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名称:慢性牙周炎伴牙列不齐患者的综合正畸-牙周联合治疗
患者基本信息
- 姓名: 张先生
- 年龄: 35岁
- 主诉: 牙齿排列不齐,牙龈经常出血,刷牙时感觉牙齿有轻微松动,担心牙齿健康和美观问题。
- 既往史: 有多年吸烟史(每日1包),口腔卫生习惯一般(仅早晚刷牙,使用普通牙刷,未使用牙线)。
初诊检查发现
- 口腔卫生状况: 口腔卫生欠佳,大量牙菌斑和牙结石堆积,尤其在下前牙和上后牙区域,牙龈红肿,探诊易出血。
- 牙周检查:
- 牙周探诊深度: 多数位点在4-6mm,部分后牙位点(如下颌第一磨牙)达7-8mm。
- 临床附着丧失: 普遍存在,范围1-5mm,下颌前牙区最严重(约4-5mm)。
- 牙槽骨吸收: X光片显示下颌前牙区、上颌后牙区有水平型骨吸收,牙槽嵴高度降低,下颌第一磨牙根分叉区可见骨破坏。
- 牙齿松动度: 下颌中切牙(31,41)松动度Ⅰ度,其余牙齿无明显松动。
- 牙列情况: 牙列拥挤(下颌前牙拥挤度约5mm),上颌中线偏左,个别牙反𬌗(如上颌侧切牙)。
- 诊断:
- 慢性牙周炎(中度)
- 牙列拥挤(中度)
- 个别牙反𬌗
- 口腔卫生不良
治疗计划(正畸-牙周联合治疗)
核心原则:先控制牙周炎,再进行矫正,牙周健康是矫正成功的基础和保障。

-
牙周基础治疗阶段(首要任务):
- 口腔卫生强化教育: 详细指导正确的刷牙方法(巴氏刷牙法),强调使用牙线、牙间隙刷、冲牙器等工具的重要性,要求戒烟。
- 全口龈上洁治: 清除可见的牙结石和软垢。
- 龈下刮治和根面平整: 在局部麻醉下,彻底清除牙周袋内壁的感染牙结石和病变牙骨质,使根面光滑,为牙龈重新附着创造条件,这是控制炎症的关键步骤。
- 药物治疗: 局部使用抗菌漱口水(如氯己定),必要时在深牙周袋内放置缓释抗菌药物(如米诺环素凝胶)。
- 定期复查和维护: 安排每2-4周复查一次,评估炎症控制情况,强化口腔卫生,直到牙龈红肿消退、探诊出血显著减少、牙周探诊深度普遍≤4mm。此阶段耗时约3-6个月。
-
牙周稳定评估与正畸方案制定:
- 牙周状况稳定: 确认牙周炎症得到有效控制,无活动性病变(无新的附着丧失,探诊深度稳定在≤4mm),牙龈健康,无出血。这是开始矫正的绝对前提。
- 正畸方案设计:
- 目标: 排齐牙列,纠正中线,改善咬合,维持牙周健康,稳定治疗效果。
- 矫治器选择: 考虑到牙周状况和美观需求,选择自锁托槽矫治器(如Damon或类似系统),理由:摩擦力小,牙齿移动效率高,可能减少复诊次数,对口腔卫生维护相对有利(相比传统结扎丝),或选择隐形矫治器(如Invisalign),但需强调患者必须严格佩戴并保持口腔卫生。
- 拔牙决策: 由于存在中度拥挤,且下颌前牙区牙周状况相对较差(有附着丧失和骨吸收),谨慎评估拔牙必要性,最终决定不拔牙,通过扩展牙弓和少量代偿性倾斜移动来解决拥挤,以最大限度减少对已有骨支持不足牙齿的负担,重点解决下颌前牙拥挤和个别反𬌗。
- 力值控制: 强调使用轻力矫治,避免过大力量导致牙根吸收或骨吸收加重,移动速度要慢,定期监控牙周反应。
- 保持器计划: 预先设计好长期保持方案,强调固定保持器(如下颌前牙舌侧丝)配合透明压膜保持器的重要性,以稳定效果并防止复发,这对牙周炎患者尤为重要。
-
正畸治疗阶段(约18-24个月):
- 矫治过程:
- 逐步排齐下颌前牙,解除拥挤。
- 纠正上颌中线偏移。
- 轻微调整咬合关系。
- 牙周监控(重中之重):
- 复诊频率: 每1-2个月复诊一次(比普通正畸患者更频繁),重点检查牙周状况。
- 每次复诊内容:
