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植牙扫描是现代口腔种植修复中的核心数字化环节,它利用先进的口内扫描技术获取患者口腔内精确的三维数据模型,这些数据是制作完美适配种植体的牙冠、牙桥或基台的基础,也是进行种植手术导板设计的关键。

以下是关于种植牙扫描的详细说明:
📌 一、 核心目的
- 获取精确的口腔模型: 取代传统的硅橡胶印模,直接在患者口内数字化记录牙齿、牙龈、种植体基台(或替代体)的精确形态、位置和相互关系。
- 设计修复体: 将扫描数据导入专业CAD/CAM软件,设计师可以在电脑上精确设计最终要制作的牙冠、牙桥或基台的形态、颜色、咬合关系。
- 制作修复体: 设计好的数据可以传输给切削设备(如CNC milling machine)或3D打印机,直接加工出最终的修复体(如全瓷冠、氧化锆基台等),或者用于制作临时修复体。
- 制作手术导板: 在种植手术前,结合患者的CBCT(锥形束CT)数据和口扫数据,可以设计并制作3D打印的手术导板,导板能精确引导钻头在预定位置、角度和深度进行备洞,提高手术的精准度和可预测性。
- 沟通与记录: 数字模型便于医生、技师、患者之间的沟通,也可作为长期存档的电子病历。
🔍 二、 主要扫描技术
-
口内扫描:
- 技术原理: 使用手持式或半自动化的口内扫描仪,扫描仪前端有光学探头(通常采用激光三角测量法、结构光或共聚焦显微技术),发射光线到牙齿表面,通过捕捉反射光或图像,实时计算表面点的三维坐标,逐步拼接形成完整的数字模型。
- 主要设备品牌: 如iTero, 3Shape TRIOS, Dentsply Sirona Primescan, Carestream CS 3800, Medit i500 等。
- 流程:
- 患者准备: 清洁口腔,隔湿(吹干或使用排龈线),确保扫描区域干燥、无血迹、无唾液干扰,对于有种植体的区域,需要安装合适的扫描杆(Scan Body)或扫描基台(Scan Abutment)。
- 扫描操作: 医生将扫描探头轻柔地在口腔内移动,按一定顺序(通常从后牙开始,分区扫描)扫描牙齿、牙龈、种植体扫描杆等所有需要记录的区域,扫描仪屏幕会实时显示已扫描的区域和进度。
- 数据获取: 完成扫描后,扫描仪内部软件会自动将各部分数据拼接成一个完整的、高精度的数字口腔模型。
- 数据传输: 通过有线或无线方式将数据传输到电脑上的CAD软件。
- 优势:
- 舒适度高: 避免了传统印模材料的恶心感和张口时间过长。
- 效率高: 单次扫描通常只需几分钟,减少了取模和灌模的时间。
- 精度高: 现代高端口扫仪精度可达微米级,满足种植修复的高要求。
- 直观沟通: 医生可以在屏幕上向患者展示模型和设计效果。
- 无辐射: 与CBCT不同。
- 局限性:
- 技术门槛: 操作需要一定技巧和经验,对操作者的稳定性、移动速度和角度有要求。
- 费用: 设备和耗材(扫描杆)成本较高。
- 适用性限制: 对于开口严重受限、唾液分泌过多难以控制、剧烈呕吐反射、或某些复杂解剖结构(如深龋洞、狭窄龈沟)的患者,扫描可能困难或效果不佳。
- 需要稳定参考点: 扫描杆的精确安装是获取种植体位置数据的关键。
-
传统印模(硅橡胶印模):
虽然数字化口扫已成为主流,但在某些特定情况下(如口扫失败、无设备、或需要记录复杂咬合关系时),医生仍可能使用高精度的硅橡胶(如加聚硅橡胶)进行传统取模,印模需在技工室灌制石膏模型,再由数字化扫描仪对石膏模型进行扫描(模型扫描),获取数字模型,这种方式精度通常低于直接口内扫描,且患者舒适度较差。
-
CBCT(锥形束CT):
- 重要区分: CBCT不是用于获取牙齿和软组织形态的扫描(那是口扫的工作),而是用于获取颌骨三维结构的影像学数据。
