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博口腔网

2025种植牙病例怎么写?最新规范指南来了!

种植牙病例是记录患者口腔状况、诊疗计划、治疗过程及随访结果的重要医疗文书,需客观、准确、完整地反映种植修复的全流程,以下是种植牙病例的标准书写框架及各部分要点,结合临床实践整理,供参考:

2025种植牙病例怎么写?最新规范指南来了!-图1

基本信息

记录患者基础资料,便于身份识别和追溯:

  • 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病历号联系方式
  • 就诊日期(记录每次就诊的日期,分阶段记录)
  • 主诉(患者最主要的就诊原因,简明扼要,如“右上后牙缺失1年,要求种植修复”)

病史采集

现病史

  • 牙齿缺失情况:缺失牙位(如“16”“46”)、缺失时间、缺失原因(如龋坏拔除、外伤、牙周病拔除等)、是否曾行修复(如活动义齿、固定桥,使用时间及舒适度评价)。
  • 口腔症状:缺牙区疼痛、出血、肿胀、咀嚼功能受限、美观影响等。
  • 既往治疗经过:是否曾行牙周治疗、根管治疗、拔牙手术史(如“3年前因16残根拔除,术后愈合良好”)。

既往史

  • 全身健康状况:有无系统性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骨质疏松、出血性疾病、免疫缺陷病等),记录疾病名称、病程、控制情况(如“糖尿病5年,口服二甲双胍,空腹血糖6-7mmol/L”)。
  • 药物史:长期服用药物(如抗凝药阿司匹林、双膦酸盐类、免疫抑制剂等),有无药物过敏史(如“青霉素过敏,皮疹”)。
  • 手术史:特别是口腔手术史(如种植史、植骨史、上颌窦手术等),记录手术时间、并发症(如“2年前行45种植体植入,无松动,功能良好”)。
  • 吸烟/饮酒史:吸烟年限、每日支数(如“吸烟20年,每日20支”),饮酒频率及量(评估对种植骨结合的影响)。

家族史

有无遗传性疾病或与种植相关的全身病史(如成骨不全症等)。

口腔检查

口腔一般情况

  • 口腔卫生状况:菌斑指数(PLI)、牙石指数(CI)、牙龈指数(GI)、牙周袋深度(PD)、附着丧失(AL),评估牙周健康(如“全口牙石(++),牙龈轻度充血,PD 2-3mm,无附着丧失”)。
  • 黏膜检查:缺牙区牙龈形态(丰满度、有无退缩、红肿)、溃疡、瘘管、异常增生(如“16缺牙区牙龈退缩,牙槽嵴顶平坦,黏膜色泽正常”)。
  • 颞下颌关节(TMJ)检查:有无关节弹响、疼痛、开口受限(如“TMJ无压痛,开口度3指,无弹响”)。

牙齿及咬合检查

  • 缺牙区情况
    • 缺牙间隙:近远中径(mm)、龈颌距(mm,即缺牙区牙槽嵴顶到对颌牙牙面的垂直距离,≥5mm为理想)。
    • 邻牙状态:有无龋坏、松动(I°-III°)、倾斜、移位(如“15无龋,无松动,17无倾斜,缺牙间隙近远中径6mm,龈颌距7mm”)。
    • 对颌牙状态:是天然牙或修复体,有无伸长、过度萌出、咬合创伤(如“26为天然牙,无伸长,咬合接触点位于牙尖顶”)。
  • 咬合关系:正中咬合、前伸咬合、侧方咬合有无早接触、干扰,有无咬合紊乱(如“正中咬合时16对颌牙无早接触,侧方咬合工作侧无干扰”)。

牙槽骨检查(临床+影像学)

  • 临床检查:用牙周探针探查牙槽嵴顶宽度、高度,黏膜厚度(如“16缺牙区牙槽嵴顶宽度约5mm,高度可,黏膜厚度2mm”)。
  • 影像学检查(核心依据):
    • 初诊检查:曲面断层片(全景片)+ 根尖片(必要时),观察缺牙区牙槽骨量、邻牙牙根位置、上颌窦/下牙槽神经管位置。
    • 精准评估:锥形束CT(CBCT,必备),三维重建显示:
      • 骨量:牙槽骨高度(mm)、宽度(mm)、骨密度(Hounsfield值,区分D1-D4型骨)。
      • 解剖结构:上颌窦底位置(与牙槽嵴顶距离)、下牙槽神经管位置(与牙槽嵴顶距离)、颏孔位置、邻牙牙根距离。
      • (示例:“CBCT示16缺牙区牙槽骨高度12mm(牙槽嵴顶至上颌窦底),宽度6mm(牙槽嵴顶宽度),骨密度为D3型,下牙槽神经管位于牙槽嵴顶下方15mm,无骨缺损”)

诊断

基于病史、检查结果,明确诊断,分主诊断和伴随诊断:

  • 主诊断:牙列缺损(如“16牙列缺损”)。
  • 伴随诊断:如“慢性牙周炎(轻中度)”“16缺牙区牙槽骨宽度不足(<6.5mm)”“26牙体缺损(树脂充填体)”等。

治疗计划

根据诊断制定个性化方案,需与患者充分沟通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术前准备

  • 口腔清洁:全口洁治、龈下刮治(控制菌斑,PLI≤1,GI≤0)。
  • 全身病控制:如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在8mmol/L以下,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在160/100mmHg以下。
  • 戒烟建议:术前至少戒烟2周(吸烟影响骨结合)。
  • 治疗伴随疾病:如根管治疗(患牙)、牙周系统治疗等。

