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龈增生的主要原因
-
口腔卫生维护困难

- 正畸装置(托槽、弓丝、结扎丝等)会阻碍刷牙和使用牙线,食物残渣和牙菌斑容易堆积,引发牙龈炎。
- 牙菌斑中的细菌刺激牙龈,导致炎症和增生。
-
正畸装置的机械刺激
- 托槽边缘、弓丝末端或过长的结扎丝可能直接摩擦牙龈,引发局部刺激反应。
- 橡皮筋(用于调整咬合)若位置不当,也可能压迫牙龈。
-
个体差异与激素影响
- 青少年或激素波动期(如青春期、孕期)患者牙龈对刺激更敏感,增生风险更高。
- 部分患者存在牙龈形态异常(如牙龈过厚),易受刺激。
-
药物因素(较少见)
少数药物(如抗癫痫药、免疫抑制剂)可能诱发牙龈增生,但正畸患者中较少见。
牙龈增生的表现
- 症状:牙龈肿胀、发红、质地松软、易出血(刷牙或触碰时)、覆盖部分牙面或托槽。
- 危害:
- 影响美观,降低矫正效果(牙齿移动受阻)。
- 可能发展为牙周炎,导致牙槽骨吸收。
- 增加口腔异味和不适感。
处理方法
紧急处理(轻度增生)
- 加强口腔卫生:
- 使用正畸专用牙刷(如小头牙刷、电动牙刷)仔细清洁托槽周围。
- 牙线穿引器配合牙线,清洁牙缝。
- 冲牙器(水牙线)冲洗牙缝和牙龈沟。
- 局部抗炎:
- 使用含氯己定的漱口水(如复方氯己定含漱液),每日2次,连续1-2周(注意长期使用可能导致牙齿染色)。
- 涂抹抗炎凝胶(如米诺环素凝胶)于增生部位。
专业治疗(中重度增生)
- 正畸医生干预:
- 调整装置:修剪过长的结扎丝、更换光滑弓丝、调整托槽位置。
- 更换低刺激托槽(如陶瓷托槽或光滑金属托槽)。
- 牙周治疗:
- 龈上洁治(洗牙):清除牙菌斑和牙结石。
- 龈下刮治:若炎症深及牙龈下,需专业刮治。
- 药物辅助:
- 牙周医生可能开具抗生素凝胶(如甲硝唑凝胶)或漱口水。
- 手术治疗(顽固增生):
- 牙龈切除术:切除增生的牙龈组织,恢复牙龈形态。
- 牙龈成形术:重塑牙龈轮廓,改善美观。
- 激光治疗:微创切除增生组织,减少出血和恢复时间。
矫正方案调整
- 若增生严重影响治疗,医生可能:
- 暂停加力,待炎症控制后再继续。
- 更换矫正方式(如隐形矫正减少刺激)。
预防措施
-
严格口腔卫生
- 刷牙:每日至少3次,每次2分钟,采用巴氏刷牙法,确保45度角清洁牙龈沟。
- 牙线:每日至少使用1次,配合牙线穿引器清洁牙缝。
- 冲牙器:饭后使用,清除食物残渣。
-
定期专业清洁
- 每3-6个月进行一次专业洗牙,清除难以刷掉的牙结石。
- 正畸期间可增加复诊频率(如每3个月),让医生检查牙龈状况。
-
避免刺激性食物
减少辛辣、过烫食物,避免用牙齿啃咬硬物(如坚果、骨头)。
-
选择经验丰富的正畸医生
熟练的医生能精准安装托槽,减少机械刺激,并定期调整装置。
-
早期干预
若发现牙龈轻微红肿,立即加强清洁并复诊,避免恶化。
重要提醒
- 勿自行停戴牙套:擅自中断矫正可能导致牙齿反弹,加重问题。
- 及时复诊:一旦发现牙龈异常,立即联系正畸医生或牙周医生。
- 术后维护:增生切除术后需严格遵医嘱护理,防止复发。
正畸期间的牙龈增生是可控的,关键在于早发现、早干预,通过加强口腔卫生、专业治疗和医生调整,多数患者可恢复健康牙龈并继续矫正,若增生严重或反复发作,需与正畸医生和牙周医生共同制定方案,确保矫正效果和口腔健康,坚持良好的维护习惯,是避免牙龈增生的核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