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博口腔网

正畸头影测量McNamara

McNamara分析概述

McNamara分析是由著名正畸学家James A. McNamara在1980年代提出的一种头影测量分析方法,它专注于评估上下颌骨在矢状方向(前后方向)上的相对位置关系,尤其对于诊断安氏II类(下颌后缩)和安氏III类(下颌前突)错颌畸形具有重要意义。

核心目的

  1. 评估上下颌骨的矢状位置: 确定上颌相对于颅底(通常以蝶鞍点S或关节点Co为参考)的位置,以及下颌相对于上颌(通常以A点或B点为参考)的位置。
  2. 评估上下颌骨的协调性: 判断上下颌骨之间是否存在不匹配(如上颌前突、下颌后缩、上颌后缩、下颌前突)。
  3. 评估上下颌骨的生长潜力与方向: 通过与正常值范围比较,判断当前颌骨位置是否偏离正常生长轨迹,预测未来生长趋势。
  4. 指导治疗计划制定: 为正畸治疗(如是否需要拔牙、使用矫形力、正颌手术)提供关键的诊断依据。

关键测量指标与标志点

McNamara分析主要使用以下标志点和测量项目:

正畸头影测量McNamara-图1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关键标志点

  • Co (Condylion): 髁突最上点(通常在头侧位片上定位,是McNamara分析的核心参考点)。
  • S (Sella): 蝶鞍点(颅底参考点)。
  • N (Nasion): 鼻根点(颅底参考点)。
  • A (Point A): 上齿槽座点(上颌骨最前点)。
  • B (Point B): 下齿槽座点(下颌骨最前点)。
  • ANS (Anterior Nasal Spine): 前鼻棘(上颌骨前部参考点)。
  • PNS (Posterior Nasal Spine): 后鼻棘(上颌骨后部参考点)。
  • Po (Porion): 耳点(颅底参考点,有时用于替代Co点)。
  • Me (Menton): 颏下点(下颌骨最下点)。
  • Gn (Gnathion): 颏顶点(下颌骨最前下点)。
  • Go (Gonion): 下颌角点(下颌角最下点)。

核心测量项目

McNamara分析的核心是测量从髁突中心点Co到上下颌关键参考点的距离

  • Co-A距离:

    • 测量方法: 从Co点到A点的直线距离(通常以毫米为单位)。
    • 意义: 反映上颌骨相对于颅底(髁突)的矢状位置,Co-A值越大,表示上颌骨相对于颅底越靠前(上颌前突);Co-A值越小,表示上颌骨相对于颅底越靠后(上颌后缩)。
    • 正常值范围(青少年): 通常在85mm - 95mm之间(具体数值可能因研究人群和年龄略有差异,需参考使用的标准值表)。
  • Co-B距离:

    • 测量方法: 从Co点(或替代点Po)到B点的直线距离(通常以毫米为单位)。
    • 意义: 反映下颌骨相对于颅底(髁突)的矢状位置,Co-B值越大,表示下颌骨相对于颅底越靠前(下颌前突);Co-B值越小,表示下颌骨相对于颅底越靠后(下颌后缩)。
    • 正常值范围(青少年): 通常在90mm - 100mm之间(同样需参考具体标准值表)。
  • Co-ANS距离:

    正畸头影测量McNamara-图2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 测量方法: 从Co点到ANS点的直线距离。
    • 意义: 反映上颌骨前部(齿槽突)相对于颅底(髁突)的矢状位置,与Co-A类似,但更侧重上颌前部。
  • Co-PNS距离:

    • 测量方法: 从Co点到PNS点的直线距离。
    • 意义: 反映上颌骨后部(基骨)相对于颅底(髁突)的矢状位置,与Co-A结合使用,可以评估上颌骨整体的矢状位置和倾斜度。
  • AB平面到Co点的距离:

    • 测量方法: 作AB平面(连接A点和B点的直线),测量Co点到AB平面的垂直距离(有正负之分,通常规定Co点在AB平面后方为负值,前方为正值)。
    • 意义: 反映下颌相对于上颌的矢状位置关系,负值表示下颌后缩(B点在A点后方),正值表示下颌前突(B点在A点前方),这是评估上下颌协调性的直接指标。
    • 正常值范围(青少年): 通常在-2mm 到 +2mm之间(接近0表示协调)。
  • 上下颌突度差异 (Co-A vs Co-B):

