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植牙的分类方式有很多维度,主要基于手术时机、手术次数、植入位置和数量、技术方法、植体类型等,以下是主要的分类方式及其详细说明:

按手术时机分类(最常用和基础)
这是根据拔牙后到植入种植体的时间间隔来划分的:
-
即刻种植:
- 定义: 在拔除患牙的同一时间,立即在新鲜拔牙窝内植入种植体。
- 优点: 减少手术次数,缩短治疗周期,保存牙槽骨(避免拔牙后骨吸收),可能获得更理想的软组织形态。
- 缺点: 对病例选择要求严格(如拔牙窝无严重感染、骨量充足、无根尖病变等),技术要求高,初期稳定性要求高,存在一定的失败风险。
- 适用: 严格筛选的病例,如前牙区单颗牙缺失,拔牙窝形态、大小、骨量与种植体匹配良好,无急性炎症。
-
延期种植:
- 定义: 在拔除患牙后,等待一段时间(通常3-6个月,甚至更久),待拔牙窝完全愈合、牙槽骨改建稳定后再植入种植体。
- 优点: 拔牙窝炎症完全消退,骨条件更稳定,种植体初期稳定性更容易获得,技术相对简单,成功率通常较高。
- 缺点: 治疗周期长,需要两次手术,拔牙后牙槽骨会发生生理性吸收,可能导致种植区骨量不足。
- 适用: 绝大多数种植病例,尤其是后牙区、拔牙窝有感染或骨缺损、需要植骨的病例。
-
即刻负重:
- 定义: 在植入种植体的同一次手术中或极短时间内(通常48小时内),在种植体上安装临时修复体(临时牙冠或桥),让患者即刻获得一定的咀嚼功能和美观效果。
- 关键点: 这与“即刻种植”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即刻种植是指时间(拔牙后立即种),即刻负重是指功能(种牙后立即戴牙),一个病例可以是“即刻种植+即刻负重”,也可以是“延期种植+即刻负重”,或者“即刻种植+延期负重”等。
- 优点: 大大缩短治疗周期,提供即时美观和功能,减少患者缺牙时间,可能促进软组织塑形和骨结合。
- 缺点: 对种植体初期稳定性要求极高,对手术技术、植体设计、咬合控制要求严格,并非所有病例都适用。
- 适用: 骨质条件好(D3/D4型骨可能需特殊处理),种植体初期稳定性极佳(扭矩值达标),咬合关系可精确控制,无不良口腔习惯的病例(如前牙区或后牙区单颗/少数牙缺失)。
按手术次数分类
-
两阶段手术:
- 定义: 最传统的方式,第一次手术:植入种植体并完全埋入牙龈下,严密缝合伤口,等待3-6个月骨结合,第二次手术:切开牙龈,暴露种植体基台连接部位,安装愈合基台或直接取模制作永久修复体。
- 优点: 骨结合过程完全在无干扰环境下进行,成功率最高,技术成熟。
- 缺点: 需要两次手术,治疗周期长,患者需要经历两次手术创伤和愈合期。
- 适用: 大多数常规种植病例,尤其是骨条件一般或需要植骨的病例。
-
一阶段手术:
- 定义: 植入种植体后,将种植体的基台穿出牙龈,暴露在口腔环境中,无需二次手术即可在基台上制作修复体。
- 优点: 减少一次手术创伤,缩短治疗周期(尤其对于无需骨增量且软组织条件好的病例)。
- 缺点: 暴露的基台在口腔环境中可能增加软组织感染或退缩的风险,对软组织形态和厚度要求高。
- 适用: 骨条件好,牙龈厚度和形态理想,不需要植骨的病例。
按植入位置和数量分类
- 单颗牙种植: 缺失一颗牙,植入一颗种植体,制作单冠修复。
- 多颗牙种植: 缺失连续或不连续的多颗牙。
- 多颗独立种植: 每颗缺失牙植入一颗种植体,制作独立牙冠或桥。
- 种植桥: 用较少的种植体(如2颗)支撑多颗牙的桥体修复(如All-on-4/6技术)。