- 详细询问口腔卫生维护情况。
- 视诊检查牙龈颜色、形态、有无肿胀。
- 探诊检查牙龈出血指数、探诊深度、附着丧失有无变化、牙齿松动度。
- 必要时拍摄X光片(如每6个月或1年)评估牙槽骨状况。
- 强化口腔卫生指导: 在每次复诊时都进行口腔卫生检查和强化指导,特别是矫治器附件周围清洁的难点。
- 及时处理问题: 如发现牙龈红肿、出血增多、探诊深度增加,立即暂停或减缓牙齿移动,加强局部清洁和牙周治疗(如局部上药、增加洁治频率),待牙周稳定后再继续矫正。
- 矫治过程:
-
正畸结束与保持阶段:
- 精细调整: 达到目标位置后,进行精细的咬合调整。
- 拆除矫治器:
- 保持器佩戴:
- 立即佩戴: 拆除矫治器当天即开始佩戴保持器。
- 长期保持: 至少需要佩戴2年以上,之后可能需要终身夜间佩戴,固定保持器(舌侧丝)是长期稳定的关键。
- 牙周维护转入长期:
- 定期牙周复查: 转入牙周科进行长期、定期的牙周维护治疗,通常每3-4个月一次(甚至更频繁,根据牙周状况),包括专业洁治和必要的刮治。
- 终身口腔卫生: 患者必须坚持严格的口腔卫生习惯(刷牙、牙线、牙缝刷等),这是防止牙周炎复发的根本。
- 戒烟: 强调戒烟对牙周健康和长期效果的极端重要性。
治疗结果(约2.5年后)
- 牙周状况:
- 牙龈健康,粉红色,质地坚韧,无红肿。
- 探诊无出血,探诊深度稳定在2-3mm。
- 临床附着丧失无进展,X光片显示牙槽骨状况稳定,未见明显进行性吸收。
- 下颌前牙松动度消失。
- 正畸效果:
- 牙列排列整齐,拥挤解除。
- 上颌中线居中。
- 个别反𬌗纠正。
- 咬合关系稳定,功能良好。
- 面部美观显著改善。
- 患者满意度: 对牙齿排列、牙龈健康和整体美观非常满意。
成功案例的关键要素总结
- 严格的牙周炎控制先行: 必须在牙周炎达到稳定期(炎症消退,探诊深度≤4mm,无活动性附着丧失)才能开始矫正。
- 多学科协作: 牙周科医生和正畸科医生密切沟通,共同制定和调整治疗计划。
- 轻力矫治: 使用轻力、持续的力量,避免过大应力导致牙根吸收或骨吸收加重。
- 极高的患者依从性: 患者必须:
- 严格戒烟。
- 掌握并坚持完美的口腔卫生习惯。
- 严格遵守复诊要求(正畸和牙周复查)。
- 坚持长期佩戴保持器。
- 密集的牙周监控: 矫正期间牙周复查频率远高于普通正畸患者,及时发现问题并处理。
- 长期、终身的牙周维护: 矫正结束只是开始,必须转入长期的牙周维护治疗(每3-4个月一次专业洁治),并坚持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
- 合理的正畸方案设计: 考虑牙周状况,选择合适的矫治器,谨慎拔牙,设计有利于牙周健康的移动方式。
重要提醒:
- 并非所有牙周炎患者都适合矫正。 重度、活动性牙周炎患者应先全力控制炎症,稳定后再评估矫正的可行性和风险。
- 矫正本身有风险。 即使牙周稳定,矫正过程中仍有牙周状况恶化的风险(如骨吸收加重、牙齿松动增加),需要患者充分知情并理解风险。
- 成功高度依赖患者配合。 没有患者的严格自律(口腔卫生、戒烟、复诊),再好的医生和方案也难以成功。
- 费用较高且周期长。 正畸-牙周联合治疗费用高昂,且需要较长时间(通常2年以上治疗期+终身维护)。
这个案例展示了牙周炎患者成功矫正牙齿的可能性,但前提是严格的牙周控制、周密的计划、轻柔的操作、患者的高度配合以及长期的维护,如果你或你认识的人有类似情况,务必寻求经验丰富的牙周病医生和正畸医生的专业评估和联合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