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 患者基本信息
- 姓名:
- 性别:
- 年龄:
- 联系电话:
- 身份证号/病历号:
- 就诊日期:
- 主诊医生:
🗣 二、 主诉
- 患者就诊时最主要的口腔问题或需求(用患者自己的话简述)。
- “要求修复右上后牙缺失”、“下颌后牙区吃东西没力,想做种植牙”、“门牙缺失,要求美观修复”等。
📝 三、 现病史
- 详细描述与主诉相关的症状、持续时间、发展过程、加重或缓解因素。
- 既往在缺失牙区的治疗史(如活动义齿、固定桥、根管治疗、拔牙史等)。
- 既往在缺失牙区的手术史(如植骨术、上颌窦提升术等)。
- 对现有修复体的满意度或不满意之处。
- 是否有疼痛、出血、肿胀、松动、异味等症状。
🩺 四、 既往史
- 全身健康状况:
- 是否患有系统性疾病?如:糖尿病(控制情况)、高血压(控制情况)、心脏病(类型、程度、是否安装起搏器等)、骨质疏松症(用药情况)、出血性疾病、免疫系统疾病(如类风湿关节炎、红斑狼疮等)、肾脏疾病、肝脏疾病、癌症史及治疗情况、精神疾病史等。
- 是否有药物过敏史?具体过敏药物及反应。
- 是否有吸烟史、饮酒史?频率和量。
- 是否有长期服用药物?特别是抗凝药(如华法林、阿司匹林)、双膦酸盐类药(如治疗骨质疏松的唑来膦酸)、免疫抑制剂、激素类药物等。
- 口腔专科病史:
- 严重的牙周炎病史及治疗情况。
- 颞下颌关节紊乱病史及症状。
- 口腔黏膜病史。
- 头颈部放疗史。
- 口腔卫生习惯及维护情况。
🔍 五、 口腔检查
- 一般情况: 面部对称性、张口度、开口型。
- 口腔软组织:
- 唇、颊、舌、腭、口底黏膜的颜色、完整性、有无溃疡、白斑、红斑、瘘管等。
- 缺牙区牙龈的厚度、形态、颜色、角化龈宽度、有无炎症、退缩。
- 邻近牙齿牙龈状况。
- 口腔硬组织:
- 牙齿缺失情况: 缺失牙的数目、位置(牙位记录,如 16, 36, 11)、缺失时间、缺失原因(龋坏、外伤、牙周炎等)。
- 余留牙状况:
- 龋坏情况(深龋、隐裂、继发龋)。
- 牙周状况:探诊深度、附着丧失、出血指数、牙石指数、松动度。
- 牙髓活力测试(冷、热、电)结果。
- 咬合关系:正中关系、正中接触、早接触、干扰、磨耗情况、覆颌覆盖关系。
- 牙齿形态、位置、排列。
- 牙槽嵴状况: 缺牙区牙槽嵴的丰满度(颊舌向、近远中向)、高度、宽度、形态(刃状、凹陷、倒凹)、有无骨缺损、骨隆突、系带附着异常等。
- 咬合分析: 包括正中颌位、前伸颌位、侧方颌位的咬合接触关系,评估功能与美观。
- 口腔卫生评估: 使用菌斑指数、简化口腔卫生指数等客观指标评价口腔卫生状况。
📷 六、 影像学检查
- 根尖片: 用于评估单颗牙或小范围缺牙区的牙根情况、骨高度、邻牙状况(通常作为初步筛查)。
- 曲面体层片: 全口牙齿、牙槽骨、颌骨、上颌窦、下颌神经管的概况,用于初步评估缺牙区骨量、邻牙及对颌牙情况。
- 锥形束CT: 种植牙评估的金标准!
- 三维重建显示:
- 缺牙区牙槽骨的高度、宽度、骨密度(Hounsfield值)。
- 骨缺损的范围和类型。
- 上颌窦底位置、形态、黏膜厚度。
- 下颌神经管的位置、走行、与骨表面的距离。
- 颏孔位置。
- 邻牙牙根位置、形态、与缺牙区骨壁的关系。
- 植骨区评估(如有)。
- 用于模拟种植方案:在软件上模拟种植体的植入位置、角度、深度,避开重要解剖结构(神经、上颌窦),评估初期稳定性。
- 三维重建显示:
🧪 七、 辅助检查(根据需要)
- 血常规、凝血功能、血糖、肝肾功能、传染病筛查(乙肝、丙肝、梅毒、HIV)等(尤其对有系统性疾病或需手术的患者)。
- 牙周专科检查(牙周探诊、附着丧失、X线片)。
- 模型分析:研究模型、咬合记录。
- 口内扫描或硅橡胶印模(用于制作外科导板和最终修复体)。
🩺 八、 诊断
基于以上所有信息,医生做出明确诊断:

- 主要诊断:
- 牙列缺损(具体描述:上颌右侧中切牙、侧切牙缺失;下颌左侧第一磨牙缺失)。
- 伴发诊断(如有):慢性牙周炎(稳定期)、牙列重度磨耗、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等。
- 种植可行性评估:
- 适应症确认: 符合种植牙的适应症(如:缺牙区有足够健康的骨量、无严重未控制的系统性疾病、口腔卫生良好、有修复意愿和经济能力等)。
- 禁忌症排除: 排除绝对禁忌症(如:严重未控制的全身疾病、头颈部放疗史、严重骨质疏松症且服用双膦酸盐类药物、严重精神疾病不能配合治疗、严重未控制的牙周炎等)和相对禁忌症(如:吸烟、糖尿病控制不佳、长期服用抗凝药等)。
- 骨量评估结论: 基于CBCT结果,明确缺牙区骨量是否充足?是否需要植骨(GBR)或上颌窦提升(上颌窦内/外提升)?植骨量预估?
