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博口腔网

现在牙齿矫正内收怎么做?

牙齿矫正中的“内收”是指将前牙(尤其是门牙)向口腔内部、向牙弓中央方向移动,以达到改善“龅牙”、“嘴凸”、改善侧貌轮廓、调整咬合关系等目的,内收是牙齿矫正中非常关键且技术含量较高的操作之一。

现在牙齿矫正内收怎么做?-图1

以下是实现牙齿内收的主要方法和原理:

📍 核心原理

  1. 骨改建: 牙齿移动的本质是牙槽骨的改建,施加在牙齿上的持续、轻柔的力量会压迫一侧的牙槽骨(压力侧),使其吸收;同时牵拉另一侧的牙槽骨(张力侧),使其增生,牙齿就在这个吸收和增生的过程中移动。
  2. 支抗控制: 这是内收成功的关键。支抗是指用来对抗矫治力、使目标牙齿(需要移动的牙齿,如前牙)按计划移动的“后盾”牙齿或组织(如后牙、颌骨、种植钉等),内收前牙时,需要强大的支抗来防止后牙向前移动(即支抗丢失),如果后牙向前移动,内收前牙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 主要内收方法

  1. 滑动法(Sliding Mechanics / 弓丝滑动法):

    • 原理: 将一根具有良好弹性和记忆合金特性的弓丝(如镍钛圆丝、不锈钢方丝)放入所有托槽槽沟内,在弓丝上预先弯制一个停止曲(如泪滴状曲、T型曲)或使用结扎丝固定在磨牙颊面管上,通过在弓丝末端施加向后(近中)的力,或者将弓丝向后结扎入磨牙颊面管,利用弓丝的弹性和滑动槽沟,使前牙沿着弓丝整体向后滑动(内收)。
    • 优点: 相对简单、高效,能同时内收多颗前牙。
    • 缺点: 对支抗要求极高,需要强大的支抗防止后牙前移,内收速度相对较快,但可能需要精细调整控制前牙的转矩(倾斜角度)和控根(保持牙根位置)。
    • 支抗增强: 常配合使用:
      • 种植支抗钉(微种植钉): 钉入颌骨(上颌颧牙槽嵴、下颌外斜线等),提供绝对支抗,是当前最有效、最常用的增强支抗手段,可以直接对前牙施加内收力。
      • 横腭杆/腭杆: 连接左右两侧后牙(通常第一磨牙),增加后牙支抗,防止其前移和近中倾斜。
      • 颌间牵引(橡皮筋): 利用上下颌牙齿之间的牵引力,有时也能辅助内收前牙,但效果不如直接施加力或种植钉明确。
      • 高摩擦力装置: 如使用高摩擦力的托槽或弓丝,增加后牙与弓丝间的摩擦力,减少其滑动,间接保护支抗(但会增加整体摩擦力,可能影响其他牙齿移动)。
  2. 关闭曲法(Closing Loop Mechanics / 关闭间隙法):

    • 原理: 在弓丝上(通常是较粗的不锈钢方丝)弯制特定的“关闭曲”,如“T型曲”、“泪滴状曲”、“欧米曲”等,每次复诊时,由医生在关闭曲处打开一个小角度(如0.25mm或0.5mm),释放储存的弹力,使曲的长度变短,从而带动前牙向后移动(内收)。
    • 优点:
      • 支抗控制更好: 由于每次打开量小,力量相对柔和且可控,对后牙支抗的消耗相对滑动法更少。
      • 控根更精确: 通过在关闭曲上附加不同的弯曲(如垂直曲、转矩),可以更精细地控制前牙的整体移动、倾斜移动或控根移动。
      • 适用于精细调整: 在关闭拔牙间隙后期或需要精细调整前牙位置时常用。
    • 缺点: 操作相对复杂,复诊次数可能更多(需要频繁打开曲),内收速度可能比滑动法稍慢。

📍 影响内收效果的关键因素

  1. 拔牙与否:

    • 拔牙病例: 这是内收前牙最常见且效果最显著的情况,通过拔除一定数量的牙齿(通常为前磨牙),为前牙内收提供了宝贵的空间,内收量可以很大,侧貌改善通常非常明显。
    • 非拔牙病例: 也可以进行有限度的前牙内收,主要依靠牙齿本身的生理性移动(如前牙舌向倾斜、少量牙槽骨改建)和少量代偿性变化,内收量有限,效果不如拔牙病例显著,主要适用于轻度前突、患者不接受拔牙或牙弓足够大的情况。
  2. 支抗设计: 如前所述,强大的支抗是内收成功的基石,医生会根据患者的错颌类型、骨骼情况、拔牙与否、期望效果等,设计最优的支抗方案(如使用种植钉、腭杆、牵引等)。

  3. 托槽/颊面管的位置与角度: 精确粘贴托槽(粘接位置和角度)至关重要,这决定了牙齿移动的方向和最终的排列位置,位置不准会导致牙齿移动偏离计划,甚至产生副作用(如牙根吸收、黑三角)。

  4. 弓丝的选择与应用: 使用不同材质、尺寸、形态的弓丝,在不同阶段施加不同的力值和力系,引导牙齿按计划移动,粗方丝(如0.018"x0.025"不锈钢丝)提供更强的控制和稳定性,是内收后期常用的弓丝。

  5. 患者的配合: 遵医嘱佩戴橡皮筋、保持口腔卫生、按时复诊等,对矫正效果和内收效率有重要影响。

  6. 医生的技术与经验: 内收是正畸技术中的难点,需要医生对生物力学有深刻理解,能精准设计力系,并熟练操作各种装置。

⚠ 内收的注意事项与潜在风险

  • 牙根吸收: 在牙齿移动过程中,牙根尖端可能会有少量吸收,通常是轻微且临床意义不大,但过大的力或不恰当的移动方式可能加重吸收。
  • 牙龈退缩/黑三角: 前牙内收后,牙根位置改变,牙龈乳头可能无法完全填满牙缝之间,形成“黑三角”,尤其在年龄较大、牙周状况不佳或牙冠形态不佳者中更常见。
  • 复发: 牙齿有回到原来位置的趋势,内收后必须严格佩戴保持器(通常需要全天佩戴1年,之后夜间长期佩戴),并可能需要终身保持。
  • 颞下颌关节问题: 大量内收可能改变咬合关系,有潜在影响颞下颌关节的风险,需要医生谨慎评估和设计。
  • 时间: 内收过程通常需要较长时间(数月到一年多),尤其是拔牙病例。

牙齿内收是一个复杂的生物力学过程,核心在于施加持续、轻柔、方向正确的力,并有效控制支抗,滑动法和关闭曲法是两种主要的临床内收技术,常配合种植支抗钉、腭杆等增强支抗。是否拔牙、支抗设计、托槽位置、弓丝选择、医生技术和患者配合都是决定内收效果的关键因素。

最重要的一点: 牙齿矫正内收必须在专业正畸医生的全面评估、诊断和方案设计下进行,切勿自行尝试或相信非专业人士的“快速内收”宣传,正畸是一个需要耐心和专业的过程,选择经验丰富的医生并积极配合治疗,才能安全、有效地达到理想的美学和功能效果。💪🏻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