    • 计算方法: Co-B距离 - Co-A距离。
    • 意义: 反映下颌相对于上颌的矢状位置差异,正值表示下颌相对上颌靠前(下颌前突),负值表示下颌相对上颌靠后(下颌后缩)。
    • 正常值范围(青少年): 通常在0mm - 5mm之间(正值表示轻度下颌前突或正常)。
  • 上下颌齿槽突度差异 (ANS-PNS vs AB):

    正畸头影测量McNamara-图3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 测量方法: 有时会测量ANS-PNS的长度和AB平面的位置,但McNamara分析更侧重Co点距离。
    • 意义: 评估上下颌齿槽突的相对位置,对拔牙决策有参考价值。

McNamara分析的优势

  1. 解剖标志点明确: Co点(髁突中心点)是颌骨与颅底连接的解剖标志点,比鼻根点N或蝶鞍点S更能反映颌骨的实际位置。
  2. 减少投影误差: Co点到A点、B点的距离测量受头位旋转影响相对较小(相比角度测量如ANB角),结果更稳定可靠。
  3. 直接反映颌骨位置: 提供了上下颌骨相对于颅底(Co点)的绝对位置信息(Co-A, Co-B),以及上下颌骨之间的相对位置信息(AB到Co的距离,Co-B - Co-A)。
  4. 纵向研究价值高: 由于测量值稳定,非常适合追踪治疗前后或不同年龄段的颌骨位置变化。
  5. 指导治疗决策: 结果直接指向需要干预的颌骨(如Co-B过小需促进下颌生长或手术前移;Co-A过大需控制上颌生长或手术后退)。

McNamara分析的局限性

  1. Co点定位难度: 在头侧位片上精确确定髁突中心点(Co)有时存在挑战,尤其是当髁突形态不规则或影像质量不佳时,可能影响测量准确性。
  2. 个体差异大: 颌骨大小存在显著的个体差异,绝对距离值需要与同年龄、同性别、同种族的正常值范围进行比较才有意义。
  3. 未涵盖垂直向和横向关系: McNamara分析主要关注矢状关系,对于垂直向(面部高度)和横向(宽度)的评估需要结合其他分析方法(如FMA, GoGn-SN, U1-NA, L1-NB等)。
  4. 年龄依赖性: 正常值范围随年龄增长而变化,尤其处于生长发育期的青少年,需要使用对应年龄的标准值。
  5. 未考虑牙列因素: 主要评估颌骨基骨位置,未直接反映牙齿在颌骨内的位置(如覆盖、覆颌),需结合牙性测量。
  • 诊断安氏II类错颌: 常表现为Co-B距离过小(下颌后缩),Co-A距离可能正常或偏大(上颌前突),AB到Co的距离为负值(B点在A点后方),Co-B - Co-A为负值或偏小。
  • 诊断安氏III类错颌: 常表现为Co-B距离过大(下颌前突),Co-A距离可能正常或偏小(上颌后缩),AB到Co的距离为正值(B点在A点前方),Co-B - Co-A为正值或偏大。
  • 制定治疗计划:
    • Co-B过小(下颌后缩): 考虑使用功能性矫治器(如Herbst, Twin Block)促进下颌生长;成年后可能需要正颌手术前移下颌。
    • Co-A过大(上颌前突): 考虑使用矫形力抑制上颌生长;拔牙内收前牙;成年后可能需要正颌手术后退上颌。
    • 上下颌不协调: 根据具体测量结果(如AB到Co的距离,Co-B - Co-A)判断是上颌问题、下颌问题还是两者兼有,制定针对性方案。
    • 拔牙决策: 结合上下颌齿槽突度(如ANS-PNS长度,AB平面位置)和牙性指标(如拥挤度、覆盖),评估拔牙空间是否足够内收前牙以改善矢向关系。

McNamara分析是正畸头影测量中评估上下颌骨矢状位置关系核心工具之一,它通过测量髁突中心点Co到上下颌关键参考点(A, B, ANS, PNS)的距离,以及上下颌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AB到Co的距离,Co-B - Co-A),为诊断颌骨不调(尤其是安氏II类和III类)和制定正畸-正颌联合治疗方案提供了直接、可靠、稳定的定量依据,虽然存在Co点定位等局限性,但其优势使其成为现代正畸诊断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常与其他分析方法(如Steiner, Wits, Downs等)结合使用,以获得全面的诊断信息。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