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牙齿预矫正,也常被称为早期正畸干预或一期矫正,是指在儿童替牙期(大约6-12岁,即开始换牙到恒牙基本长齐之前),针对特定的牙齿、颌骨发育或口腔功能问题进行的早期、针对性的治疗。

🧒 核心概念与目的
- 时机关键: 替牙期是儿童颌面部生长发育最旺盛的时期,此时骨骼可塑性强,牙齿移动相对容易,干预效果往往事半功倍。
- 目标明确: 预矫正的主要目标不是像青少年或成人那样排齐所有牙齿,而是:
- 引导颌骨正常发育: 纠正上下颌骨大小、位置不协调(如地包天、龅牙、小下巴)。
- 创造空间: 为拥挤的恒牙提供足够的萌出空间,避免严重拥挤。
- 纠正不良习惯: 纠正吐舌、咬唇、口呼吸、吮指等可能影响牙齿和颌骨发育的口腔习惯。
- 纠正功能性异常: 如后牙反颌(地包天在侧方)、个别牙反颌、锁颌等。
- 引导恒牙正常萌出: 将异位萌出的恒牙引导到正确位置。
- 改善面型: 对一些影响面部美观和功能的严重错颌畸形进行早期干预,改善面型。
- 简化后续治疗: 为将来可能需要的全面正畸治疗(二期矫正)打下良好基础,可能缩短二期矫正时间,减少拔牙概率,甚至避免二期矫正。
- 预防性: 针对可能导致严重错颌畸形的风险因素进行干预,防止问题恶化。
🦷 常见的预矫正适应症(什么情况需要考虑预矫正?)
- 反颌(地包天): 最常见的适应症之一,下前牙咬在上前牙的外面,影响咀嚼、发音和面型发育,需尽早干预。
- 深覆颌(咬合太深): 上前牙盖住下前牙过多,可能导致下前牙创伤、牙龈问题。
- 深覆盖(龅牙): 上前牙突出过多,影响美观和功能。
- 后牙反颌: 上下后牙咬合时,上后牙咬在下后牙的外面(或反之),影响咀嚼和颌骨发育。
- 严重牙齿拥挤: 乳牙脱落位置不够恒牙萌出,或恒牙本身空间不足。
- 上颌前突/下颌后缩: 上颌骨发育过度或下颌骨发育不足。
- 下颌前突/上颌后缩: 下颌骨发育过度或上颌骨发育不足。
- 口腔不良习惯: 吐舌、咬唇(尤其咬下唇)、吮指(尤其长期吮拇指)、口呼吸(常因腺样体肥大、鼻炎等引起)。
- 个别恒牙异位萌出: 如上颌尖牙(虎牙)位置异常。
- 上颌牙弓狭窄: 上排牙齿弓形过窄,导致后牙反颌或拥挤。
- 严重的开颌: 上下前牙无法咬合,甚至后牙也无法咬合。
- 牙齿间隙异常: 乳牙早失导致间隙丢失,或恒牙萌出间隙过大。
- 唇系带附着过低: 影响中切牙之间缝隙关闭。
- 多生牙: 额外的牙齿阻碍正常恒牙萌出。
🛠 预矫正常用的方法/矫治器
- 活动矫治器: 可自行摘戴,相对简单,常用于简单间隙维持、个别牙移动、破除不良习惯。
- 功能性矫治器: 利用肌肉力量引导颌骨和牙齿向特定方向生长和移动,常用类型:
- FR系列(如FR-III, FR-IV): 主要用于纠正下颌后缩(龅牙)。
- 肌激动器: 主要用于纠正下颌后缩,同时打开咬合。
- 生物调节器: 纠正不良习惯,引导颌骨发育。
- Twin Block: 上下颌分块,戴入后咬合时引导下颌前伸,用于纠正下颌后缩。
- 颌垫式矫治器: 打开咬合,纠正深覆颌或后牙反颌。
- 固定矫治器(部分): 在乳牙或恒牙上粘接小托槽,但通常不排齐所有牙齿,主要用于:
- 简单排齐个别牙。
- 扩展牙弓: 使用扩弓器(如螺旋扩弓器、快速扩弓器)扩大狭窄的牙弓。
- 间隙维持: 在乳牙早失处保持间隙。
