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博口腔网

2025最新,牙槽骨多高才能种牙?这样高度才行!

牙槽骨多高能种牙?低于这个高度还能种吗?医生说透了

缺牙后想种牙,却总听说"牙槽骨不够高/厚做不了"?不少患者拿着CT报告问:"医生,我这牙槽骨XXmm,能种吗?"今天我们就来一次性说清:牙槽骨到底多高能种牙?不同位置要求有何不同?骨量不足怎么办?看完这篇,让你对种植牙的"土壤条件"心里有数!

2025最新,牙槽骨多高才能种牙?这样高度才行!-图1

先搞懂:牙槽骨为什么是种植牙的"地基"?

种植牙的本质是将纯钛种植体(类似"人工牙根")植入牙槽骨,待其与骨组织结合(骨结合)后,再安装牙冠,这个过程就像盖房子,地基是否稳固直接决定楼能盖多高。

牙槽骨的高度、宽度、密度直接影响种植体的稳定性:

  • 高度不足:种植体可能穿透骨壁,损伤邻牙或重要解剖结构(如下颌神经管、上颌窦);
  • 宽度不够:种植体易侧方倾斜,受力不均导致松动、脱落;
  • 骨密度差(比如骨质疏松、长期缺牙导致的骨吸收):骨结合速度慢,甚至失败。

高度是最直观、最常被提及的指标,尤其对后牙区种植至关重要。

关键问题:不同位置牙槽骨最低要求多高?

牙槽骨的高度并非"一刀切",需根据种植位置(上颌/下颌、前牙/后牙)和邻近解剖结构综合判断,以下基于临床实践和《口腔种植学》指南,给出具体参考值:

▍上颌牙区:警惕"上颌窦"这个"天花板"

上颌后牙区(大牙区)上方是上颌窦(鼻窦的延伸腔隙),内有黏膜和神经血管,种植体若穿透上颌窦,可能引发感染、出血,牙槽骨高度需满足:

  • 理想高度:≥10-12mm(种植体长度通常8-12mm,需预留1-2mm骨壁厚度);
  • 最低可接受高度:≥6-8mm(需结合骨宽度、密度,且必须通过上颌窦提升术增加骨量)。

注意:上颌前牙区(门牙)因靠近鼻腭孔,对高度要求略低,理想高度≥8-10mm即可,但需避免损伤鼻腭神经。

▍下颌牙区:避开"下颌神经管"这条"红线"

下颌后牙区牙槽骨内有一条重要的"神经血管束"——下颌神经管(负责下唇、下巴感觉),种植体若损伤它,可能导致下唇麻木,牙槽骨高度需满足:

  • 理想高度:≥10-12mm(种植体长度10-13mm,神经管上方需保留至少2mm安全距离);
  • 最低可接受高度:≥7-9mm(需通过数字化导板精准控制种植深度,避免触碰神经管)。

注意:下颌前牙区(门牙)牙槽骨通常较厚实,理想高度≥8-10mm,但需注意颏孔(神经出口)的位置,避免损伤颏神经。

▍低于这个高度,直接放弃种牙?

不一定!若牙槽骨高度低于6mm(上颌后牙)或7mm(下颌后牙),并非"绝对不能种",而是需先通过骨增量技术(如植骨、上颌窦提升等)增加骨量,待骨高度达标后再种植,具体能否种、怎么种,需结合CT片由医生综合评估。

骨量不足怎么办?这些技术能"救场"!

