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博口腔网

种植牙临床应用效果如何?技术难点、适应症及安全性怎样?

种植牙的临床过程是一个系统化、多阶段的治疗流程,旨在将人工牙根(种植体)植入颌骨内,最终恢复缺失牙的功能和美观,以下是种植牙临床的主要阶段和关键步骤:

种植牙临床应用效果如何?技术难点、适应症及安全性怎样?-图1

术前评估与治疗计划设计

  1. 详细病史采集:

    • 口腔病史:缺失原因、邻牙情况、既往治疗史(如拔牙、牙周治疗)。
    • 全身病史:系统性疾病(糖尿病、心脏病、高血压、骨质疏松、出血性疾病、免疫缺陷、长期服用抗凝药物、骨质疏松药物史等)、过敏史、吸烟史、饮酒史。
    • 用药史:长期服用药物(如双膦酸盐、抗凝药、免疫抑制剂等)。
    • 生活习惯:口腔卫生习惯、饮食习惯、职业特点。
  2. 口腔临床检查:

    • 视诊与触诊: 检查缺牙区软组织(牙龈厚度、质地、动度)、邻牙健康状况(龋坏、松动、牙周袋深度)、咬合关系(覆颌覆盖、咬合干扰)。
    • 牙周检查: 评估全口牙周健康状况,特别是种植区域及邻近区域,牙周炎未控制是种植的禁忌症或需先进行治疗。
    • 咬合分析: 评估静态咬合(正中颌关系)和动态咬合(前伸、侧向运动),设计种植体位置和修复体形态时需考虑咬合力量分布。
  3. 影像学检查:

    • 根尖片: 初步了解缺牙区牙槽骨高度和邻牙情况。
    • 曲面断层片: 整体观察颌骨情况、重要解剖结构位置(如下牙槽神经管、上颌窦)。
    • 锥形束CT: 种植牙术前评估的金标准。 提供三维影像,精确测量:
      • 骨量:高度、宽度、密度。
      • 重要解剖结构:下颌神经管位置、上颌窦底位置及形态、颏孔位置。
      • 邻牙牙根位置、牙周状况。
      • 设计种植体植入的理想位置、角度、深度,评估是否需要植骨或进行上颌窦提升等附加手术。
  4. 模型分析:

    • 取研究模型,进行诊断性排牙,评估修复空间、咬合关系、美学预期。
    • 必要时制作外科导板,辅助精确植入种植体(尤其在后牙区或骨量不足时)。
  5. 制定治疗计划:

    • 综合所有信息,确定:
      • 是否适合种植(适应症与禁忌症)。
      • 种植体数量、直径、长度、品牌。
      • 种植体植入位置、角度(避开重要解剖结构,获得初期稳定性)。
      • 是否需要植骨(骨增量)、上颌窦内/外提升、骨劈开等附加手术。
      • 修复方案:单冠、桥、覆盖义齿、种植支持式固定桥等。
      • 治疗阶段划分(如分阶段植入)。
      • 预后评估(成功率、预期效果)。
      • 治疗费用及时间安排。
    • 与患者充分沟通,签署知情同意书。

外科手术阶段

  1. 术前准备:

    • 患者签署手术知情同意书。
    • 术前用药:预防性抗生素(根据情况)、抗焦虑药(可选)。
    • 口腔清洁:术前漱口液含漱。
    • 局部麻醉:通常采用局部浸润麻醉或阻滞麻醉,确保手术区域无痛。
  2. 手术切口与翻瓣:

    • 根据种植体位置和术式选择切口(如角形切口、梯形切口、微创不翻瓣)。
    • 翻开黏骨膜瓣,暴露牙槽嵴顶及手术区域。
  3. 备洞:

    • 使用一系列直径逐渐增大的专用钻头(先锋钻、逐级备洞钻),在CBCT和/或外科导板引导下,按照预设的位置、角度和深度进行窝洞预备。
    • 关键点: 持续用生理盐水或无菌水冷却钻头,防止骨组织热损伤;精确控制深度和方向;确保窝洞壁光滑。
  4. 种植体植入:

    • 将选定的种植体旋入预备好的窝洞中。
    • 关键点: 获得良好的初期稳定性(扭力值达到临床要求,> 35-45 Ncm),这是骨结合成功的基础,植入深度需考虑平台转移设计等。
  5. 缝合:

    • 将黏骨膜瓣复位,用可吸收缝线严密缝合,关闭创口,确保创口无张力,利于愈合。
    • 微创手术: 在条件允许且精确度有保障的情况下,可采用不翻瓣技术,减少创伤和术后不适。
  6. 术后处理:

