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植牙过程中重复取模(无论是传统印模还是数字化扫描)是一个相对常见的情况,尤其是在复杂病例或需要精确修复的部位,这通常不是“错误”,而是为了保证最终修复体(牙冠、桥等)的精准度、美观度和长期成功率而采取的必要步骤。

以下是种植牙重复取模的常见原因和解释:
🧩 1. 手术方案调整或术中变化
- 骨量/位置评估: 在手术过程中,医生可能会发现实际的骨量、骨密度或解剖结构(如神经位置)与术前影像(CT)评估有细微差异,为了确保种植体植入在最佳位置、角度和深度,可能需要调整计划,这会影响后续修复体的设计,需要重新取模。
- 即刻负重/即刻修复的调整: 对于计划进行即刻负重或即刻修复的病例,手术中种植体植入的位置和方向可能需要微调以达到理想的初期稳定性,这会导致修复体设计需要重新匹配。
🦷 2. 修复体设计与制作过程中的问题
- 试戴不合适: 这是最常见的原因之一,在修复体制作完成后进行试戴时,可能会发现:
- 就位困难: 修复体无法顺利戴入种植体基台或内部连接结构。
- 边缘密合度差: 修复体与牙龈或种植体基台边缘之间有缝隙,可能导致食物嵌塞、细菌滋生或影响美观。
- 咬合干扰: 修复体与其他牙齿的咬合关系不理想,存在早接触、干扰或过高点,可能导致咬合创伤、颞下颌关节问题或修复体损坏。
- 美观问题: 颜色、形态、大小与邻牙或对侧牙不协调,尤其在前牙区。
- 空间不足: 牙龈袖口深度或形态不足以容纳修复体边缘。
- 技工室制作误差: 即使设计和数据准确,技工室在制作过程中也可能出现微小的偏差(如蜡型雕刻、3D打印精度、瓷层堆塑、烧结变形等),导致修复体与预期不符。
- 基台选择或调整: 在试戴过程中,可能需要更换不同型号/角度的基台,或者对基台进行调改,这必然需要重新取模来制作新的修复体。
📐 3. 数字化流程中的技术问题
- 扫描失败或数据误差: 数字化扫描过程中可能出现:
- 扫描区域不完整(如遗漏关键区域)。
- 扫描图像模糊、变形或伪影(如患者移动、唾液干扰、反光)。
- 扫描设备校准问题或软件错误导致数据不准确。
- 不同设备间数据传输或匹配出现问题。
- 设计软件中的问题: 在CAD软件中设计修复体时,可能出现设计错误或不合理之处,需要重新扫描和设计。
- 3D打印或切削误差: 即使设计完美,3D打印或CAD/CAM切削过程中也可能因材料、设备或工艺问题产生微小的尺寸偏差,导致修复体不合适。
🤧 4. 患者相关因素
- 术后组织变化: 种植手术后,牙龈和周围软组织会经历愈合和重塑过程,在取模时,如果组织肿胀未完全消退或形态尚未稳定(尤其是术后早期),取模的形态可能不准确,医生可能需要等待一段时间(几周到几个月)让组织稳定后再取最终模。
- 患者配合度: 在传统取模过程中,患者的不自主移动(如恶心、紧张)、舌体干扰、唾液控制不佳等都可能导致印模失败或变形,数字化扫描时,患者同样需要保持相对静止。
- 颌位关系记录问题: 对于涉及咬合关系的修复(如多颗牙、全口),如果颌位记录(正中关系位)不准确,会导致咬合重建失败,需要重新记录并取模。
🎯 5. 治疗计划的阶段性需求
- 过渡性修复体: 在最终修复体制作前,可能需要制作过渡性修复体(如临时冠)来维持间隙、引导牙龈塑形、恢复部分功能和美观,这些临时修复体本身可能也需要取模制作,并且可能需要在最终修复体制作前进行调整或重做。
- 复杂病例的多步骤: 对于全口种植或复杂咬合重建,治疗可能分多个阶段进行,每个阶段都需要取模来制作相应的修复体或进行评估。
📌 总结与建议
- 重复取模是种植牙修复过程中的“质量保障”环节: 它确保了修复体在形态、尺寸、咬合、美观和边缘密合度上达到最高标准,这是种植牙长期成功的关键。
- 不必过度担忧: 如果医生建议重复取模,通常是发现了需要改进的地方,是为了给你一个更好的最终结果,这是专业和负责的表现。
- 与医生充分沟通: 如果你对重复取模的原因或次数有疑问,一定要及时与你的种植医生和修复医生沟通,他们应该能清晰地解释原因(是技术问题、组织变化、设计调整还是其他?),并告知你接下来的计划。
- 选择经验丰富的团队: 技术娴熟、经验丰富的医生和技师能显著减少不必要的重复取模次数,尤其是在数字化流程的各个环节。
- 耐心配合: 组织愈合需要时间,有时耐心等待是必要的,在取模或扫描时,尽量放松并配合医生的指示。
种植牙重复取模是追求精准修复和长期成功的正常现象,尤其是在复杂病例中,理解其背后的原因,并与你的牙医团队保持良好沟通,是顺利完成种植牙治疗的重要环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