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博口腔网

牙齿矫正整个流程是怎样的?

牙齿矫正是一个系统性的、需要医患密切配合的长期过程,整个流程通常可以分为以下几个主要阶段:

牙齿矫正整个流程是怎样的?-图1

📍 第一阶段:初诊检查与评估 (1-2次复诊)

  1. 首次面诊与咨询:

    • 目的: 初步了解你的主诉(如牙齿不齐、龅牙、地包天、咬合问题等)、期望和担忧。
      • 医生进行口腔检查,观察牙齿排列、咬合关系、面部轮廓、关节情况等。
      • 详细询问你的口腔病史、全身健康状况、生活习惯(如是否夜磨牙、有无口呼吸等)。
      • 讨论矫正的目标、可能的方案、大致时间、费用范围。
      • 解答你的疑问。
    • 可能进行: 拍摄初步的口内照片。
  2. 全面检查与数据采集:

    • 目的: 获取全面、精确的诊断信息,为制定个性化方案提供依据。
      • 口腔模型(取模): 用藻酸盐或硅胶等材料获取你上下牙齿的精确石膏模型,用于分析牙齿移动、制作保持器、方案演示等。
      • X光片:
        • 全景片(曲面断层片): 观察全口牙齿发育情况、牙根形态、牙槽骨状况、颌骨关系、有无埋伏牙、多生牙、囊肿等。
        • 头颅侧位片: 测量分析面部骨骼、牙齿、软组织的位置和比例关系,评估骨骼型、牙齿突度、面部美观等,是制定方案的关键依据。
        • 必要时: 根尖片(看单颗牙根尖)、颞下颌关节片(看关节)等。
      • 口腔内/外照片: 从正面、侧面、45度角等多角度记录矫正前状态,用于对比和方案设计。
      • 口扫(可选但越来越普及): 使用口内扫描仪获取牙齿的3D数字模型,比传统取模更舒适、精确,可直接用于方案设计和数字化牙套制作。

📍 第二阶段:诊断与治疗计划制定 (1-2周至数周)

  1. 综合分析与诊断:

    • 医生会结合所有收集到的信息(模型、X光片、照片、口扫数据、面诊记录),进行详细分析。
    • 明确存在的问题:牙齿拥挤/间隙、龅牙/凸嘴、地包天(反颌)、深覆合、深覆盖、开颌、中线偏斜、牙弓狭窄、骨骼问题(如上颌前突、下颌后缩等)。
    • 评估骨骼与牙齿的关系、软组织侧貌、功能咬合、牙周健康状况等。
  2. 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

    • 确定目标: 明确矫正后希望达到的理想状态(功能稳定、健康、美观)。
    • 选择矫治器类型:
      • 传统金属托槽: 最经济,强度高,适用范围广。
      • 陶瓷托槽: 半透明,更美观,强度略低于金属。
      • 自锁托槽: 摩擦力小,可能缩短复诊间隔,减少不适感,易于清洁。
      • 隐形矫治器(如隐适美、时代天使等): 透明可摘,美观舒适,方便清洁,但患者依从性要求高,复杂病例可能不适用。
    • 确定拔牙与否: 根据牙齿拥挤程度、面部突度、咬合关系、骨骼情况等决定是否需要拔除某些牙齿(通常为前磨牙)为牙齿排齐和内收提供空间,这是方案中最关键、最需与患者充分沟通的决定之一。
    • 设计牙齿移动方案: 详细规划每颗牙齿移动的方向、距离、顺序、时间,以达到最终目标,可能涉及使用支抗钉(骨钉)来增强支抗控制。
    • 预估治疗时间: 通常为1.5-3年,复杂病例可能更长。
    • 制定复诊计划: 大概每4-8周复诊一次。
    • 预估费用: 根据矫治器类型、拔牙情况、治疗复杂度等给出详细报价。
  3. 方案沟通与确认:

    • 医生会向你详细解释诊断结果、治疗方案(包括拔牙必要性、矫治器选择、预期效果、风险等)、时间、费用。
    • 你可以充分提问,表达意见和顾虑。
    • 双方达成一致后,签署知情同意书,开始矫正。

📍 第三阶段:治疗前准备 (1-2周)

  1. 口腔基础治疗:

    • 洗牙: 彻底清洁牙齿表面,为矫正创造良好口腔环境。
    • 补牙: 治疗蛀牙,防止矫正期间龋齿加重。
    • 牙周治疗: 如果有牙龈炎、牙周炎,必须先进行系统治疗(如洁治、刮治),控制炎症,确保牙周健康是矫正成功的基础。
    • 拔牙(如需要): 按计划拔除指定牙齿。
    • 其他: 处理口腔内的其他问题,如智齿(通常建议在矫正前拔除,避免干扰)。
  2. 分牙/粘接托槽/戴入隐形牙套:

    • 分牙(如需要): 在需要放置带环的大磨牙上放置分牙圈(小橡皮圈或金属丝),1-2周后取下,为带环腾出空间。(此步骤有时在粘接托槽当天进行)
    • 粘接托槽/附件:
      • 传统/陶瓷/自锁托槽: 在牙齿表面酸蚀、涂粘接剂,然后将托槽精确粘接到预定位置,医生会安装第一根矫治弓丝。
      • 隐形矫治: 在牙齿上粘接少量小树脂点(附件),帮助隐形牙套更精准地移动牙齿,然后你自行戴入第一副隐形牙套。
    • 拍摄戴牙后照片: 记录初始状态。

