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博口腔网

2025医保新政策执行,如何坚守核心原则?

从法定到便民,保障每一分“救命钱”落到实处

医保是民生之基,是守护人民群众健康的重要屏障,近年来,我国医保制度改革不断深化,从全民医保覆盖到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从药品耗材集采到医保目录动态调整,每一项政策的落地都离不开规范、科学、精准的执行,作为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医保政策执行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参保人的获得感、医保基金的可持续性,以及医疗服务的公平性,医保政策执行究竟应遵循哪些核心原则?本文结合最新政策导向与实践案例,为您深度解析。

2025医保新政策执行,如何坚守核心原则?-图1

法定性原则:一切执行必须有法可依,筑牢“制度红线”

核心要义:医保政策执行必须以法律法规为根本遵循,确保权力运行不越界、政策不走样。
《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医疗保障基金使用监督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是医保政策执行的“根本大法”,任何地方、部门或个人不得擅自突破法律框架,随意调整报销范围、比例或标准,更不能以“创新”名义变相损害参保人权益。

实践体现

  • 政策依据“刚性化”:各地在制定实施细则时,必须严格对标国家医保局发布的《基本医疗保险用药管理规范》《医疗服务项目价格管理办法》等文件,不得自行增设“土政策”,国家规定医保目录内药品的报销比例不得低于70%,某省若擅自下调至50%,即属违反法定性原则。
  • 执法过程“程序化”:对骗保行为的查处、医保定点机构的准入与退出,必须经过调查取证、听证告知、复核审议等法定程序,确保公平公正,2025年国家医保局开展的“医保基金飞行检查”,正是通过“四不两直”(不发通知、不打招呼、不听汇报、不用陪同接待、直奔基层、直插现场)方式,严格依据《条例》对违规行为进行查处,全年追回基金超150亿元。

为什么重要?法定性原则是医保政策的“压舱石”,既能防止权力滥用,保障参保人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也能让医疗机构和参保人形成稳定预期,避免政策频繁变动带来的混乱。

公平性原则:一碗水端平,让不同群体共享医保红利

核心要义:医保政策执行需兼顾“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确保不同地区、不同群体、不同收入水平的参保人都能公平享受基本医疗保障。
公平是医保制度的灵魂,我国医保制度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既要解决“有没有”的问题,也要关注“好不好”的差异,避免“富者愈富、贫者愈贫”的保障失衡。

实践体现

  • 区域协调“破壁垒”:通过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政策,解决了异地退休人员、农民工等群体“报销跑断腿”的问题,截至2025年底,全国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覆盖所有统筹地区,惠及超3亿人次,让“流动的中国人”医保无障碍。
  • 群体覆盖“无死角”:针对困难群体,通过医疗救助托底保障,实现“三重制度”(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有效衔接,低保对象、特困人员的住院报销比例可达90%以上,个人自付费用由医疗救助基金兜底,确保“病有所医”不落一人。
  • 规则统一“无歧视”:无论是职工医保还是居民医保参保人,在医保目录执行、定点机构管理上遵循同一标准,某医院不得因参保人身份(职工/居民)而区别对待诊疗项目或药品报销。

为什么重要?公平性原则是医保制度的“温度计”,只有让每个群体都能感受到政策的关怀,才能增强社会凝聚力,让医保真正成为“全民共享的健康红利”。

保障性原则:聚焦“保基本”,守住民生底线

核心要义:医保政策执行必须以保障人民群众基本医疗需求为核心,避免“过度保障”或“保障不足”,确保基金用在“刀刃上”。
我国医保基金是“保基本”的“救命钱”,不是“无底洞”,执行中需精准定位“基本医疗”范围,既要满足绝大多数人的常见病、慢性病、多发病需求,也要避免将非必需、高成本的医疗服务纳入保障。