很多患者缺牙后拖延多年,导致牙槽骨吸收(高度、宽度都不够),其实不必担心——现代口腔种植技术有多种"补骨"方法,帮你重建"种植土壤":

▍1. 上颌窦提升术(解决上颌后牙骨量不足)

  • 适用情况:上颌窦底骨高度6-8mm(轻度不足)或<6mm(重度不足);
  • 方法
    • 内提升:通过牙槽嵴顶开窗,将上颌窦黏膜向上推,植入骨粉,适合骨高度6-8mm;
    • 外提升( Caldwell-Luc术式):在上颌窦外侧壁开窗,植入大量骨粉,适合骨高度<6mm或骨宽度不足;
  • 优点:能有效增加上颌骨高度,成功率>90%(需3-6个月骨愈合期)。

▍2. 植骨术(解决骨宽度/高度不足)

  • 骨源选择
    • 自体骨(如颌骨块、髂骨):骨结合最好,但需额外取骨,创伤稍大;
    • 异体骨(如骨粉、骨胶原):无需取骨,排斥风险低,临床应用最广;
  • 适用情况:牙槽骨宽度<5mm,或高度中度不足(7-9mm);
  • 流程:植入骨粉+生物膜(引导骨再生),等待4-6个月骨成熟后再种植。

▍3. 矮种植体/倾斜种植术(特殊情况)

若患者全身状况差(如糖尿病控制不佳、高龄),无法接受骨增量手术,可在保证安全距离的前提下,选择短种植体(长度<8mm)倾斜植入(避开重要解剖结构),但需严格评估适应症,避免远期并发症。

种植牙前,这些检查必不可少!

想知道自己牙槽骨"够不够高"?千万别只凭"摸"或"看",必须做以下检查:

▍1. 口腔曲面断层片(全景片)

初步观察牙槽骨高度、宽度,以及上颌窦、下颌神经管的位置,但存在10-20%的误差,仅作初步筛查。

▍2. CBCT(锥形束CT)——种植牙的"精准地图"

这是评估牙槽骨的"金标准"!能三维立体显示:

  • 牙槽骨高度、宽度、密度;
  • 上颌窦底形态、黏膜厚度;
  • 下颌神经管位置、直径;
  • 邻牙牙根位置。
    医生通过CBCT可精准设计种植方案(种植体长度、直径、植入角度),避免损伤重要结构。

▍3. 口腔临床检查

医生会检查缺牙区牙龈状况、咬合关系、口腔卫生情况,判断是否需先治疗牙周炎、控制炎症后再种植。

这些习惯会"偷走"牙槽骨!做好3点预防骨吸收

牙槽骨一旦吸收,不可逆!与其等骨量不足再"补骨",不如提前预防:

▍1. 缺牙后3个月内及时种牙

牙齿缺失后,牙槽骨会逐渐吸收(前3个月吸收最快,一年后吸收50%以上),缺牙越久,骨量越少,种植难度越大、费用越高。

▍2. 每天正确刷牙+用牙线

牙周炎是牙槽骨吸收的"头号杀手"!细菌侵犯牙周组织,会导致牙槽骨"溶解",每天巴氏刷牙法+牙线清洁,每年洗牙1-2次,能有效预防牙周炎。

▍3. 避免用缺牙侧咀嚼

长期用单侧咀嚼,会导致缺牙侧牙槽骨缺乏生理性刺激,加速吸收;而咀嚼侧因过度使用,也可能出现骨吸收,建议双侧交替咀嚼,保持牙槽骨活性。

牙槽骨高度不够,还能种牙吗?

能! 关键看"骨量剩余情况"和"医生技术":

  • 若骨高度≥6mm(上颌)/7mm(下颌),可通过精准种植直接种;
  • 若骨高度不足,可通过上颌窦提升、植骨等技术"重建地基";
  • 若身体状况不允许,可选择短种植体或倾斜种植(需严格评估)。

种植牙不是"急活",一定要先拍CBCT,让医生根据你的骨量、身体状况、咬合需求制定个性化方案。找对医生+选对技术,90%的骨量不足都能成功种牙!

如果你正在被缺牙困扰,担心牙槽骨不够高,不妨先做个CBCT检查,让专业医生给你一个明确的答案,早检查、早治疗,别让"骨量不足"成为你种牙路上的"绊脚石"!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