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植牙植骨”是一个在牙齿种植领域非常重要的概念,它指的是在牙槽骨量不足的情况下,为了成功植入种植体(人工牙根)并保证其长期稳定,而进行的一项增加牙槽骨骨量和质量的手术。
植骨就是为种植牙“打地基”,想象一下,要在松软的土地上盖一座坚固的房子,地基必须足够稳固,种植牙也是同样的道理,种植体需要植入到足够坚硬、足够厚实的颌骨中,才能承受咀嚼力,避免松动或失败。

为什么需要植骨?
- 牙齿缺失后骨吸收: 这是最常见的原因,当一颗牙齿脱落后,牙根不再对牙槽骨产生生理性刺激,牙槽骨会像“用进废退”一样,逐渐被身体吸收、萎缩、变窄、变低,时间越长,吸收越严重。
- 先天或发育性骨量不足: 有些人天生牙槽骨就比较薄或窄。
- 牙周病导致骨缺损: 严重的牙周病会破坏支撑牙齿的牙槽骨,导致骨量严重不足。
- 外伤或肿瘤切除后骨缺损: 颌面部外伤或肿瘤手术可能造成骨组织缺损。
- 长期佩戴活动假牙: 不合适的活动假牙长期压迫牙槽嵴,也可能加速骨吸收。
植骨的作用
- 增加骨高度和宽度: 为种植体提供足够的“空间”和“支撑”。
- 改善骨密度和质量: 促进新骨形成,使骨组织更致密、更健康。
- 恢复牙槽嵴轮廓: 改善牙龈形态和美观。
- 提高种植成功率: 为种植体创造理想的骨结合环境,显著提高种植体的长期稳定性和成功率。
- 避免重要神经血管损伤: 在下颌后牙区,骨量不足时种植体可能损伤下牙槽神经;在上颌后牙区,可能损伤上颌窦,植骨可以安全地提升骨高度,避开这些危险区域。
植骨常用的材料
- 自体骨: 从患者自身其他部位(如下颌骨、颏部、髂骨、肋骨等)取骨,优点是骨诱导性强、无排斥反应、愈合快,是“金标准”,缺点是需要额外手术部位,增加创伤和手术时间。
- 异体骨: 来自捐赠者(人)的骨组织,经过严格处理,优点是来源相对充足,无需额外取骨部位,缺点是存在理论上的疾病传播风险(虽然现代处理技术已极低),且骨诱导性可能略逊于自体骨。
- 异种骨: 来自其他物种(主要是牛)的骨组织,经过高度脱蛋白和灭菌处理,优点是来源广泛,成本较低,无需额外取骨,缺点是骨诱导性较弱,主要起骨引导作用(作为支架),需要较长时间被自身骨组织替代,可能引起轻微的排异反应(通常可控)。
- 人工骨/骨替代材料: 人工合成的生物相容性材料(如羟基磷灰石、磷酸三钙等),优点是来源无限,无疾病传播风险,排异反应极低,缺点是无骨诱导能力,完全依赖自身骨细胞长入,降解速度与新骨形成速度需匹配,常与自体骨混合使用以增强效果。
植骨手术的基本过程(简化版)
- 评估与规划: 通过口腔CT(CBCT)精确测量缺牙区骨量,评估是否需要植骨、植骨量、选择何种材料。
- 麻醉: 局部麻醉,复杂情况可能需要全麻。
- 切口与翻瓣: 在缺牙区牙龈上做切口,翻开牙龈组织,暴露下方骨面。
- 骨缺损区处理: 清理骨面。
- 放置骨材料: 将选择的骨材料(可能混合自体骨)紧密填塞到需要增加骨量的区域。
- 屏障膜覆盖(可选): 有时会在骨材料表面覆盖一层可吸收的胶原膜,防止软组织长入骨区,引导骨组织生长。
- 缝合: 将牙龈瓣复位缝合。
- 愈合期: 这是关键阶段!骨材料需要3-6个月甚至更长时间与自身骨组织结合、愈合,形成新的、足够坚固的骨组织,期间需严格遵守医嘱,注意口腔卫生,避免植骨区受力。
植骨后何时能种牙?
植骨完成后,必须等待骨愈合和骨结合完成,这个过程通常需要4-6个月(上颌后牙区可能需要更久,因涉及上颌窦),医生会通过复查和影像学检查确认骨愈合良好后,才能进行第二步手术——种植体植入术。
种植牙植骨是解决牙槽骨量不足问题、保障种植牙长期成功的关键步骤,它通过添加骨材料来重建骨组织,为种植体提供稳固的“地基”,虽然植骨增加了治疗的时间、复杂性和费用,但它大大提高了种植牙的成功率和远期效果,是值得的投资,如果你被告知需要植骨,不要担心,这是非常成熟和常规的口腔外科手术,务必选择经验丰富的口腔种植医生进行评估和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