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解燃眉之急”到“筑健康之基”的破局之路
近年来,我国医保制度实现“从无到有”到“从有到优”的跨越式发展,基本医保覆盖13.6亿人,参保率稳定在95%以上,织就了全球最大规模的基本医疗保障网,但与此同时,“看病贵、报销难”“小病拖、大病扛”“医保基金可持续压力”等话题仍是社会关注的焦点,面对这些复杂问题,医保政策究竟该如何发力?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治标之策,还是“系统重构、长效机制”的治本之道?本文将从现实痛点出发,解析医保政策“标本兼治”的逻辑与路径,为公众理解医保改革提供清晰视角。

治标:缓解“急症”的民生温度,为何不可或缺?
“治标”在医保语境中,指的是针对群众“看病就医”的直接痛点,通过短期、快速的政策调整,缓解当下最迫切的民生难题,其核心逻辑是“兜底线、保基本”,让群众在遇到疾病风险时“有底气、敢就医”。
提高报销比例:让“救命钱”更管用
过去十年,我国基本医保住院费用报销比例从60%左右提升至70%左右,居民医保人均财政补助从2012年的240元增至2025年的640元,门诊慢特病报销范围扩大到高血压、糖尿病等常见病,这些“治标”措施直接降低了患者自付负担:一名糖尿病患者通过门诊报销,年用药费用可从上万元降至几千元,避免了“因病致贫”的困境。
打击骗保保基金:守护“救命钱”安全
医保基金是群众的“保命钱”,但过去“假病人、假票据、假病情”等骗保行为频发,侵蚀基金“池子”,2025年以来,国家医保局开展“打击欺诈骗保专项整治行动,2025年追回资金超168亿元,处理违法违规医疗机构39万家,这种“雷霆手段”虽是短期行动,却有效遏制了基金流失,为制度运行筑牢了“防火墙”。
扩大保障覆盖:让“无人掉队”成现实
针对老年人、儿童、残疾人等特殊群体,医保政策通过“分类帮扶”实现精准覆盖:新生儿“落地参保”政策让宝宝出生即可享受医保;低保对象、特困人员参保由政府全额代缴;异地就医直接结算覆盖所有县区,2025年结算量超5亿人次,群众无需“跑腿垫资”,这些“兜底式”治标措施,彰显了医保制度的“民生温度”。
治标的局限性:为何“只治标”难解根本?
治标政策虽能快速见效,但若长期依赖,易陷入“按下葫芦浮起瓢”的困境,单纯提高报销比例,若不控制医疗费用增长,可能导致基金“穿底”;仅靠行政手段打击骗保,难防“变异骗保”的灰色操作;异地结算便利了群众,但若基层医疗能力不足,仍会出现“小病跑大医院”的挤兑现象,这些问题的根源,在于医保制度“结构性失衡”——需从“治本”层面破题。
治本:拔除“病灶”的系统重构,如何重塑医保生态?
“治本”着眼于医保制度的长期可持续发展,通过机制创新、体系优化,解决医疗资源配置不合理、费用增长过快、保障效率不高等深层次问题,其核心是“建机制、提效能”,让医保从“被动买单”转向“主动治理”。
支付方式改革:从“按项目付费”到“按价值付费”
传统“按项目付费”模式下,医院“多做检查、多开药”能增加收入,易导致“过度医疗”,2025年以来,我国全面推行DRG/DIP(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按病种分值付费)改革,截至2025年,全国超90%的统筹地区已开展试点,覆盖超4000家医疗机构,这种“打包付费”方式,倒逼医院主动控制成本、优化诊疗路径:某三甲医院通过DRG付费,阑尾炎手术平均住院日从8天缩短至5天,费用下降15%,患者自付减少的同时,医院效率反而提升。
药品耗材集采:让“救命药”从“天价”到“平价”
“看病贵”的痛点,很大程度上源于药品耗材价格虚高,2025年国家医保局成立以来,通过“带量采购、以量换价”,已开展7批国家药品集采、3批高值医用耗材集采,覆盖294种药品、5种耗材,心脏支架从均价1.3万元降至700元左右,降糖药二甲双胍缓释片每片从5元降至0.15元,累计为群众减负超5000亿元,集采不仅“降价”,更通过“承诺采购、保证使用”,确保降价药“进得了医院、用得上患者”,从根本上打破“以药养医”的旧格局。
分级诊疗:让“小病在基层、大病进医院”成常态