种植修复方案

  • 种植系统选择:根据骨量、患者经济及需求选择(如ITI、Nobel Biocare、Osstem等),记录种植体型号(如“ITI TS RBM 4.8mm×10mm”)。
  • 种植位点/方向设计:基于CBCT设计,确保种植体位于理想位置(轴向与咬合力方向一致,距离邻牙牙根≥1.5mm,距离上颌窦底≥1mm,距离下牙槽神经管≥2mm)。
  • 手术方案
    • 常规种植:骨量充足时直接植入。
    • 植骨/增量:骨量不足时选择(如引导骨再生术GBR、上颌窦提升术、骨劈开术等),记录植骨材料(如Bio-Oss骨粉、自体骨)。
  • 修复方案:上部结构选择(全瓷冠、烤瓷冠)、基台类型(个性化基台/标准基台)、咬合设计(解剖式/平面咬合,避免早接触)。

治疗流程及时间安排

  • 一期手术:种植体植入(约60-90分钟)。
  • 二期手术:种植体-基台连接(术后3-6个月,骨结合完成后)。
  • 取模及戴牙:二期术后2周,制作并戴入永久修复体。
  • 复诊计划:术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定期复查。

治疗过程记录(分阶段详细记录)

一期手术(种植体植入)

  • 手术日期麻醉方式(如“2%利多卡因局部浸润麻醉”)。
  • 手术步骤
    • 消毒铺巾(口周、口内消毒,铺无菌巾)。
    • 切口设计(如“16牙槽嵴顶偏腭侧切口,角形切口,翻开黏骨膜瓣”)。
    • 暴露牙槽骨:去除表面软组织,暴露骨面。
    • 备洞:先锋钻定位,逐步备洞(直径从2mm至种植体直径,深度至计划种植长度),生理盐水持续降温。
    • 植入种植体:记录种植体型号、植入扭矩(如“植入ITI TS RBM 4.8mm×10mm种植体,植入扭矩35N·cm”),若植骨,记录植骨材料及量(如“Bio-Oss骨粉0.25g覆盖种植体表面,覆盖胶原膜”)。
    • 缝合:可吸收缝线(如“5-0 Vicryl间断缝合”)。
  • 术中并发症:如无出血、神经损伤、上颌窦穿孔等,若有需记录处理方式(如“术中上颌窦黏膜穿孔,未处理,胶原膜覆盖”)。
  • 术后医嘱:抗生素(如“阿莫西林0.5g tid×3天”)、漱口水(如“0.12%氯己定含漱 bid×1周”)、避免术区咀嚼、1周后拆线。

二期手术(基台连接)

  • 手术日期麻醉方式
  • 手术步骤
    • 切口设计:种植体上方环形切口,暴露种植体顶部。
    • 安装基台:记录基台型号(如“ITI个性化基台,高度4mm”),旋入扭矩(如“20N·cm”)。
    • 取模:硅橡胶印模(如“聚醚印模材,转移杆取模”),记录比色(如“VITA 3M1”)。
  • 术后医嘱:避免基台旋转,保护印模,1周后戴牙。

戴牙(永久修复体粘接)

  • 戴牙日期
  • 修复体检查:密合度(探针无卡滞)、咬合关系(咬合纸检查,无早接触)、边缘适合性、颜色匹配度(如“全瓷冠密合度良好,咬合接触点位于中央窝,边缘无悬突,颜色与邻牙匹配”)。
  • 粘接:记录粘接剂类型(如“玻璃离子水门汀”),去除多余粘接剂。
  • 医嘱:避免咬硬物,口腔卫生维护(牙线、冲牙器使用),不适随诊。

术后随访记录

定期复查,评估种植体及修复体状态:

  • 术后1周:检查切口愈合情况(有无红肿、裂开、渗出),拆线。
  • 术后1个月:检查种植体周围软组织(牙龈指数、出血指数),评估咀嚼功能。
  • 术后3个月:X线检查(根尖片/曲面断层片),观察种植体周围骨结合情况(种植体周围有无透射影,骨高度变化)。
  • 术后6个月、1年:全面检查(种植体动度、牙周状况、修复体稳定性),记录骨整合情况(如“16种植体周围无透射影,骨结合稳定,牙龈无退缩”)。
  • 长期随访:每年复查1次,预防种植体周围炎(如“术后2年复查,种植体无松动,PD≤3mm,X线示种植体周围骨高度稳定”)。

病例讨论与总结

  • 病例特点:分析病例难点(如骨量不足、解剖结构限制、全身病控制等)。
  • 治疗效果:评价功能(咀嚼效率)、美观(与邻牙协调性)、患者满意度(如“患者对咀嚼功能及美观满意”)。
  • 经验与不足:总结治疗中的经验(如植骨材料选择)、不足(如咬合调整时间较长)及改进方向。

附件

  • 影像学资料:CBCT片、术前术后X线片、口内照片(正面、侧面、咬合像)。
  • 知情同意书:种植手术知情同意书、修复方案知情同意书(需患者签字)。

注意事项

  1. 客观性:所有检查、治疗记录需基于事实,避免主观臆断。
  2. 完整性:从初诊到随访的全流程记录,关键步骤(如备洞深度、植入扭矩)需量化。
  3. 规范性:使用口腔医学专业术语,符合《病历书写基本规范》。
  4. 法律意识:知情同意书需详细告知手术风险(如种植体失败、神经损伤、出血等),患者签字确认。

通过以上框架,种植牙病例可全面、系统地反映诊疗过程,为临床总结、学术交流及医疗纠纷处理提供重要依据,实际书写中需结合患者具体情况调整细节,突出个体化诊疗特点。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