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齿“烂了”能否做矫正,答案是:有可能,但前提是必须先处理好牙齿的“烂”的问题,并且需要根据具体情况由专业医生评估决定。

不能带着未治疗的严重龋齿、牙周病或缺牙等问题直接开始矫正。 矫正牙齿移动的力量,可能会加重已有的问题,甚至导致牙齿脱落等严重后果。
以下是针对不同“烂”的情况的分析和处理建议:
🦷 1. 龋齿(蛀牙)
- 轻微龋齿(浅龋、中龋):
- 处理: 在矫正开始前或初期,必须先进行补牙(充填治疗),将蛀坏的部分清理干净,用补牙材料恢复牙齿外形和功能。
- 矫正: 补好牙后,通常可以开始矫正,补牙材料本身不会影响矫正。
- 深龋(接近牙髓)或已引起牙髓炎/根尖周炎:
- 处理: 绝对不能直接开始矫正! 必须先进行根管治疗(抽神经),清除感染的牙髓,对根管进行消毒和严密充填,消除感染源。
- 矫正: 根管治疗完成后,牙齿会变得比较脆弱(失去营养供应),通常需要在牙齿上做牙冠(牙套)保护,防止牙齿在矫正过程中受力过大而劈裂,等牙冠戴好,牙齿恢复稳定后,再开始矫正。
- 大面积缺损或残根:
- 处理: 如果牙齿缺损过大,或者只剩牙根(残根),需要评估牙根的状况:
- 如果牙根短、有吸收、牙周状况差或炎症严重,通常需要拔除。
- 如果牙根长度足够、牙周健康,可以先做根管治疗,然后在牙根上打桩,再做牙冠修复,恢复牙齿形态后,再考虑是否矫正(可能需要作为支抗牙或移动目标)。
- 处理: 如果牙齿缺损过大,或者只剩牙根(残根),需要评估牙根的状况:
🦷 2. 牙周病(牙龈萎缩、牙槽骨吸收、牙齿松动)
- 处理: 牙周病是矫正的绝对禁忌症,除非得到有效控制! 矫正过程中牙齿移动的力量,如果施加在已经松动的牙齿上,会显著加速牙槽骨吸收,导致牙齿松动加剧甚至脱落。
- 矫正:
- 必须先进行系统的牙周治疗! 包括洁治(洗牙)、龈下刮治、根面平整等,控制炎症,消除牙周袋。
- 需要牙周医生密切监控牙周状况,确保在牙周稳定、炎症得到控制的前提下,才能开始矫正。
- 矫正过程中需要更频繁的牙周维护(如更频繁的洗牙),并且矫正力需要轻柔、缓慢。
- 对于牙周病非常严重、骨吸收过度的患者,矫正可能风险极高,不被推荐。
🦷 3. 牙齿缺失(缺牙)
- 处理: 缺牙的位置和数量对矫正方案影响很大。
- 后牙缺失: 矫正的目标之一可能是关闭间隙(将后牙前移),或者维持间隙(为未来的种植牙或镶牙留出空间),这取决于你的最终治疗目标和医生的设计。
- 前牙缺失: 矫正的目标通常是关闭间隙(如果条件允许)或者为修复体(如牙冠、贴面)创造空间和位置。
- 矫正:
- 缺牙本身不是矫正的绝对禁忌症,矫正可以用来移动邻牙,为修复或关闭间隙做准备。
- 但需要评估缺牙区邻牙的倾斜情况、对颌牙的伸长情况、牙周状况等,制定合适的移动方案。
- 有时需要在矫正过程中或矫正后期配合修复治疗(如种植牙、镶牙)来恢复功能和美观。
🦷 4. 牙齿形态异常(如过小牙、锥形牙、釉质发育不全)
- 处理: 这类牙齿本身可能比较脆弱或美观不佳。
- 矫正:
- 矫正可以用来排齐牙齿,改善咬合关系。
- 通常在矫正结束后,需要配合修复治疗(如树脂贴面、全瓷冠)来改善牙齿的形态、大小和美观度,增强强度,矫正为修复创造了良好的基础。
📌 总结与关键步骤
- 全面检查是前提: 无论牙齿“烂”成什么样,在考虑矫正前,必须进行全面的口腔检查,包括:
- 口腔内视诊、探诊。
- X光片(全景片、根尖片、CBCT等)评估牙齿、牙根、牙槽骨情况。
- 牙周检查(牙周探诊、附着丧失、出血指数等)。
- 牙髓活力测试(冷热测试、电活力测试等)。
- 先治疗,后矫正(或同步进行):
- 龋齿: 补牙或根管治疗+牙冠。
- 牙周病: 系统牙周治疗,控制炎症,稳定牙周。
- 牙髓炎/根尖周炎: 根管治疗。
- 残根/严重缺损: 拔除或保留(需根管治疗+桩冠)。
- 缺牙: 评估是否需要关闭间隙或为修复留出空间。
- 多学科合作: 矫正医生(正畸医生)需要与牙体牙髓科医生、牙周科医生、修复科医生密切沟通,制定综合治疗方案。正畸治疗通常是整个口腔治疗计划中的一个环节。
- 个性化方案: 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答案,医生会根据你的具体牙齿问题、口腔状况、年龄、全身健康状况、治疗目标(美观、功能、健康)等,制定最适合你的治疗计划。
牙齿“烂了”不等于不能做矫正,但必须优先解决“烂”的问题,在龋齿得到充填或根管治疗、牙周病得到有效控制、牙髓炎症消除、牙齿形态和功能得到初步恢复后,再开始或继续矫正治疗,才是安全有效的。切勿在未经治疗的情况下强行进行牙齿矫正!
强烈建议你尽快找专业的正畸医生和口腔综合科医生进行详细咨询和检查,明确你的牙齿问题所在,制定科学合理的治疗计划。 矫正是一个需要耐心和专业配合的过程,处理好基础问题才能获得健康和美观的双重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