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植牙植骨程序(也称为骨增量或骨移植术)是在患者牙槽骨量不足的情况下,为了成功植入种植体而进行的关键步骤,其目的是增加骨的高度、宽度和密度,为种植体提供足够坚固的“地基”。

以下是种植牙植骨程序的详细步骤:
🦷 一、术前评估与规划
- 临床检查:
- 口腔检查:评估缺牙区域牙龈健康、邻牙状况、咬合关系等。
- 骨触诊:医生通过手指触摸初步判断牙槽骨的丰满度和质地。
- 影像学检查:
- 关键步骤: 必须进行锥形束CT(CBCT)扫描,这是评估骨量最精确的方法,可以三维立体地显示:
- 缺牙区域牙槽骨的高度、宽度、厚度。
- 骨质的密度(骨松质和骨皮质的比例)。
- 骨缺损的具体形态和范围。
- 邻近解剖结构(如下牙槽神经管、上颌窦底)的位置和距离。
- 有时可能还需要拍摄全景片(曲面断层片)作为补充。
- 关键步骤: 必须进行锥形束CT(CBCT)扫描,这是评估骨量最精确的方法,可以三维立体地显示:
- 诊断与计划制定:
- 医生根据CBCT结果和临床检查,精确评估骨量是否足够容纳计划种植的种植体(包括直径和长度)。
- 如果骨量不足,确定需要植骨的区域、范围和所需的骨增量量。
- 选择植骨材料类型:
- 自体骨: 从患者自身其他部位(如下颌骨颏部、下颌支外斜线、髂骨等)获取,优点是骨诱导和骨传导性好,无免疫排斥,愈合快,缺点是需要额外手术部位,增加创伤和费用。
- 同种异体骨: 来自捐献者(经过严格处理和灭菌),优点是无需额外手术部位,来源相对充足,缺点是存在极低的免疫排斥风险(通常很安全),骨诱导性可能不如自体骨。
- 异种骨: 来自动物(最常用的是牛骨,经过脱蛋白和去抗原处理),优点是来源广泛,无免疫排斥,缺点是骨诱导性较弱,主要起骨传导支架作用,吸收相对较快。
- 骨代用品/人工骨: 人工合成的生物相容性材料(如羟基磷灰石、磷酸三钙等),优点是无免疫排斥,可塑性好,可单独使用或与其他材料混合,缺点是无骨诱导能力,主要起骨传导作用。
- 选择植骨技术:根据缺损类型和位置选择合适的骨增量方法(如引导骨再生术、骨劈开术、骨挤压术、上颌窦提升术等)。
- 制定详细的手术计划,包括切口设计、植骨量、材料选择、是否需要屏障膜等。
🏥 二、植骨手术阶段
- 麻醉:
进行局部浸润麻醉,确保手术区域完全无痛,对于复杂的植骨手术(如大量自体骨移植),可能需要镇静或全身麻醉。
- 切口与翻瓣:
- 在缺牙区域的牙龈上做切口,通常为角形切口或梯形切口,设计要考虑未来种植体的位置和美学要求。
- 沿着骨面小心地分离牙龈组织(翻瓣),充分暴露需要植骨的骨面,翻瓣范围要足够大,确保术野清晰。
- 骨面准备:
- 清理骨缺损区域:去除松动的骨碎片、肉芽组织、病变组织,使骨面新鲜出血(有血供是骨愈合的关键)。
- 根据需要,对骨面进行适当的预备,如骨面钻孔(骨成形术)以促进血液供应。
- 植骨材料植入:
- 将选定的植骨材料(可能混合自体骨碎屑)紧密、均匀地填充到骨缺损区域或需要增量的部位。
- 用器械(如骨挤压器、骨压实器)轻轻压实植骨材料,确保其与周围骨面紧密接触,避免空隙,良好的初始稳定性非常重要。
- 屏障膜覆盖(引导骨再生术 - GBR的核心):
- 在植骨材料表面覆盖一层生物屏障膜,这层膜的作用是:
- 物理屏障: 阻止速度较快的软组织(牙龈上皮、结缔组织)长入骨缺损区。
- 空间维持: 为骨细胞提供生长空间,引导骨组织在缺损区内再生。
- 常用材料可吸收胶原膜(如Bio-Gide, CollaPlug)或不可吸收膜(如钛膜、ePTFE膜),可吸收膜更常用,无需二次手术取出。