- 全口/半口种植:
- All-on-4/All-on-6: 利用4颗或6颗 strategically placed( strategically placed - 精心放置)的种植体,支撑整排(上颌或下颌)的固定桥修复体,通常结合即刻负重技术。
- 覆盖义齿: 利用2-4颗种植体(通常放置在颚侧或舌侧)作为固位体,制作覆盖全口或半口的活动义齿(杆卡式、球帽式、 Locator式等)。
- 固定桥: 使用足够数量的种植体(通常6-8颗或更多)支撑一个完全固定的、不可摘除的全口桥。
按技术方法分类
-
数字化种植:
- 定义: 利用CBCT(锥形束CT)、口内扫描仪、CAD/CAM软件、3D打印技术等进行术前精准规划、手术导板制作和修复体制作。
- 优点: 精准度高,微创(常配合导板实现不翻瓣或小切口),可预见性强,缩短手术时间,提高成功率。
- 缺点: 设备和软件成本高,对医生操作要求高,可能增加费用。
- 适用: 越来越成为主流,尤其适用于复杂病例、骨量不足、全口重建等。
-
微创种植:
- 定义: 强调减少手术创伤,通常结合数字化导板技术实现。
- 形式:
- 不翻瓣种植: 通过牙龈小切口或穿刺,在牙龈下直接植入种植体,无需翻开大块牙龈瓣,创伤小,术后肿胀疼痛轻,恢复快。
- 小切口种植: 切口比传统小很多。
- 优点: 创伤小,术后反应轻,恢复快,患者舒适度高。
- 缺点: 对医生技术、骨条件、设备要求极高,并非所有病例都适用(如骨增量手术通常需要翻瓣)。
-
骨增量技术: 当患者牙槽骨量不足时,常需要先进行骨增量手术,再进行种植,这本身是种植过程的一部分,但也可以视为一种技术分类:
- 引导骨再生: 使用屏障膜引导骨组织在缺损区域再生。
- 骨移植: 植入自体骨(如取自下巴、髋骨)、异体骨(如骨库骨)、异种骨(如牛骨)或人工骨材料。
- 上颌窦提升术: 增加上颌后牙区牙槽骨高度。
- 骨劈开/骨挤压: 在狭窄的牙槽嵴上创造种植空间。
按特殊植体类型分类(针对复杂情况)
- 颧骨种植: 当上颌后牙区严重骨萎缩,常规种植和上颌窦提升都不可行时,将种植体植入颧骨内,支撑固定桥,手术复杂,创伤大。
- 穿颧种植: 类似颧骨种植,但种植体从牙槽嵴穿出,经上颌窦,最终固定在颧骨上,创伤相对较小。
- 微型种植体: 直径较小的种植体(lt;3mm),主要用于:
- 正畸支抗(移动牙齿)。
- 固定局部义齿(如临时修复体)。
- 骨量严重不足区域的过渡性种植。
种植牙的分类方式多样,实际临床中往往是多种分类的组合。
- “数字化导板辅助下的不翻瓣即刻种植”:融合了数字化、微创、即刻种植技术。
- “All-on-6即刻负重”:融合了全口重建、多颗种植、即刻负重技术。
- “延期种植+GBR+两阶段手术”:融合了延期种植、骨增量、传统两阶段手术。
选择哪种种植方式,取决于患者的:
- 口腔条件: 缺牙位置、数量、牙槽骨的量(高度、宽度、密度)、牙龈状况、咬合关系、口腔卫生等。
- 全身健康状况: 是否有糖尿病、骨质疏松、吸烟史、免疫系统疾病等影响骨愈合的全身性疾病。
- 个人需求和期望: 对美观、功能、治疗周期、费用的要求。
- 医生的技术和经验: 医生对不同技术的掌握程度。
专业的口腔种植医生会根据全面检查(包括口腔检查、CBCT、模型分析等)和评估,为患者制定个体化的、最适合的种植方案。 在决定种植牙之前,务必与您的医生充分沟通,了解各种方案的利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