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博口腔网

2025牙槽中隔种植,如何提升即刻种植成功率?

什么是牙槽中隔?

  • 定义: 牙槽中隔是指相邻两颗天然牙牙根之间的牙槽骨,它位于牙槽骨的顶部(牙槽嵴顶),是分隔相邻牙根槽窝的垂直骨壁。
  • 位置: 主要存在于多根牙(如前磨牙、磨牙)之间,对于单根牙(如切牙、尖牙),牙槽中隔的概念相对较弱,但相邻牙齿之间仍存在骨间隔。
  • 重要性:
    • 支撑邻牙: 牙槽中隔是支撑相邻牙齿牙根的重要结构,有助于维持邻牙的稳定和位置。
    • 提供骨支持: 为牙齿提供垂直和水平的骨支持,是咀嚼功能的基础。
    • 引导骨改建: 在正畸治疗中,牙槽中隔的改建对牙齿移动至关重要。
    • 种植牙的关键区域: 对于种植牙而言,牙槽中隔是种植体植入的重要部位,尤其是在后牙区。

牙槽中隔与种植牙的关系

牙槽中隔的状态直接决定了种植牙能否成功植入以及植入后的长期效果,它们之间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025牙槽中隔种植,如何提升即刻种植成功率?-图1

A. 骨量评估与种植可行性

  • 骨高度: 牙槽中隔的高度是评估该区域能否容纳种植体长度的关键指标,如果中隔高度不足(通常要求至少需要10-12mm以上,具体取决于种植系统),种植体就难以获得足够的初期稳定性,植入深度不够,长期承重能力也会下降。
  • 骨宽度: 牙槽中隔的宽度是评估种植体植入位置和直径选择的基础,中隔过窄(通常要求至少需要5-6mm以上)会导致:
    • 种植体植入位置偏向颊侧或舌侧,可能伤及邻牙牙根或重要解剖结构(如下牙槽神经管)。
    • 无法选择足够直径的种植体,影响种植体的抗折裂能力和长期稳定性。
    • 种植体颈部骨壁过薄,增加术后骨吸收和种植体周围炎的风险。
  • 骨密度: 中隔骨质的密度(D1-D4型)影响种植体的初期稳定性和骨结合速度,骨质越致密(D1/D2),初期稳定性越好,但备洞时产热风险增加;骨质越疏松(D3/D4),初期稳定性可能较差,需要更长的骨结合时间。

B. 种植体植入的理想位置

  • 在后牙区,理想的种植体位置通常位于牙槽中隔的中心区域,这样能获得最均衡的骨支持和力量分布。
  • 如果中隔宽度不足,种植体可能不得不偏向颊侧或舌侧植入,这可能导致:
    • 颊侧骨板穿孔或过薄: 影响美观(前牙区)或增加种植体颈部暴露和骨吸收风险。
    • 舌侧骨板穿孔或伤及神经: 尤其在下颌后牙区,可能导致下唇麻木等严重并发症。
    • 邻牙损伤: 种植体尖端可能过于靠近邻牙牙根,甚至穿通牙根。

C. 种植体周围骨支持与长期稳定性

  • 种植体颈部周围的骨支持(主要由牙槽中隔提供)是抵抗侧向力、维持种植体长期稳定性的关键。
  • 如果牙槽中隔在缺牙后发生严重的垂直向吸收(高度降低)和水平向吸收(宽度变窄)
    • 种植体颈部周围的骨量会显著减少。
    • 即使成功植入,种植体颈部也更容易暴露在口腔环境中。
    • 长期咀嚼力作用下,该区域骨吸收的风险大大增加,可能导致种植体周围炎、种植体松动甚至失败。

D. 种植体周围炎的风险因素

  • 牙槽中隔区域骨量不足,种植体颈部骨壁过薄,是种植体周围炎发生的高危区域。
  • 该区域清洁相对困难,如果口腔卫生维护不佳,细菌更容易定植,引发炎症,进而加速骨吸收,形成恶性循环。

E. 骨增量技术的应用

  • 当牙槽中隔骨量不足(高度或宽度不够)时,骨增量技术是成功种植的关键前提。
  • 常用技术:
    • 引导骨再生术: 在骨缺损区域放置屏障膜(可吸收或不可吸收),引导自体骨或骨替代材料再生,重建牙槽中隔的高度和宽度。
    • 骨劈开术: 对于宽度不足但有一定高度的牙槽嵴,用骨凿将嵴顶垂直劈开,在劈开的间隙内植入骨材料,增加宽度。
    • 骨挤压术/骨扩大术: 用逐级增大的钻头备洞,利用骨的弹性挤压骨壁,在不移除骨粉的情况下扩大种植窝洞,适用于骨质较疏松的情况。
    • 上颌窦提升术: 当上颌后牙区牙槽中隔高度不足,接近或进入上颌窦时,通过提升上颌窦黏膜并填充骨材料,增加垂直骨高度。
    • 块状骨移植: 取自体骨块(如下颌骨外斜线、颏部)移植到缺损区域,提供即刻支撑和成骨能力。

缺牙后牙槽中隔的变化

  • 废用性萎缩: 牙齿缺失后,该区域不再承受咀嚼力,牙槽骨(包括牙槽中隔)会发生废用性吸收和萎缩
  • 吸收特点:
    • 水平吸收(宽度变窄): 这是最显著、最快的变化,牙槽中隔的宽度在缺牙后第一年吸收速度最快,可达每年2.5-4mm,之后逐渐减缓,长期缺牙后,中隔可能变得非常窄甚至消失。
    • 垂直吸收(高度降低): 高度吸收通常比宽度吸收慢一些,但也会发生,尤其是在后牙区,可能导致上颌窦底或下牙槽神经管的位置相对升高。
  • 对种植的影响: 这种吸收使得直接在缺牙区植入种植体变得非常困难甚至不可能,通常需要复杂的骨增量手术。

临床要点总结

  1. 术前评估是关键: 种植前必须通过临床检查和影像学检查(尤其是CBCT) 精确评估牙槽中隔的高度、宽度、密度以及与重要解剖结构(神经管、上颌窦)的关系。
  2. 骨量决定方案: 牙槽中隔的骨量状况直接决定了种植方案的选择:
    • 骨量充足: 可常规植入种植体。
    • 骨量不足: 必须先进行骨增量手术,待骨成熟后再种植,有时可采用即刻种植即刻负重技术,但对骨量和初期稳定性要求极高。
  3. 保护邻牙: 种植体植入位置应避免伤及邻牙牙根,尤其要关注牙槽中隔的宽度是否允许安全植入。
  4. 长期维护: 种植后,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和定期复查至关重要,以维护种植体周围健康,防止牙槽中隔区域的骨吸收。
  5. 多学科合作: 对于复杂的骨缺损病例,可能需要种植外科医生、修复医生和牙周医生的紧密合作。

牙槽中隔是种植牙成功不可或缺的基础结构,其高度、宽度、密度以及缺牙后的吸收变化,直接决定了种植体能否安全植入、获得足够的初期稳定性和长期骨支持,并最终影响种植牙的功能和寿命,在种植牙治疗的全过程中,对牙槽中隔的精准评估、充分理解和妥善处理是确保种植成功和长期稳定的核心环节,当骨量不足时,骨增量技术是重建牙槽中隔、实现理想种植效果的重要手段。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