- 膜需要完全覆盖植骨材料,并边缘超出骨缺损区至少2-3mm,用钛钉或缝线固定在骨面上。
- 在植骨材料表面覆盖一层生物屏障膜,这层膜的作用是:
- 软组织复位与缝合:
- 将翻开的牙龈组织(瓣)小心地复位到原始位置。
- 使用可吸收缝线或丝线精细地缝合切口,确保软组织紧密贴合在骨膜和屏障膜上,提供良好的封闭和初期稳定性,减少感染风险。
- 有时为了减张,可能需要做松弛切口。
- 术后处理:
- 咬棉球或纱布压迫止血。
- 开具处方药:抗生素(预防感染)、止痛药(缓解术后疼痛)、漱口水(保持口腔卫生)。
- 交代术后注意事项:24小时内避免刷牙漱口、术后24小时后开始轻柔漱口、避免患侧咀嚼、避免吸烟饮酒、保持口腔卫生、遵医嘱复诊等。
⏳ 三、术后骨愈合期(等待骨再生)
- 初期愈合(1-2周): 主要目标是软组织愈合,伤口关闭,防止感染,患者可能经历肿胀、疼痛、淤青,这是正常反应,按医嘱处理即可。
- 骨愈合期(3-9个月或更长):
- 这是植骨成功最关键的阶段! 植骨材料需要时间与自身骨组织融合、再生、成熟。
- 自体骨愈合最快(3-6个月)。
- 同种异体骨、异种骨、骨代用品愈合较慢(通常需要6-9个月或更长),且存在一定的材料吸收。
- 在此期间,患者必须严格遵守医嘱,保持良好的口腔卫生,避免对植骨区域施加过大力量(如用患侧咀嚼硬物),绝对禁止吸烟(吸烟严重影响骨愈合和种植成功率)。
- 医生会安排定期复诊,检查愈合情况。
- 二次手术(如需要):
- 如果使用的是不可吸收屏障膜,在骨愈合后(通常4-6个月后),需要再次手术小切口取出膜。
- 如果使用可吸收膜,则无需二次手术取出。
🦷 四、种植体植入阶段(植骨成功后)
- 术前评估: 再次进行CBCT检查,确认植骨区域骨量充足、骨密度良好、与重要解剖结构安全。
- 手术:
- 局部麻醉。
- 在植骨区域做小切口,暴露骨面。
- 按照种植系统规范,使用专用钻针逐级备洞,制备种植窝洞。
- 将种植体(人工牙根)旋入制备好的窝洞中,确保其初期稳定性良好。
- 缝合切口。
- 骨结合期(Osseointegration):
- 种植体植入后,需要与周围骨组织发生牢固的骨性结合(骨结合)。
- 这个过程通常需要3-6个月(下颌骨可能稍快,上颌骨可能稍慢)。
- 在此期间,种植体在“隐形”工作,患者需要佩戴临时修复体(如活动假牙),注意保护种植区域,避免受力。
- 修复阶段:
- 骨结合完成后,进行基台连接(连接种植体和牙冠)。
- 取模,制作牙冠(烤瓷冠或全瓷冠)。
- 试戴牙冠,调整咬合。
- 最终粘固或螺丝固位牙冠,完成整个种植牙修复。
📌 重要注意事项
- 个体差异: 整个流程的时间(尤其是骨愈合期)因人而异,取决于骨缺损的程度、植骨材料类型、患者身体状况(如糖尿病、吸烟)、口腔卫生习惯等。
- 成功率: 现代植骨技术和材料成熟,植骨成功率和最终种植牙成功率都很高(通常在90%以上),但存在一定失败风险(如感染、材料吸收过多、骨量不足等)。
- 费用: 植骨手术会增加种植牙的总费用,费用因植骨材料类型、手术复杂程度、地区差异等而异。
- 沟通: 与主治医生充分沟通,了解自身情况、手术方案、预期效果和潜在风险至关重要。
种植牙植骨是一个严谨、分阶段、需要患者高度配合(尤其是术后护理和等待期)的过程,从术前评估规划,到植骨手术,再到漫长的骨愈合期,最后到种植体植入和修复,每一步都关系到最终的成功,选择经验丰富的种植医生和正规的医疗机构,并严格遵循医嘱,是获得长期稳定、功能良好的种植牙的关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