- 纠正个别反颌: 如个别后牙反颌。
- 其他:
- 头帽口外弓: 利用头帽产生的口外力,控制上颌骨生长或移动磨牙。
- 前方牵引: 利用面具或头帽,牵引上颌骨向前生长,用于纠正上颌后缩。
- 不良习惯破除器: 如舌刺、腭刺等。
⚠ 重要注意事项
- 并非所有孩子都需要: 并不是所有替牙期的孩子都需要预矫正,很多轻微的错颌畸形会随着颌骨生长和恒牙萌出而自行改善或无需干预。关键在于专业评估。
- 需要专业诊断: 预矫正必须在专业正畸医生的全面评估后进行,评估包括:
- 口腔检查
- X光片(全景片、头影测量片)
- 模型分析
- 面部分析
- 生长发育评估
- 时机很重要: 不同问题有不同的最佳干预时机。
- 反颌(地包天): 发现即应干预,通常在3-5岁乳牙期即可开始,最晚不超过替牙早期。
- 后牙反颌: 发现即干预。
- 严重拥挤/上颌狭窄: 通常在替牙早期(8-10岁)开始干预。
- 下颌后缩(龅牙): 通常在替牙晚期(9-12岁)开始干预,利用生长发育潜力。
- 预矫正不等于最终矫正: 预矫正后,通常还需要在恒牙基本长齐后(12-14岁左右)进行二期矫正(全面正畸治疗),以精细排齐牙齿、调整咬合关系,预矫正为二期矫正创造了有利条件。
- 孩子配合是关键: 很多矫治器需要孩子佩戴足够的时间(每天12-20小时不等),并保持口腔卫生,孩子的理解和配合度直接影响治疗效果。
- 定期复查: 开始预矫正后需要按医生要求定期复诊,医生会监控牙齿和颌骨的变化,必要时调整方案。
- 选择有经验的医生: 儿童预矫正需要医生具备儿童生长发育知识、儿童行为管理能力和丰富的早期干预经验。
📍 给家长的建议
- 定期看牙医: 建议从孩子第一颗乳牙萌出后(约6个月)开始,每半年带孩子看一次儿童牙医或正畸医生,这是早期发现问题、评估是否需要干预的最佳途径。
- 关注迹象: 留意孩子是否有以下情况:
- 地包天(下排牙包住上排牙)
- 龅牙(上排牙特别突出)
- 牙齿明显拥挤、排列不齐
- 咬合时上下后牙无法对齐(后牙反颌)
- 上下前牙咬合太深或无法咬合
- 有吐舌、咬唇、吮指、口呼吸等不良习惯
- 面部看起来不对称
- 乳牙早失
- 不要等待: 如果发现上述问题,尤其是地包天、后牙反颌等,不要等到孩子换完牙再说,应尽早咨询正畸医生。
- 信任专业评估: 医生会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判断是否需要、何时开始以及采用何种方式进行预矫正。
- 做好沟通: 和孩子解释为什么要做预矫正(保护牙齿、让脸型更好看、吃饭更香等),争取孩子的理解和配合。
- 保持口腔卫生: 戴矫治器期间,口腔清洁更重要,要教会孩子正确刷牙和使用牙线,避免龋齿和牙龈炎。
儿童牙齿预矫正是一种在生长发育关键期进行的、针对特定问题的早期干预策略,其核心目标是引导颌骨正常发育、创造空间、纠正不良习惯和功能异常,从而简化甚至避免未来更复杂的全面正畸治疗,并改善孩子的口腔健康、功能和面型美观。 家长应重视定期口腔检查,及早发现问题,并在专业正畸医生的指导下,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决定是否以及何时进行预矫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