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博口腔网

种植牙内外提升有何不同?适用情况、操作方式及效果差异?

种植牙的“内外提升”指的是解决上颌后牙区牙槽骨高度不足(尤其是上颌窦底位置过低)的两种主要骨增量手术技术,它们的核心区别在于手术操作的位置和方式,直接影响手术的难度、风险、恢复时间和最终效果。

种植牙内外提升有何不同?适用情况、操作方式及效果差异?-图1

以下是种植牙内外提升(即上颌窦内提升和上颌窦外提升)的详细区别:


核心区别总结

特征 上颌窦内提升 (Crestal Sinus Lift / Osteotome Sinus Lift) 上颌窦外提升 (Lateral Window Sinus Lift)
手术位置 牙槽嵴顶(牙龈切口处) 上颌窦侧壁(在牙龈上做额外切口)
操作方式 通过牙槽嵴顶用特制器械(骨凿)向上敲击,顶起上颌窦底骨壁 在上颌窦侧壁开“窗”,掀开骨膜,进入上颌窦腔,在窦底填骨
适用骨量 剩余牙槽骨高度 ≥ 4-6mm 剩余牙槽骨高度 < 4-6mm
提升高度 有限(2-4mm) 较大(4-10mm 或更多)
手术创伤 较小(单一切口,操作相对简单) 较大(需开窗,操作复杂)
手术时间 较短(30-60分钟) 较长(60-120分钟)
术后反应 较轻(肿胀、疼痛相对轻微) 较重(肿胀、疼痛较明显)
恢复时间 较快(3-6 个月可种植) 较慢(6-9 个月甚至更久可种植)
风险 相对较低(主要风险:窦膜穿孔、出血) 相对较高(窦膜穿孔、感染、神经损伤)
费用 相对较低 相对较高(手术复杂、耗材多)
即刻种植 可能(条件合适时可在提升同期植入种植体) 通常不行(需等待骨愈合)

详细解析

上颌窦内提升 (Crestal Sinus Lift / Osteotome Sinus Lift)

  • 原理: 在牙槽嵴顶(牙龈切口处)使用一系列直径逐渐增大的骨凿,通过敲击的方式,将上颌窦底的薄层骨壁顶起(就像敲钉子一样),在上颌窦底与骨壁之间创造一个空间,然后植入骨移植材料,支撑起顶起的骨壁,增加牙槽骨高度。
  • 核心特点:
    • 微创: 只需在牙龈上做一个小切口,暴露牙槽嵴顶即可操作,不进入上颌窦腔本身。
    • 操作相对简单: 技术要求相对外提升低,学习曲线较平缓。
    • 创伤小、恢复快: 术后肿胀、疼痛通常较轻,恢复期短。
    • 提升高度有限: 主要适用于骨量接近临界值(剩余高度4-6mm)的情况,提升高度通常在2-4mm左右。
    • 风险: 主要风险是上颌窦黏膜穿孔(发生率相对外提升低),穿孔较小可修补,较大则需转为外提升或放弃手术,其他风险包括出血、感染。
    • 费用较低: 手术时间短,耗材相对少。
    • 可能同期种植: 在剩余骨量足够稳定(5mm)且提升操作顺利、无穿孔的情况下,可以在提升手术同期植入种植体(即“一步法”)。
  • 适用人群: 上颌后牙区牙槽骨高度在4-6mm以上,但不足以直接种植(理想种植高度通常需≥10mm)的患者。

上颌窦外提升 (Lateral Window Sinus Lift / Caldwell-Luc Approach)

  • 原理: 在上颌窦前壁(第二前磨牙至第一磨牙区域)的牙龈上做切口,翻开牙龈瓣,暴露上颌窦侧壁骨面,用球钻或超声骨刀在侧骨壁上开一个“窗”(约1-1.5cm x 1cm大小)。小心地掀开(剥离)上颌窦黏膜(窦底膜),将其与骨壁分离,进入上颌窦腔,在窦底黏膜下植入足量的骨移植材料(自体骨、异体骨、异种骨或复合骨),支撑起窦底黏膜,增加牙槽骨高度,最后将骨窗复位(或用钛板/生物膜覆盖),缝合牙龈。
  • 核心特点:
    • 操作复杂: 需要精细的解剖知识和操作技巧,尤其窦膜的剥离是关键步骤。
    • 创伤大: 需要开窗、翻瓣、剥离黏膜,手术范围大。
    • 提升高度大: 可以显著增加牙槽骨高度(通常4-10mm或更多),适用于严重骨量不足(剩余骨高度<4mm)的情况。
    • 恢复慢: 术后肿胀、疼痛较明显,需要更长的恢复期(通常需6-9个月甚至更久待骨完全愈合)。
    • 风险较高: 主要风险是上颌窦黏膜穿孔(发生率相对较高,是主要并发症),穿孔需仔细修补,其他风险包括感染、出血、神经感觉异常(上唇、鼻翼麻木)、术后鼻塞、窦道形成等。
    • 费用较高: 手术时间长,耗材多(骨移植材料、生物膜等)。
    • 通常分期进行: 绝大多数情况下,不能在开窗手术同期植入种植体,需要等待6-9个月骨移植材料完全融合、骨改建成熟后,再二期植入种植体(即“两步法”),少数条件极佳(如大量自体骨移植、骨质量好)且医生经验丰富时,可考虑同期种植,但风险较高。
  • 适用人群: 上颌后牙区牙槽骨高度严重不足(<4mm),甚至接近无骨状态的患者。

如何选择?

选择哪种提升方式,不是患者可以自行决定的,必须由经验丰富的种植医生根据以下因素综合评估:

  1. 剩余牙槽骨高度: 这是最关键的指标。>6mm 可优先考虑内提升;4-6mm 可选内提升或外提升;<4mm 通常必须选择外提升。
  2. 剩余牙槽骨宽度: 骨宽度不足也可能需要其他技术(如骨劈开)。
  3. 上颌窦形态和大小: 窦腔过大、位置过低或形态不规则可能增加外提升难度。
  4. 上颌窦黏膜厚度和健康状况: 粘膜薄、脆弱或炎症会增加穿孔风险。
  5. 患者全身健康状况: 如有未控制的糖尿病、严重吸烟史等,会影响愈合,可能影响选择。
  6. 医生的技术和经验: 医生对两种技术的熟练程度和偏好。
  7. 患者期望和依从性: 对手术创伤、恢复时间、费用的接受程度。
  8. 是否希望同期种植: 如果希望一次手术完成,且骨量允许,内提升更有可能实现。

重要注意事项

  • 专业评估是前提: 必须在正规口腔机构或医院,由专业种植医生进行详细的临床检查(口内检查、触诊)和影像学检查(CBCT是必须的),精确测量剩余骨高度、宽度、窦底形态、粘膜厚度等,才能制定安全、合理的治疗方案。
  • 没有绝对优劣: 两种技术都是解决上颌窦骨量不足的有效方法,各有其适应症和优缺点。选择最适合患者个体情况的技术才是最好的技术。
  • 技术要求高: 无论内提升还是外提升,都需要医生具备扎实的解剖学知识、精细的操作技巧和丰富的临床经验,才能有效降低风险,提高成功率。
  • 骨移植材料选择: 提升手术通常需要使用骨移植材料(自体骨、异体骨、异种骨或复合骨),其选择需结合患者情况、医生经验、经济因素等综合考虑。

内提升是“向上顶”,微创、快、适合骨量接近临界值;外提升是“开窗填”,创伤大、慢、适合严重骨量不足,最终选择权在专业医生手中,基于详细的评估结果,切勿自行判断或选择手术方式。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