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植牙内提升(Internal Sinus Lift 或 Crestal Sinus Lift)是一种微创的上颌窦底骨增量技术,主要用于解决上颌后牙区牙槽骨高度不足(接近或低于上颌窦底)的问题,从而为种植体提供足够的骨支持,其核心原理是通过种植窝洞的顶部,将上颌窦底黏膜(Schneiderian膜)向上推起,并在其下方创造一个空间,填充骨移植材料,从而增加骨高度。

以下是种植牙内提升的详细过程步骤:
🩺 一、术前评估与准备
- 临床检查: 检查口腔健康状况、缺牙区情况、咬合关系、邻牙状态等。
- 影像学检查:
- CBCT(锥形束CT): 至关重要! 精确测量缺牙区牙槽骨的垂直高度和水平宽度,评估上颌窦底的位置、形态、窦腔大小、黏膜厚度,判断骨量是否足够,以及是否存在骨分隔、囊肿、炎症等,这是制定手术方案的基础。
- 根尖片(可选):辅助观察。
- 治疗计划制定:
- 确定是否适合进行内提升(通常要求剩余骨高度至少4-6mm)。
- 选择合适的种植体系统、尺寸。
- 选择骨移植材料(自体骨、异体骨、人工骨或混合)。
- 决定是否同期植入种植体(如果剩余骨高度足够稳定)或分阶段进行(先提升,愈合后再植牙)。
- 评估风险,告知患者手术流程、预期效果、潜在风险及术后注意事项。
- 患者准备: 签署知情同意书,进行必要的术前检查(如血常规、凝血功能等),控制口腔炎症,戒烟,术前服用抗生素(通常术前1小时开始)。
🛠 二、手术过程(通常在局部麻醉下进行)
- 消毒铺巾: 术区严格消毒,铺无菌巾。
- 局部麻醉: 在缺牙区及周围区域进行充分的局部浸润麻醉和/或神经阻滞麻醉。
- 切口与翻瓣:
- 通常在缺牙区牙槽嵴顶做水平切口或梯形切口,必要时向近远中延伸。
- 翻起黏骨膜瓣,暴露牙槽嵴顶和上颌窦前壁(部分区域)。
- 备制种植窝洞(初步):
- 使用球钻在牙槽嵴顶按照种植体的直径和方向,预备一个较浅的窝洞(深度通常在窦底骨壁以上2-3mm)。这是内提升的关键入口。
- 识别上颌窦底:
- 使用超声骨刀或专用上颌窦骨凿,沿着预备的窝洞底部,非常轻柔、精确地磨除或敲击一小块圆形或椭圆形的骨板(骨窗),暴露上颌窦底黏膜,操作必须极其小心,避免穿透黏膜。
- 剥离上颌窦黏膜:
- 使用专用上颌窦黏膜剥离器,通过骨窗小心地钝性分离上颌窦底黏膜,将其从骨壁上完整地向上、向四周推起,目标是形成一个足够大的、完整的黏膜囊袋。这是手术中最关键、最精细的步骤,避免黏膜穿孔至关重要。
- 内提升(骨壁抬高):
- 在黏膜剥离完成后,使用专用的上颌窦提升器械(如骨凿、超声骨刀尖端、或液压/气压提升器),通过种植窝洞的入口,轻柔、持续地向上顶起或推起被剥离的黏膜及其下方的骨壁。
- 这个动作会在黏膜下方创造出一个空间(腔隙),提升的高度取决于剩余骨高度、黏膜韧性和所需增加的骨量(通常可达3-5mm,甚至更高,但需谨慎)。
- 液压/气压提升法: 这是目前更主流的方法,利用生理盐水或空气的压力,通过一个特制的注射器或探头,在黏膜下形成腔隙,这种方法更可控、创伤更小、黏膜穿孔风险更低。
- 骨移植材料植入:
- 将选择的骨移植材料(颗粒状)通过专用的骨移植输送器,经种植窝洞入口,缓慢、均匀地填入提升形成的空间内。
- 填充要充分,确保材料充满整个提升腔隙,并轻轻压实,为黏膜提供支撑,避免过度用力导致黏膜破裂。
- 种植体植入(同期植入):
- 如果剩余骨高度足够稳定(gt;5mm),且医生判断可行:
- 在植入骨材料后,继续使用逐级备洞钻,小心地在骨材料中预备种植窝洞至最终深度。
- 将种植体轻柔地旋入到预定位置,种植体顶部应低于或平齐牙槽嵴顶,为后续的基台连接和牙冠修复留出空间。
- 骨材料被种植体挤压并分布在周围。
- 如果剩余骨高度不足或医生认为不稳定(分阶段植入):
- 仅完成骨移植材料的植入和提升。
- 缝合黏骨膜瓣,让骨材料在上颌窦内愈合4-6个月。
- 二次手术时,打开术区,确认骨结合良好后,再植入种植体。
- 如果剩余骨高度足够稳定(gt;5mm),且医生判断可行:
- 关闭创口:
用可吸收缝线严密缝合黏骨膜瓣,确保创口关闭良好,防止骨材料外漏和感染,有时会使用可吸收胶原膜覆盖骨材料表面再缝合。
🏥 三、术后处理与愈合
- 术后医嘱:
- 术后24小时内避免刷牙、漱口(术后几小时可轻轻漱口,但避免用力)。
- 术后1周内避免手术侧咀嚼、用力吸吮、剧烈运动、擤鼻涕(避免打喷嚏时张大嘴)。
- 保持口腔卫生,遵医嘱使用漱口水。
- 按时服用抗生素、止痛药(如需要)。
- 术后1周拆线(或使用可吸收线)。
- 愈合过程:
- 骨结合期: 如果同期植入种植体,通常需要4-6个月的骨结合时间,如果分阶段进行,骨材料愈合也需要4-6个月。
- 上颌窦黏膜愈合: 黏膜在提升后通常能较快愈合。
- 二期手术(如分阶段进行):
在骨结合/骨愈合完成后,进行二期手术,暴露种植体,安装愈合基台,取模制作最终修复体(牙冠)。
- 最终修复:
在种植体骨结合牢固后,完成基台连接和牙冠粘接/螺丝固位,恢复牙齿形态和功能。
⚠ 四、关键注意事项与风险
- 核心挑战: 避免上颌窦黏膜穿孔。 这是手术最常见、最需要谨慎对待的并发症,一旦穿孔,可能导致感染、骨材料流失、手术失败,经验丰富的医生能显著降低风险。
- 其他风险: 出血、感染、术后疼痛肿胀、麻木感(通常暂时性)、种植体失败、骨吸收等。
- 适应症限制: 要求剩余骨高度有一定基础(gt;4mm),窦腔不能过大,黏膜不能过薄或粘连严重。
- 技术依赖性强: 内提升对医生的技术、经验、设备(尤其是CBCT和超声骨刀/液压提升器)要求很高。
种植牙内提升是一种相对微创、高效的上颌窦底骨增量技术,通过在种植窝洞入口处向上推起上颌窦黏膜并植入骨材料,增加骨高度,其成功关键在于精准的术前评估(CBCT)、精细的黏膜剥离操作、轻柔的黏膜提升以及充分的骨材料支撑,虽然比传统外提升创伤小、恢复快,但技术要求更高,风险在于黏膜穿孔,选择经验丰富的口腔种植医生进行评估和手术至关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