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阶段:初诊与评估(1-2周)
-
咨询与检查

- 面诊正畸医生:描述牙齿问题(如拥挤、龅牙、咬合不良等)和期望。
- 全面口腔检查:检查牙齿、牙龈、咬合关系,排查蛀牙、牙周病等潜在问题(需先治疗再矫正)。
- 拍片与数据采集:
- X光片:头颅侧位片(分析骨骼和牙齿关系)、全景片(看牙根位置、埋伏牙)。
- 口内/口外照片:记录面部微笑、侧面轮廓、牙齿排列情况。
- 模型(牙模):用硅胶或数字扫描获取牙齿3D模型,用于方案设计和效果模拟。
-
制定矫正方案
- 医生分析数据,结合你的需求,确定矫正目标(如排齐、改善咬合、调整面型)。
- 选择矫正方式:
- 传统金属托槽:性价比高,适用复杂病例。
- 陶瓷托槽:接近牙齿颜色,美观性较好。
- 隐形矫正(如隐适美、时代天使):可摘戴,美观便捷,但需自律。
- 舌侧矫正:托槽粘在牙齿内侧,完全隐形,但价格高、清洁难。
- 拔牙或不拔牙:根据拥挤程度决定是否拔除部分牙齿(通常拔前磨牙)。
- 预估时间与费用:明确治疗周期(通常1.5-3年)和费用明细。
第二阶段:矫正前准备(1-2周)
- 牙周治疗:若有牙龈炎、牙周病,需先治疗至健康状态。
- 拔牙/补牙/根管治疗:按计划拔除指定牙齿,处理蛀牙或根管问题。
- 分牙(若需):在牙齿间放置分牙圈,为戴牙套腾出空间(通常1-2周)。
- 粘接托槽/附件:
- 传统矫正:用树脂将金属/陶瓷托槽粘在牙齿表面。
- 隐形矫正:在牙齿上粘小附件(辅助牙套移动牙齿),佩戴第一副牙套。
第三阶段:主动矫正阶段(1.5-3年)
这是矫正的核心阶段,需定期复诊调整牙齿位置。
- 佩戴矫正器:
- 传统/陶瓷托槽:通过弓丝和橡皮圈施加力量移动牙齿。
- 隐形矫正:每1-2周更换一副新牙套,逐步移动牙齿。
- 定期复诊:
- 频率:通常4-8周复诊一次(隐形矫正可能6-8周)。
- :更换弓丝、更换橡皮圈、调整托槽位置、更换隐形牙套。
- 注意事项:
- 口腔卫生:使用正畸牙刷、冲牙器、牙线,避免托槽周围食物残留导致蛀牙。
- 饮食调整:避免过硬、黏性食物(如坚果、口香糖),防止托槽脱落。
- 疼痛管理:每次调整后3-5天可能有酸痛感,可服用止痛药(如布洛芬)。
- 中期评估:矫正中期(约1年)拍摄X光片和照片,检查进度,必要时调整方案。
第四阶段:拆除矫正器(1-2周)
- 拆除托槽/附件:用器械小心去除托槽和粘接剂。
- 清洁抛光:彻底清洁牙齿表面,去除残留粘接剂。
- 佩戴保持器:
- 即刻保持器:拆除当天取模制作透明压膜保持器(全天佩戴至少3-6个月)。
- 长期保持器:之后过渡到夜间佩戴,需终身使用(防止复发)。
第五阶段:保持阶段(终身)
- 保持器的重要性:
- 牙齿在矫正后仍有回到原位的趋势(复发),保持器是稳定效果的关键。
- 类型:
- 透明压膜保持器:覆盖整个牙齿(适合初期全天佩戴)。
- 哈雷保持器:塑料基托+金属丝(适合夜间长期佩戴)。
- 固定保持器:粘接在牙齿内侧(如前牙舌侧),适合下牙列。
- 定期复查:拆除矫正器后每3-6个月复查一次,检查保持器贴合度和牙齿稳定性。
- 长期维护:即使夜间佩戴,也可能需终身使用(尤其对拔牙病例)。
矫正期间常见问题
- 托槽脱落:若托槽脱落,需尽快联系医生复诊调整。
- 口腔溃疡:用正畸蜡覆盖托槽边缘缓解摩擦。
- 咬合不适:初戴隐形牙套或更换弓丝时可能暂时性咬合紧,属正常现象。
- 复发风险:未戴保持器、不良习惯(如咬唇、吐舌)可能导致复发。
成功矫正的关键
- 医生选择:选择经验丰富的正畸医生,制定个性化方案。
- 患者配合:
- 严格佩戴矫正器(尤其隐形矫正需保证22小时/天)。
- 保持口腔卫生,避免矫正期间蛀牙或牙龈萎缩。
- 遵医嘱复诊,不擅自延长更换周期。
- 保持器依从性:终身坚持佩戴是效果的保障。
矫正后的效果
- 牙齿排列整齐:拥挤、缝隙关闭。
- 咬合改善:咀嚼功能提升,颞下颌关节(TMJ)压力减轻。
- 面部美观:微笑更自然,侧脸轮廓更协调(如龅牙内收)。
- 口腔健康:易于清洁,降低蛀牙和牙周病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