实践体现

  • 目录动态“调优结构”:医保目录每年调整,优先纳入临床必需、安全有效、价格合理的药品,2025年医保目录调整新增121种药品,包括肿瘤药、罕见病药、儿童用药等,平均降价60.1%,让患者用得上、用得起救命药。
  • 支付方式“控成本”:全面推行DRG/DIP(疾病诊断相关分组/按病种分值付费)改革,引导医疗机构主动控制成本、提升服务质量,某医院通过DRG付费,将某病种平均住院日从12天缩短至8天,次均费用下降15%,既减轻了患者负担,又节省了基金支出。
  • 基金监管“防滥用”:通过智能监控系统,对“大处方、过度检查、串换药品”等行为实时预警,2025年,全国通过智能监控系统拒付、追回基金超80亿元,确保每一分钱都用在保障基本医疗上。

为什么重要?保障性原则是医保基金的“安全阀”,只有聚焦“保基本”,才能实现基金的“收支平衡、可持续”,让医保制度长期稳定运行。

规范性原则:全流程监管,守护基金“钱袋子”

核心要义:医保政策执行需建立“事前预防、事中控制、事后追责”的全流程规范机制,确保基金安全、高效运行。
医保基金是参保人的“共同财产”,必须严格监管,防止“跑冒滴漏”,近年来,骗保、套保等问题时有发生,亟需通过规范化执行筑牢“防火墙”。

实践体现

  • 协议管理“明权责”:医保经办机构与定点医疗机构、药店签订《医保服务协议》,明确服务范围、收费标准、违约责任等,协议规定药店不得“刷卡买生活用品”,违者将取消定点资格。
  • 智能监管“无死角”:依托全国统一的医保信息平台,构建“事前提示、事中监控、事后追溯”的智能监管体系,通过大数据分析,某系统发现某医院“某病种人均费用远高于地区平均水平”,自动触发核查,最终查处“分解住院”违规行为。
  • 信用惩戒“零容忍”:建立医保信用评价体系,对失信主体实施“联合惩戒”,对骗保的医疗机构,除追回基金、处以罚款外,还将纳入“黑名单”,限制其参与集采、评优等。

为什么重要?规范性原则是医保基金的“守护神”,只有通过全流程规范管理,才能防止基金流失,确保每一分钱都用在保障群众健康上。

便民性原则:简化流程、优化服务,让群众“少跑腿、好办事”

核心要义:医保政策执行需以群众需求为导向,简化办事流程、提升服务体验,让参保人享受“便捷、高效、暖心”的医保服务。
“群众满不满意”是检验医保政策执行成效的最终标准,近年来,医保部门持续推动“放管服”改革,从“线下跑”到“线上办”,从“繁证明”到“减材料”,让群众切实感受到政策温度。

实践体现

  • 服务“一网通办”:依托国家医保服务平台APP、微信小程序等,实现参保登记、异地备案、缴费查询等业务“掌上办”,跨省异地就医备案从原来的“线下提交材料”改为“线上3分钟完成”,惠及超2亿参保人。
  • 结算“一站式”:推进“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一站式结算,参保人出院时只需支付个人负担部分,其余由医保基金与医院直接结算,2025年,全国一站式结算覆盖99%的定点医疗机构,群众无需再“垫资跑腿”。
  • 政策“接地气”:针对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提供“帮代办”“上门办”服务;通过“医保政策进社区”“短视频解读”等方式,让群众听得懂、用得上,某社区开展“医保政策小课堂”,用方言讲解报销流程,深受老年居民欢迎。

为什么重要?便民性原则是医保政策的“连心桥”,只有让群众办事更方便、更快捷,才能增强对医保制度的认同感和获得感。

以原则为纲,让医保政策真正“落地生根”

医保政策的执行,不是简单的“照本宣科”,而是要在坚守法定性、公平性、保障性、规范性、便民性原则的基础上,结合地方实际精准施策,从国家层面看,需持续完善法律法规、优化顶层设计;从地方层面看,需严格落实政策、创新服务模式;从医疗机构和药店看,需规范服务行为、守好基金红线;从参保人看,需增强法治意识、主动参与监督。

唯有各方协同发力,才能让医保政策真正成为守护人民健康的“安全网”、促进社会公平的“调节器”、助力高质量发展的“稳定器”,随着医保改革的不断深化,执行原则也将与时俱进,持续回应人民对“病有所医、医有所保”的美好期待。

互动话题:您在医保报销过程中遇到过哪些问题?希望医保政策执行在哪些方面进一步优化?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分享,让我们一起为医保事业发展建言献策!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