者对高价自费医疗项目的支付意愿和能力。
-
技术趋势:
- 数字化加速: 尽管面临挑战,数字化种植(CBCT、口扫、CAD/CAM、3D打印导板)的应用仍在推进,成为提升精度、效率和患者体验的关键方向。
- 微创与即刻种植: 减少创伤、缩短治疗周期的技术(如微创种植、即刻种植/负重)受到更多关注,以适应患者对快速恢复的需求。
- 新材料与表面处理: 种植体表面处理技术(如SLA, SLActive, 氧化锆涂层等)持续优化,促进骨结合,提高长期成功率。
中国市场:政策变革元年,疫情叠加冲击
-
市场规模与增长:
- 中国市场规模估计在 100亿至150亿人民币 左右,是全球增长最快的市场之一,但2025年增速显著放缓。
- 疫情和政策(集采预期)双重压力下,市场短期承压。
-
核心驱动因素:
- 人口老龄化加剧: 60岁以上人口比例持续上升,缺牙人群基数庞大。
- 口腔健康意识提升: 国民对口腔健康和生活品质的要求不断提高。
- 消费升级: 中高收入群体对种植牙等高端口腔服务的支付能力增强。
- 渗透率仍低: 相比发达国家,中国种植牙渗透率仍有巨大提升空间。
-
2025年关键影响因素:
- 新冠疫情冲击:
- 门诊停诊、患者推迟就诊,导致上半年市场几乎停滞。
- 供应链受影响,尤其依赖进口的品牌面临断货风险。
- 患者经济压力增大,部分计划种植的患者选择暂缓或转向更经济的修复方式(如活动义齿)。
- 医保集采试点启动(重大转折点):
- 国家医保局主导: 2025年,国家医保局在部分地区(如四川、山西)开展了针对种植体、基台等高值耗材的集中带量采购试点。
- “灵魂砍价”引发关注: 四川联盟集采谈判中,部分进口种植体价格被“砍”至千元级别,引发行业震动和公众热议。
- 市场预期剧变: 集采试点释放了强烈信号,预示着未来种植体等核心耗材价格将大幅下降,彻底改变市场格局。
- 行业恐慌与调整: 厂商、经销商、医疗机构对利润空间、市场策略产生巨大担忧,部分企业开始调整价格体系或寻求转型。
- 医保覆盖问题: 种植牙项目(包括种植体、手术费、牙冠等)基本未被纳入医保报销范围,患者需全额自费,价格敏感度高,集采旨在通过降低耗材成本来间接降低患者负担。
- 新冠疫情冲击:
-
竞争格局:
- 国际品牌主导: 诺保科(Nobel Biocare)、斯特拉曼(Straumann)、捷迈邦美(Zimmer Biomet)等国际一线品牌凭借技术、品牌和临床数据优势,占据高端市场主要份额。
- 国产品牌崛起: 威高、创英、百康特、莱顿等国产种植体品牌在技术进步、渠道拓展和性价比优势下,市场份额稳步提升,尤其在集采预期下更具价格竞争力。
- 诊所格局: 大型连锁口腔机构(如瑞尔、拜博、牙博士等)凭借规模、品牌和标准化服务占据重要地位;公立医院口腔科仍是重要力量;中小型诊所面临激烈竞争和成本压力。
-
技术趋势:
- 数字化普及加速: 口内扫描、CAD/CAM椅旁修复、数字化导板等技术在大型连锁诊所和高端机构快速普及,成为核心竞争力之一。
- 微创与舒适化: 患者对治疗过程的舒适度和恢复速度要求提高,微创手术技术、无痛管理、即刻修复等需求增长。
- 美学修复需求上升: 前牙美学区种植对牙龈形态、颜色匹配等要求更高,推动相关修复技术和材料的发展。
总结与展望
2025年的种植牙市场,尤其是中国市场,是在疫情冲击和政策剧变(集采试点) 双重背景下艰难前行的一年:
- 短期阵痛明显: 疫情导致需求萎缩、供应链受阻、经济压力增大;集采试点引发行业剧烈震荡,价格体系和利润空间面临重构。
- 长期逻辑未变: 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老龄化趋势、消费升级和低渗透率,决定了种植牙市场的长期增长潜力依然巨大。
- 行业加速洗牌与转型:
- 价格竞争加剧: 集采将核心耗材价格大幅拉低,种植体本身的成本优势变得不再突出,竞争焦点可能转向服务、技术、品牌和综合解决方案。
- 国产替代加速: 集采为高性价比的国产品牌提供了巨大机遇,市场份额有望快速提升。
- 价值医疗导向: 医疗机构需从单纯追求高毛利转向提供更优质、高效、可及的诊疗服务,数字化、微创化、舒适化成为提升价值的关键。
- 供应链重构: 本土化生产、多元化供应链布局变得更加重要。
2025年是种植牙市场(尤其是中国)的一个重要的“转折年”,疫情暴露了脆弱性,而集采试点则彻底改变了游戏规则,虽然短期面临巨大挑战,但市场在调整中寻求新的平衡点,为未来更加规范、透明、可及和高质量发展的新格局奠定了基础。 后续几年的发展,特别是国家层面集采政策的全面推行,将持续深刻影响市场走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