    • 咬棉球压迫止血。
    • 术后医嘱:冰敷、避免术区咀嚼、保持口腔卫生(非术区轻柔刷牙、漱口)、遵医嘱用药(抗生素、止痛药、漱口水)。
    • 安排复查时间(通常术后1周拆线)。

愈合与骨结合期

  1. 骨结合:

    • 种植体与周围牙槽骨组织发生直接的生物性结合(骨整合),形成稳固的“人工牙根”。
    • 愈合时间: 通常需要 3-6个月(下颌骨血供较好,愈合较快;上颌骨较慢),具体时间取决于骨质量、患者全身状况、是否植骨等。
    • 此期间需避免种植体承受任何功能性咬合力(即“无负载愈合”)。
  2. 愈合期注意事项:

    • 定期复查,评估伤口愈合情况、种植体稳定性。
    • 保持良好的口腔卫生,维护种植体周围软组织健康。
    • 遵医嘱饮食,避免术区咀嚼硬物。

修复阶段

  1. 二期手术(如需要):

    • 对于埋入式愈合的种植体,需在骨结合完成后进行二期手术,暴露种植体基台连接部位。
    • 切开牙龈,安装愈合基台,形成良好的牙龈袖口形态(袖口成形),为最终修复提供支持。
  2. 取模:

    • 待牙龈袖口形态稳定(通常术后2-4周)后,进行印模制取。
    • 使用专用印模帽或转移杆,将种植体在口腔内的精确位置和角度转移至模型上。
    • 可取对颌模型,记录咬合关系。
  3. 修复体制作:

    • 技工室根据印模和模型,制作最终修复体(牙冠、桥体或基台)。
    • 制作过程需考虑材料选择(全瓷、金属烤瓷、氧化锆等)、颜色匹配、形态、咬合关系。
  4. 试戴与粘接/螺丝固位:

    • 患者试戴修复体,检查:
      • 适合性: 边缘密合度。
      • 美学效果: 颜色、形态、牙龈缘协调性。
      • 咬合关系: 正中颌、前伸、侧向颌接触点是否合理,有无早接触、干扰。
      • 邻接关系: 与邻牙接触紧密度。
    • 调磨修改,直至满意。
    • 最终修复体通过粘接剂粘固于基台上(粘接固位)或通过中央螺丝固定于种植体上(螺丝固位)。

复诊与维护

  1. 定期复查:

    • 种植完成后需长期定期复查(通常每6个月到1年一次)。
    • 检查种植体周围软组织健康(牙龈色泽、形态、探诊出血、牙周袋深度)。
    • 检查种植体及修复体稳定性、完整性。
    • 检查咬合关系有无变化。
    • 拍摄根尖片或CBCT,评估种植体周围骨状况(有无骨吸收)。
  2. 专业维护:

    • 进行专业的种植体周围清洁(使用专用器械,如塑料/钛刮治器、喷砂、超声设备),清除菌斑和牙结石。
    • 指导患者掌握正确的种植体周围清洁方法(使用专用牙刷、牙线/牙缝刷、冲牙器等)。
  3. 并发症处理:

    及时发现并处理种植体周围炎(软红肿、出血、溢脓、骨吸收)、修复体松动/破损、种植体松动/折断、机械并发症(螺丝松动/折断)等。

种植牙临床的关键考量因素

  • 骨条件: 骨量(高度、宽度、密度)是决定种植成功与否的基础,骨量不足常需植骨或骨增量技术。
  • 软组织条件: 足够的牙龈量和良好的形态对美学修复至关重要。
  • 咬合因素: 精确的咬合设计和调整是保证种植体长期稳定、避免过载的关键。
  • 患者因素: 全身健康状况、口腔卫生习惯、依从性、吸烟等显著影响种植成功率。
  • 医生技术: 丰富的经验、精湛的外科技术和修复技术是成功的保障。
  • 材料与设备: 高质量的种植体系统、先进的影像设备(CBCT)、外科导板等提高精度和成功率。

种植牙的临床是一个需要高度专业化、系统化、个体化的治疗过程,从全面的术前评估到精密的外科手术,再到精细的修复设计和长期的维护随访,每一个环节都至关重要,成功的种植牙不仅需要良好的骨组织和软组织基础,更需要医患双方的紧密配合、医生的精湛技术以及患者的良好维护习惯,才能实现长期稳定的功能和美观效果。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