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博口腔网

2025牙种植骨增量技术如何突破临床难点?

牙种植骨增量技术(也称为骨增量、骨增量手术、骨移植)是牙种植领域一项至关重要的技术,当患者的牙槽骨因牙齿缺失、牙周病、外伤或发育不足等原因导致骨量不足(骨宽度、高度或密度不够)时,该技术通过手术方式增加骨量,为种植体的成功植入和长期稳定提供坚实的基础。

2025牙种植骨增量技术如何突破临床难点?-图1

核心目的:

  1. 恢复骨量: 增加牙槽嵴的高度和/或宽度。
  2. 改善骨质量: 增加骨密度,提供更理想的种植床。
  3. 重建解剖结构: 恢复因骨吸收而丧失的牙槽突形态,特别是美学区域。
  4. 确保种植体成功: 提供足够长度和直径的骨组织,使种植体获得良好的初期稳定性(骨结合的基础)。
  5. 修复软组织: 为牙龈等软组织的附着提供基础,改善美学效果。

主要适应症:

  • 牙槽骨严重吸收: 长期缺牙导致牙槽嵴萎缩变窄、变低。
  • 即刻种植: 在新鲜拔牙窝内植入种植体时,常需增量以补偿拔牙窝形态与理想种植体位置/大小的差异。
  • 上颌窦底提升: 上颌后牙区牙槽骨高度不足时,需提升上颌窦底骨壁,增加骨高度。
  • 美学区种植: 前牙区对骨量和软组织美学要求极高,常需增量以达到理想效果。
  • 骨缺损过大: 外伤、囊肿、肿瘤切除等造成的骨缺损。
  • 骨量轻度不足: 通过骨挤压、骨劈开等技术微创增量。

常用骨增量技术类型:

  1. 引导骨再生:

    • 原理: 利用生物屏障膜(可吸收或不可吸收)覆盖骨缺损区,阻止软组织(牙龈)长入骨缺损区,创造一个相对“隔离”的空间,引导自身骨细胞或移植骨细胞进入并形成新骨。
    • 常用材料:
      • 骨移植材料: 自体骨(效果最好,但需额外取骨)、同种异体骨(他人骨,经处理)、异种骨(动物骨,如牛骨)、人工骨(生物陶瓷,如羟基磷灰石、β-磷酸三钙)。
      • 屏障膜: 可吸收膜(胶原膜等,无需二次手术取出)、不可吸收膜(钛膜、ePTFE膜,需二次手术取出)。
    • 应用: 最常用技术,适用于各种大小的骨缺损增量(包括上颌窦提升)。
  2. 上颌窦提升术:

    • 目的: 增加上颌后牙区牙槽骨高度。
    • 类型:
      • 上颌窦内提升术(冲顶术): 适用于骨高度轻度不足(通常4-6mm),在牙槽嵴顶开窗,用特制器械将上颌窦底黏膜(Schneiderian膜)向上推,在骨膜与窦黏膜之间形成的间隙内植入骨移植材料。
      • 上颌窦外提升术(侧壁开窗术): 适用于骨高度严重不足(<4mm),在上颌窦前外侧壁开窗,小心剥离并抬起窦黏膜,在窦黏膜下形成的较大空间内植入大量骨移植材料,然后关闭骨窗。
    • 材料: 主要使用骨移植材料(自体骨、同种异体骨、异种骨、人工骨或混合物)。
  3. 骨劈开术:

    • 原理: 用骨凿将较薄但有一定高度的牙槽嵴(通常宽度≥3mm)从中间纵向劈开,将劈开的骨块向颊舌侧移动,扩大骨宽度,然后在形成的间隙内植入骨移植材料。
    • 优点: 创伤相对较小,适用于轻度骨宽度不足。
    • 缺点: 需要一定的基础骨高度,劈开时可能损伤骨块血供或神经。
  4. 骨挤压术:

    • 原理: 使用逐级增大的锥形钻头,在致密的骨组织中(如下颌后牙区)预备种植窝时,通过挤压骨小梁,在不取出骨屑的情况下扩大种植窝直径,从而在种植体周围形成致密的骨包绕。
    • 优点: 微创,减少骨量需求,适用于轻度骨宽度不足且骨密度较高的区域。
    • 缺点: 不适用于严重骨缺损或骨质疏松患者。
  5. 块状骨移植:

    • 原理: 将较大块的自体骨(通常取自下颌颏部、下颌支、髂骨等)移植到骨缺损区,用钛板钛钉等固定。
    • 应用: 适用于大型骨缺损重建,如上颌骨、下颌骨缺损修复。
    • 优点: 提供良好的支撑和骨量,成骨效果好。
    • 缺点: 需要额外取骨部位,创伤大,手术时间长。
  6. 骨牵张成骨术:

    • 原理: 通过手术在骨皮质上截开,安置牵张器,术后按一定频率和幅度缓慢牵开截骨间隙,利用骨组织在张力下再生的原理,在牵开的间隙内逐渐形成新骨。
    • 应用: 适用于严重骨量不足(如下颌骨萎缩),可显著增加骨量。
    • 优点: 形成的新骨有自身血供,不易吸收,可同时延长软组织。
    • 缺点: 治疗周期长(数月),技术复杂,需要患者高度配合。

骨增量技术的一般流程:

  1. 术前评估: 详细的临床检查(口内检查、咬合关系)、影像学评估(CBCT是金标准,精确测量骨量、密度、神经血管位置)、全身健康状况评估。
  2. 方案设计: 根据缺损情况、患者期望、经济条件等,选择合适的增量技术、材料及种植时机(延期种植或即刻种植)。
  3. 手术实施:
    • 局部麻醉或镇静/全麻。
    • 切口、翻瓣,暴露骨缺损区。
    • 根据所选技术进行操作(如GBR的植骨和膜覆盖、上颌窦提升、骨劈开等)。
    • 严密缝合软组织瓣。
  4. 愈合期: 这是骨增量成功的关键阶段,需要足够的时间(通常4-9个月,取决于技术、材料、部位和个体差异)让移植骨与自身骨结合、新骨形成、屏障膜降解(可吸收膜),期间需严格遵循医嘱,保持口腔卫生,避免受压。
  5. 二期手术与种植: 待骨增量区充分愈合后,进行二期手术(如需要,取出不可吸收膜或暴露种植体平台),然后植入种植体,有时骨增量与种植体植入可在一次手术中完成(即刻种植+增量)。
  6. 最终修复: 种植体完成骨结合后(通常3-6个月),取模制作并安装最终的牙冠/桥。

骨移植材料的选择:

  • 自体骨: “金标准”,骨诱导性、骨传导性、骨生成性俱佳,无免疫排斥,缺点:需额外手术取骨(供区损伤、疼痛、有限量)。
  • 同种异体骨: 来源他人骨(骨库),经处理灭活抗原,优点:无需取骨,来源相对丰富,缺点:有极低疾病传播风险,可能引起免疫反应,成骨速度和质量可能略逊于自体骨。
  • 异种骨: 来源动物骨(如牛骨),优点:来源广泛,价格较低,缺点:可能引起免疫反应,吸收较快,成骨效果不如自体骨。
  • 人工骨: 合成生物陶瓷材料(如HA, β-TCP),优点:来源无限,无疾病传播风险,可塑性好,缺点:无骨诱导性,主要起骨传导支架作用,吸收速度和成骨效果因材料而异,可能需要混合自体骨增强效果。

风险与并发症:

  • 常见: 术后疼痛、肿胀、淤青(正常反应)、感染。
  • 较严重但相对少见: 移植物感染失败、屏障膜暴露、移植物吸收过多、神经感觉异常(下牙槽神经、鼻腭神经等)、上颌窦穿孔(提升术中)、种植体失败、美学效果不佳。

牙种植骨增量技术是解决骨量不足、实现成功种植修复的关键手段,它包含多种成熟的技术(GBR、上颌窦提升、骨劈开、骨挤压等)和材料选择,手术成功依赖于精确的术前评估、周密的方案设计、精湛的手术技巧、严格的无菌操作、合理的材料选择以及充分的愈合时间,虽然存在一定风险,但在经验丰富的口腔种植医生操作下,骨增量术的成功率很高,能显著扩大种植修复的适应症范围,为患者恢复缺失牙的功能和美观。选择有资质、经验丰富的口腔种植医生进行评估和治疗至关重要。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