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博口腔网

2025年矫正牙齿必须拔牙吗?最新标准来了!

矫正牙齿是否需要拔牙,不是绝对的,需要根据每个人的具体情况由正畸医生专业评估后决定,拔牙是正畸治疗中一种常见的手段,但并非唯一或必须的选择。

2025年矫正牙齿必须拔牙吗?最新标准来了!-图1

当现有牙弓空间不足以容纳所有牙齿排齐到理想位置时,就需要创造空间,拔牙就是创造空间的一种重要方法。

以下是判断是否需要拔牙的几个关键因素和考量点:

📍 一、为什么需要拔牙?(拔牙的常见原因)

  1. 严重牙列拥挤:

    • 这是最常见的原因,牙齿数量过多,而牙弓空间(牙床)相对不足,导致牙齿排列不齐、重叠、扭转,不拔牙很难将所有牙齿排齐到正常位置,强行排齐可能导致牙龈萎缩、牙根吸收、牙齿前突等问题。
    • 判断标准: 通常通过测量牙弓周长(现有空间)与牙齿总宽度(所需空间)的差值(拥挤度)来评估,当拥挤度超过一定范围(如前牙区拥挤度超过8-10mm)时,拔牙的可能性就很大。
  2. 牙齿前突(龅牙):

    上前牙过于向前突出,影响美观和功能,通过拔除一些前磨牙(通常是第一或第二前磨牙),可以将前牙向后移动(内收),改善面型,使嘴唇更丰满协调,同时改善咬合关系。

  3. 改善咬合关系:

    • 深覆合: 上前牙覆盖下前牙过多,甚至咬到下前牙的牙龈,拔牙有时可以帮助压低上前牙或伸长后牙,打开咬合。
    • 深覆盖: 上前牙相对于下前牙过于靠前(龅牙的一种表现),拔牙内收前牙是改善深覆盖的常用方法。
    • 反合(地包天): 在某些类型的反合(尤其是牙源性的)中,拔牙可能有助于调整上下牙弓的关系,建立正常的覆合覆盖。
    • 锁合: 上下后牙咬合时,一个牙尖完全位于另一个牙齿的颊侧或舌侧,无法正常咬合,拔除干扰牙齿有时是必要的。
  4. 为其他治疗创造空间:

    • 为修复缺失牙(种植牙、固定桥)或进行牙周治疗创造间隙。
    • 为严重扭转、异位萌出的牙齿提供移动空间。
  5. 代偿性治疗:

    • 对于一些轻度的骨骼不调(如上颌轻度前突、下颌轻度后缩),拔牙(尤其是拔除上颌前磨牙)可以通过牙齿的代性移动来掩饰骨骼问题,达到相对较好的面型和咬合效果。注意: 这不能替代正颌手术,对于严重的骨骼问题,正畸拔牙只是掩饰性治疗,效果有限且可能不如手术彻底。

📍 二、什么情况下可以不拔牙?(非拔牙矫治的可行性)

  1. 轻度拥挤: 拥挤度不大,通过扩大牙弓(如使用扩弓器)、邻面去釉(磨除少量牙齿邻釉质,每颗约0.25mm,总共可创造约6mm空间)、少量倾斜移动牙齿等方式可以获得足够空间排齐。
  2. 牙弓空间充足: 患者本身牙弓较大,牙齿大小正常,没有明显拥挤或前突。
  3. 单纯的散在间隙: 牙齿排列基本整齐,只是有少量散在缝隙,可以通过关闭间隙解决,无需拔牙。
  4. 某些特定咬合问题: 如开合(上下前牙或后牙咬不上)可能通过压低或伸长牙齿解决,不一定拔牙。
  5. 患者强烈要求且条件允许: 在医生评估认为非拔牙方案也能达到较好效果的前提下,尊重患者意愿。

📍 三、拔牙的利弊

  • 优点:
    • 能有效解决严重拥挤和前突问题。
    • 为牙齿移动提供充足空间,排齐效果更稳定、美观。
    • 有助于改善咬合功能和面型轮廓。
    • 有时能减少复发风险。
  • 缺点/风险:
    • 需要拔除健康的牙齿(通常是前磨牙,对功能和美观影响相对较小)。
    • 治疗时间可能相对延长。
    • 拔牙后留下的间隙需要关闭,可能需要较长的移动距离。
    • 对面型的影响:对于本身面部扁平、颧骨不高的人,拔牙内收前牙后,可能会显得面中部更凹陷,嘴唇变薄,医生需要精准预测和评估。
    • 需要良好的口腔卫生维护,否则增加牙龈炎、龋齿风险。
    • 未来被拔牙处可能需要修复(种植牙、固定桥或活动义齿),虽然正畸后间隙通常会被关闭,但有时为了咬合稳定或美观,医生可能建议保留少量间隙或未来修复。

📍 四、如何决定是否拔牙?

这是一个极其专业和个体化的决策过程,正畸医生会进行全面的评估:

  1. 临床检查:
    • 模型分析: 研究牙齿大小、形态、拥挤度、咬合关系。
    • 口腔检查: 评估牙周健康状况、牙齿健康状况(龋齿、牙髓)、口腔卫生情况。
    • 面部美学评估: 测量面部比例、微笑线、唇部突度等。
  2. 影像学检查:
    • 全景片: 观察全口牙齿、牙根、牙槽骨、颌骨情况,判断是否存在埋伏牙、多生牙、牙根吸收等。
    • 头颅侧位片: 至关重要! 分析骨骼形态(上下颌骨关系)、牙齿位置(突度、倾斜度)、软组织轮廓(嘴唇位置)、面部比例等,是判断是否需要拔牙以及拔哪颗牙的关键依据。
    • 根尖片: 评估个别牙齿的牙根和牙槽骨情况。
  3. 分析诊断:
    • 确定主要问题(拥挤?前突?咬合不良?)。
    • 评估骨骼因素(骨性畸形还是牙性问题)。
    • 计算所需空间和现有空间。
    • 预测拔牙与不拔牙方案的治疗效果、稳定性、对面型的影响。
  4. 与患者沟通:
    • 医生会详细解释检查结果、诊断、不同治疗方案(拔牙 vs. 非拔牙)的优缺点、预期效果、风险、治疗时间、费用等。
    • 充分听取患者的诉求、期望和顾虑(如对面型的担忧、对拔牙的恐惧等)。
    • 共同商讨,达成最终的治疗计划。

矫正牙齿是否需要拔牙,没有“一刀切”的答案。 它取决于牙齿拥挤程度、骨骼形态、咬合关系、面部美学、患者年龄、口腔健康状况以及个人诉求等多重因素。

  • 对于严重拥挤、明显前突、某些复杂咬合问题,拔牙往往是获得稳定、美观、功能良好的效果所必需的。
  • 对于轻度问题,非拔牙矫治通常是首选方案。

强烈建议: 如果你正在考虑牙齿矫正,务必寻求专业正畸医生的全面评估和诊断,医生会根据你的具体情况,提供最适合你的个性化治疗方案,并详细解释拔牙的必要性、具体方案以及预期效果,不要自行决定是否拔牙,也不要因为害怕拔牙而拒绝必要的矫正治疗。💪🏻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