- 在种植中的作用: 在种植手术前进行,用于评估骨量(高度、宽度、密度)、重要解剖结构位置(下牙槽神经管、上颌窦)、设计种植方案、并最终与口扫数据融合,用于制作手术导板或进行虚拟种植设计,口扫提供的是“软组织”和“牙齿/种植体上部”的形态,CBCT提供的是“骨骼”的内部信息。
🛠 三、 口内扫描操作流程(核心步骤)
- 评估与沟通: 医生评估患者口腔状况,确定是否适合口扫,解释流程。
- 安装扫描杆: 在已植入的种植体上,选择合适的扫描杆(高度、角度、直径匹配),用专用工具将其精确拧紧到种植体基台上,扫描杆是连接种植体和扫描数据的桥梁。
- 口腔准备: 彻底清洁牙齿和牙龈,使用棉卷、气枪、排龈线或橡皮障进行隔湿,确保扫描区域干燥、清晰。
- 扫描操作:
- 医生手持扫描仪,轻柔接触牙齿表面,保持探头与牙齿表面平行或小角度,以均匀、适中的速度移动。
- 通常按象限分区扫描(如右上、左上、左下、右下),确保区域间有足够的重叠。
- 重点扫描对颌牙列(记录咬合关系)、牙龈边缘(尤其需要制作个性化基台或全冠边缘时)、以及安装了扫描杆的区域。
- 扫描仪屏幕会提示已扫描区域和未扫描区域,引导医生完成。
- 扫描完成后,软件会自动拼接模型,医生需检查模型完整性、清晰度、咬合关系是否记录准确,必要时进行补充扫描。
- 数据传输与处理: 将扫描数据传输至电脑的CAD软件,软件进行数据优化、拼接、咬合记录调整等处理。
- 设计: 技师或医生在软件中基于扫描数据设计修复体(牙冠/基台)或手术导板。
- 数据输出: 将设计好的数据文件(如.STL格式)发送给加工中心或3D打印机制作最终修复体或导板。
📊 四、 优势总结
- 患者舒适度显著提升: 避免了传统印模材料的异味、恶心感和长时间张口。
- 效率大幅提高: 减少了取模、灌模、模型运输、模型扫描等环节,缩短了从取模到制作修复体的时间。
- 精度与可重复性高: 数字化过程减少了人为误差,精度可达微米级,且数据可重复使用。
- 直观可视化: 方便医患沟通,患者能直观看到自己的牙齿模型和设计效果。
- 促进数字化诊疗流程: 是CAD/CAM、数字化种植导板、远程诊疗等数字化口腔诊疗流程的核心环节。
- 无辐射: 相比CBCT。
⚠ 五、 局限性与注意事项
- 技术依赖性强: 对操作者的熟练度和稳定性要求较高。
- 初期投入成本高: 扫描仪设备、软件、扫描杆等成本较高。
- 适用范围限制: 对患者配合度、口腔环境(唾液、出血)、某些特殊解剖结构有要求。
- 扫描杆依赖: 获取种植体精确位置数据完全依赖于扫描杆的精确安装。
- 咬合记录挑战: 在某些复杂咬合情况下,精确记录动态咬合关系可能比传统印模更具挑战性。
- 设备故障风险: 电子设备存在死机、校准不准等风险。
📌 六、 应用场景
- 种植体上部结构修复: 制作种植体支持的牙冠、牙桥、覆盖义齿。
- 种植体基台设计与制作: 设计个性化基台(个性化基台)以获得最佳的软组织美学效果和功能。
- 种植手术导板制作: 结合CBCT数据,进行精准的种植手术规划与引导。
- 临时修复体制作: 在口扫数据上设计并制作临时冠或临时基台。
- 咬合分析与调整: 利用数字模型进行虚拟咬合分析。
种植牙扫描(特指口内扫描)是现代种植修复不可或缺的数字化工具,它通过高精度的光学技术,快速、舒适地获取口腔内精确的三维数据,为制作完美适配的种植修复体和设计精准的种植手术导板奠定了坚实基础,尽管存在一定的技术门槛和成本,但其在提升患者体验、提高诊疗效率与精度、推动口腔医学全面数字化方面的巨大优势,使其已成为种植修复领域的标准流程和未来发展方向,在进行种植修复前,与医生充分沟通扫描流程和预期效果非常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