- 软组织评估结论: 角化龈宽度是否足够?是否需要软组织移植(如GTR)?
- 咬合评估结论: 咬合关系是否允许种植修复?是否需要先进行咬合调整或正畸治疗?
- 全身健康状况评估结论: 患者能否耐受手术?是否需要调整用药或请相关科室会诊?
🛠 九、 治疗计划
这是诊断书的核心部分,必须具体、个性化、可操作:
- 治疗目标: 恢复咀嚼功能、改善美观、维护口腔健康、提高生活质量。
- 治疗方案:
- 种植系统选择: 明确拟使用的种植体品牌、型号、直径、长度。
- 外科方案:
- 是否需要植骨?植骨类型(自体骨、异体骨、骨代用品)、植骨部位、植骨量预估。
- 是否需要上颌窦提升?提升类型(内/外)、是否需要植骨。
- 是否需要软组织移植?类型(游离龈瓣、结缔组织瓣)、移植部位。
- 种植体植入时机:即刻种植、延期种植(拔牙后多久)?是否需要分阶段手术?
- 种植体植入位置、角度、深度(基于CBCT模拟)。
- 是否使用数字化导板?
- 修复方案:
- 修复类型:单冠、联冠、固定桥、覆盖义齿?
- 基台选择:成品基台、个性化基台?
- 牙冠材料:全瓷、金属烤瓷、氧化锆?
- 修复体设计:边缘位置(龈上、平龈、龈下)、咬面形态、邻接关系。
- 治疗步骤与时间表:
- 详细列出每次治疗的内容(如:初诊检查、拔牙(如需)、植骨手术、种植体植入手术、二期手术、取模、戴牙冠等)。
- 预计每次治疗之间的间隔时间(骨结合期通常需3-6个月,上颌后牙区可能更长)。
- 总体治疗周期预估。
- 替代方案:
详细说明如果不选择种植牙,其他可行的修复方式(如:活动义齿、固定桥)及其优缺点(费用、舒适度、磨牙量、寿命、维护等)。
- 预期效果与风险:
- 预期效果: 功能恢复程度、美观改善程度、使用寿命预期(受多种因素影响)。
- 潜在风险与并发症: 清晰告知患者可能发生的风险,包括但不限于:
- 术中风险:出血、神经损伤(下唇麻木)、上颌窦穿孔、邻牙损伤等。
- 术后风险:疼痛、肿胀、感染、伤口裂开、种植体周围炎、种植体松动/失败、骨吸收、美学效果不佳(牙龈退缩、黑三角)、修复体损坏或脱落等。
- 远期风险:种植体折断、基台螺丝松动/折断、骨结合失败需再次手术等。
- 费用预估: 列出各项治疗的大致费用(检查费、手术费、材料费、修复费等),并说明最终费用可能因实际情况变化。
- 术后维护计划: 强调种植牙后需要终身维护,包括:
- 良好的口腔卫生(正确刷牙、使用牙线、牙缝刷、冲牙器)。
- 定期复查(通常3-6个月/次,根据情况调整)。
- 专业洁治(种植体周围刮治)。
- 戒烟。
✍ 十、 医生签名与日期
- 主诊医生亲笔签名。
- 诊断书书写日期。
📌 重要提示
- 专业性: 诊断书必须由具备资质的口腔种植专科医生或在其指导下完成。
- 个体化: 每份诊断书都应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书写,避免千篇一律。
- 沟通与知情同意: 诊断书是医患沟通的重要工具,医生应向患者详细解释诊断内容、治疗方案、替代方案、风险费用等,并确保患者充分理解后签署种植牙治疗知情同意书。
- 动态调整: 治疗过程中,如果发现新情况(如术中骨量不足、术后愈合不良等),诊断书和治疗计划可能需要相应调整。
- 法律效力: 诊断书是重要的医疗法律文书,需妥善保管。
如果你是患者,拿到这份诊断书后,务必仔细阅读,特别是诊断结论、治疗计划、替代方案、风险费用部分,有任何疑问都要及时向你的主治医生提出,确保自己完全理解并同意后再开始治疗,这份文件是你了解自己口腔状况和未来治疗蓝图的基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