📍 第四阶段:主动矫治阶段 (核心阶段,通常1.5-3年)

  1. 定期复诊:

    • 频率: 通常每4-8周复诊一次(具体根据医生方案和矫治器类型而定)。
    • 目的:
      • 医生检查牙齿移动情况、口腔卫生、有无托槽脱落或损坏。
      • 更换弓丝(更换更粗或不同形态的弓丝,施加新的力量引导牙齿移动)。
      • 调整托槽位置或更换橡皮筋(牵引力,用于调整咬合关系、关闭间隙、纠正中线等)。
      • 隐形矫治者:更换下一副牙套,检查佩戴情况。
      • 拍摄复诊照片,记录进展。
    • 时间: 每次复诊时间通常在30分钟到1小时左右。
  2. 患者配合:

    • 保持口腔卫生: 极其重要! 矫正期间牙齿清洁难度增大,必须更仔细地刷牙(巴氏刷牙法)、使用牙线、牙缝刷、冲牙器等,预防龋齿和牙周炎,医生会提供指导。
    • 饮食注意: 避免过硬、过粘、过大的食物(如坚果、硬糖、口香糖、带骨肉类等),防止托槽脱落或损坏弓丝,隐形牙套者需注意避免染色食物饮料(如咖啡、茶、咖喱)。
    • 佩戴橡皮筋/牵引圈: 如果医生要求佩戴,必须严格按照指示(全天佩戴,除吃饭刷牙外)更换,否则影响进度和效果。
    • 佩戴隐形牙套: 除吃饭、刷牙、喝水外,必须全天佩戴(每天20-22小时以上),按时更换牙套(通常每1-2周换一副),并清洁牙套。
    • 保护装置: 如有夜磨牙或运动习惯,需佩戴夜磨牙垫或运动护齿。
    • 及时沟通: 如有托槽脱落、弓丝刺嘴、疼痛加剧等异常情况,及时联系医生处理。
  3. 阶段性调整: 随着牙齿移动,可能需要增加一些辅助装置,如支抗钉(骨钉)、扩弓器等。

📍 第五阶段:保持阶段 (终身或长期)

  1. 拆除矫治器:

    • 当医生确认牙齿移动达到预期目标,咬合关系稳定后,即可拆除托槽或停止佩戴隐形牙套。
    • 拆除过程: 医生会用专用工具小心地去除粘接剂,抛光牙齿表面。
  2. 取保持器模型/口扫:

    拆除矫治器后,立即取牙齿模型或进行口扫,用于制作保持器。

  3. 佩戴保持器:

    • 目的: 防止牙齿反弹回矫正前的位置! 牙齿在新的位置需要时间稳定(牙周组织改建),牙龈也需要时间适应。
    • 类型:
      • 透明压膜保持器: 类似隐形牙套,覆盖所有牙齿舌侧(上颌或下颌),美观舒适。
      • 传统Hawley保持器: 塑料基托+金属丝,可调整,覆盖上颌或下颌牙齿。
      • 固定保持器: 用细丝粘接在牙齿舌侧(通常在下颌前牙区),提供长期、被动的保持。
    • 佩戴要求:
      • 初期(拆除后6-12个月): 通常需要全天佩戴(吃饭刷牙时取下隐形压膜或Hawley保持器,固定保持器除外)。
      • 后期(稳定后): 医生会根据情况建议逐渐减少佩戴时间,通常过渡到仅夜间佩戴
      • 终身维护: 牙齿有移动的终身趋势,建议长期甚至终身夜间佩戴保持器,以维持矫正效果,定期(如每年)复查保持器情况。
  4. 保持期复诊:

    • 拆除矫治器后,医生会安排定期复诊(如拆除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之后每年1-2次),检查牙齿稳定性、保持器状态、口腔卫生等。
    • 根据情况调整保持器佩戴方案或制作新的保持器。

📍 关键点总结

  • 个性化: 每个人的矫正方案都是独特的,取决于其口腔状况、骨骼、年龄、期望等。
  • 专业性: 整个过程需要在正畸专科医生的指导和监督下进行。
  • 患者配合: 患者的依从性(尤其是口腔卫生、饮食、佩戴橡皮筋/保持器)是矫正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
  • 时间跨度: 从开始到结束(包括保持阶段)通常需要2-3年甚至更长时间。
  • 费用: 矫正费用较高,且因矫治器类型、拔牙与否、治疗复杂度、地区等差异较大,通常分阶段支付。
  • 沟通: 与医生保持良好沟通,充分理解方案、风险和责任,是顺利矫正的保障。
  • 保持是终点也是起点: 拆除矫治器不代表结束,保持阶段是防止复发、巩固成果的重要环节,需要长期坚持。

牙齿矫正如同一次精密的工程,需要专业的蓝图(治疗方案)、耐心的施工(主动矫治阶段)、以及终身的维护(保持阶段)。 选择一位经验丰富的正畸医生,并积极配合,才能获得健康、美观、稳定的笑容,祝你矫正顺利!🦷✨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