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齿矫正中遇到的“牙床高低不同”问题,在专业术语中通常被称为垂直向不调或颌骨高度不调,这是一个比较复杂但可以解决的问题,需要正畸医生进行专业诊断和个性化治疗。

🦷 理解“牙床高低不同”的含义
这不仅仅指牙齿本身的高低差异,更深层次地可能指:
-
上下颌骨垂直高度不匹配:
- 深覆合: 上前牙过度覆盖下前牙,垂直距离过小(看起来上牙床“高”,下牙床“低”)。
- 开合: 上下前牙或后牙在垂直方向上无法咬合接触,垂直距离过大(看起来上下牙床都“高”或“低”,但无法咬合)。
- 面部不对称: 一侧牙床比另一侧高,导致面部左右两侧高度不一致(如“偏颌”)。
- 长面型/短面型: 整个上颌骨或下颌骨在垂直方向上发育过度或不足,导致面部比例失调。
-
牙槽骨局部问题:
个别牙齿或一组牙齿因长期创伤、萌出异常、牙周病等原因导致其牙槽骨吸收或增生,造成局部牙床高低不平。
🔍 导致“牙床高低不同”的常见原因
- 遗传因素: 颌骨大小、形态和位置的遗传倾向是主要原因之一。
- 不良口腔习惯:
- 吐舌习惯: 长期将舌头放在前牙之间,可能导致前牙开合或深覆合加重。
- 咬唇/吮指习惯: 可能导致上前牙前突、深覆合或开合。
- 长期偏侧咀嚼: 导致一侧牙槽骨受力过大而吸收,另一侧相对较高,形成面部不对称。
- 牙齿萌出问题: 个别牙齿萌出不足(低位牙)或萌出过度(高位牙),造成局部高低差。
- 牙周病: 牙周支持组织破坏导致牙槽骨吸收,牙齿松动、伸长或下沉,造成牙床高低不平。
- 外伤: 牙齿或颌骨受伤可能影响萌出或骨组织。
- 颞下颌关节紊乱: 可能影响咬合关系和颌骨位置。
- 乳牙早失或滞留: 影响恒牙正常萌出位置和颌骨发育。
🩺 正畸医生如何诊断和治疗
诊断步骤(非常关键)
- 临床检查:
- 面部检查: 观察面部比例、对称性、微笑露龈情况、侧面轮廓(长面型、短面型)。
- 口内检查: 仔细检查牙齿排列、咬合关系(覆合、覆盖)、牙龈健康、牙槽骨形态、有无创伤性咬合。
- 关节检查: 检查颞下颌关节有无弹响、疼痛、杂音。
- 影像学检查:
- 全景片: 观察全口牙齿、牙槽骨、颌骨大致情况。
- 头颅侧位片: 这是诊断垂直向不调的核心! 通过头影测量分析,精确测量上下颌骨的垂直高度、位置关系、牙齿倾斜度、面部软组织轮廓等,判断是骨骼问题还是牙齿问题,以及问题的严重程度。
- CBCT: 在复杂病例(如严重开合、不对称、需要评估骨骼三维结构时)提供更精细的三维影像信息。
- 模型分析: 制作上下颌牙列模型,用于测量、记录咬合关系、模拟治疗方案。
- 功能检查: 评估咀嚼肌功能、下颌运动轨迹等。
治疗方案(根据诊断结果个体化制定)
治疗目标不仅仅是排齐牙齿,更重要的是建立稳定、健康、功能良好且美观的咬合关系,改善面部垂直向比例。
-
针对牙齿问题的治疗(相对简单):
- 压低伸长的牙齿: 使用微种植支抗(种植钉)、摇椅弓、多用途弓等技术,将高位牙压低,使牙床高度趋于一致。
- 升高萌出不足的牙齿: 使用牵引装置(如橡皮筋、种植钉)或修复手段(如牙冠延长术后冠修复)。
- 关闭间隙: 对于因缺牙导致的邻牙倾斜伸长,通过矫正排齐牙齿,关闭间隙。
-
针对骨骼问题的治疗(更复杂):
- 青少年(生长发育期):
- 生长改良治疗: 使用功能性矫治器(如Frankel矫治器、生物调节器、Twin Block等)或特定类型的固定矫治器,引导颌骨向有利方向生长,改善垂直向关系,对于深覆合,可能需要抑制上颌骨向下生长或促进下颌骨向前向下生长;对于开合,可能需要抑制异常生长方向。
- 成年人(生长发育停止后):
- 正畸掩饰治疗: 通过复杂的牙齿移动(如大量压低、伸长、旋转、倾斜代偿)来尽可能改善咬合和面部外观,但可能无法完全解决骨骼不调,效果有限,且对医生技术要求极高。
- 正畸-正颌联合治疗: 这是解决严重骨骼性垂直向不调最有效、最根本的方法。 需要正畸医生和口腔颌面外科医生合作。
- 术前正畸: 在手术前进行矫正,排齐牙齿,为手术创造条件。
- 正颌手术: 通过手术截断颌骨,重新调整上下颌骨在三维空间(包括垂直方向)的位置和关系,达到理想的咬合和面部比例。
- 术后正畸: 手术后精细调整咬合关系,确保稳定。
- 青少年(生长发育期):
-
针对牙周问题的治疗:
- 牙周基础治疗: 洁治、刮治、根面平整等控制炎症。
- 牙周手术: 如植骨术、引导性组织再生术等,重建牙槽骨。
- 正畸治疗: 在牙周健康稳定后,进行轻柔的牙齿移动,压低伸长的牙齿,改善牙槽骨形态。必须在牙周医生密切配合下进行。
-
其他辅助手段:
- 扩弓器: 对于上颌牙弓狭窄导致的深覆合或开合可能有一定帮助。
- 咬合板: 用于诊断、治疗关节问题或暂时性调整咬合。
- 修复治疗: 在矫正后或与矫正结合,通过牙冠、贴面等修复美学和功能。
📌 重要提示
- 专业诊断是前提: “牙床高低不同”的表现背后原因复杂多样,必须由经验丰富的正畸医生进行全面检查(尤其是头影测量分析)才能明确诊断和病因,自行判断或寻求非专业建议可能延误治疗或导致错误治疗。
- 治疗难度和周期: 垂直向不调(尤其是骨骼性)的矫正通常比单纯的牙齿拥挤或前突更复杂,治疗周期更长(可能需要2-3年甚至更久),费用也可能更高。
- 保持至关重要: 垂直向不调(尤其是骨骼性的)治疗后,复发风险相对较高。必须严格按照医生要求佩戴保持器(可能需要全天佩戴或长期夜间佩戴),并定期复查,以维持治疗效果。
- 沟通期望: 在治疗前,与正畸医生充分沟通,了解治疗方案、预期效果、风险、费用以及保持的重要性。
牙齿矫正中的“牙床高低不同”问题,本质是垂直向骨骼或牙槽骨的不协调,虽然治疗相对复杂,但通过现代正畸技术(包括正畸-正颌联合治疗),绝大多数问题都能得到有效改善,达到功能与美学的统一。关键在于早期发现、明确诊断、制定个性化方案,并在专业正畸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规范治疗和长期保持。
如果你或家人有类似困扰,建议尽快预约正规口腔医院的正畸科进行详细检查和咨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