医疗资源“倒三角”结构(大医院集中优质资源,基层能力薄弱)是“看病难”的根源,近年来,医保政策通过“差异化报销”引导患者合理就医:基层机构报销比例比三级医院高10-20个百分点,对未经转诊的异地就医降低报销比例,推动家庭医生签约服务,2025年签约覆盖率超38%,重点人群达75%,某试点县通过政策引导,基层门诊量占比从40%提升至65%,大医院人流量下降,群众就医时间缩短一半。
长期护理保险:破解“一人失能、全家失衡”困局
随着老龄化加剧,我国失能人员超4000万,家庭照护负担沉重,2025年起,我国开展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目前覆盖49个城市,参保人数超1.8亿,累计超300万人享受待遇,通过“医保基金划拨一点、财政补助一点、个人缴纳一点”的筹资方式,为失能人员提供基本生活照料和医疗护理服务,既减轻了家庭负担,也减少了“长期住院占用医保基金”的浪费。
智慧医保:用“数字监管”堵住制度漏洞
传统医保监管依赖人工抽查,效率低、覆盖面窄,通过“全国医保信息平台”和“智能监控系统”,可实现医保基金全流程监管:系统自动识别“超量开药、重复收费、分解住院”等违规行为,2025年通过智能审核拒付和追回资金超200亿元,相当于新增一个中等城市的医保基金池,这种“科技赋能”的治本之策,让监管从“事后追责”转向“事前预防”,大幅提升制度运行效率。
标本兼治:医保高质量发展的“协同之道”
治标与治本并非对立,而是“一体两面”:治标为治本争取时间,治本让治标效果持久,当前,医保改革已进入“深水区”,需以“系统思维”推动标本兼治,实现“短期有改善、长期有机制”。
以“治标”缓解民生焦虑,为“治本”创造空间
面对群众“急难愁盼”,需持续推出“雪中送炭”的治标政策:2025年居民医保人均财政补助再增30元,门诊报销限额从5000元提高至6000元,将更多慢性病、儿童用药纳入医保目录,这些措施能快速提升群众获得感,为支付方式改革、集采等治本举措的推进赢得社会共识。
以“治本”破解结构矛盾,让“治标”效果可持续
治标政策需嵌入治本框架,避免“碎片化”,提高报销比例的同时,必须同步推进DRG付费改革,否则基金压力将难以为继;扩大异地结算范围的同时,需加强基层医疗能力建设,否则“异地就医”会加剧大医院虹吸效应,只有“标本同向发力”,才能实现“保障水平提升”与“基金可持续”的平衡。
以“动态调整”机制实现“标本转换”
医保政策需根据发展阶段灵活调整“标”“本”侧重,在制度建立初期,以“扩大覆盖、提高报销”等治标为主;当参保率超95%后,需转向“支付改革、集采降价”等治本为主;未来随着老龄化加深,长期护理保险、智慧医保等“深度治本”措施将成为重点,这种“动态优化”的思路,能让医保制度始终适应群众需求和社会发展。
未来展望:从“有保障”到“优保障”,医保改革向何方?
从“治标”到“治本”,我国医保制度改革正经历从“量变”到“质变”的跨越,随着“三医联动”(医疗、医保、医药)改革深化,医保制度将更加强调“价值导向”——不仅让群众“看得起病”,更要“看得好病、看得方便”。
保障范围将从“保疾病”向“促健康”延伸,预防保健、健康管理纳入医保支付,推动“以治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转变;基金管理将从“粗放式”向“精细化”升级,通过精算平衡、智能监管,确保制度“长期稳健运行”。
对普通人而言,这种转变意味着:未来看病,报销比例可能更高,报销流程更简,基层医院能看好更多病,创新药、救命药能更快降价进入医保,而这一切的实现,离不开“标本兼治”的战略定力——既不因短期困难放弃长期改革,也不因追求治本忽视当下民生。
医保是“民生之盾”,更是“治理之钥”
医保政策“治标与治本”的辩证关系,本质是“短期民生需求”与“长期制度效能”的平衡,从“提高报销比例”的立竿见影,到“支付方式改革”的深层变革,我国医保制度始终以“人民健康”为出发点,在“兜底线”与“建机制”中不断探索最优解。
随着“标本兼治”的深入推进,医保这张全球最大的保障网,将更坚固、更灵活、更有温度——它不仅是群众抵御疾病风险的“民生之盾”,更是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治理之钥”,而对每一个普通人而言,理解“治标”与“治本”的逻辑,不仅能更清晰地认识医保改革的价值,更能成为制度进步的参与者、监督者与受益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