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博口腔网

2025年4+7医保政策将有哪些新动向?

4+7医保政策2025全面解读:从试点扩围到全民减负,这些你必须知道

近年来,“看病贵”一直是民生关注的焦点,而药品价格作为医疗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改革动向牵动千家万户,2025年,作为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简称“集采”)的关键节点,“4+7医保政策”从试点扩围走向全国,深刻改变了药品市场格局,也为患者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福利,本文将围绕“4+7医保政策2025”,从政策背景、核心内容、实施影响到用户常见问题,进行全面梳理,帮你彻底搞懂这项与每个人息息相关的医保改革。

2025年4+7医保政策将有哪些新动向?-图1

什么是“4+7医保政策”?从试点到扩围的时间线

要理解“4+7医保政策2025”,先得从“4+7”说起。“4+7”最初指2025年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试点的范围:包括4个直辖市(北京、天津、上海、重庆)和7个副省级城市(广州、深圳、大连、厦门、成都、西安、沈阳),共11个城市,此次集采通过“带量采购、以量换价”的方式,对通过一致性评价的仿制药进行集中采购,旨在通过规模化采购降低药品价格,减轻患者和医保基金负担。

2025年,“4+7”试点成功后,国家医保局正式启动全国范围内扩围,覆盖至全国各省(区、市)的公立医疗机构,采购品种也从最初的25个增加到32个(部分省份略有调整)。2025年,随着各地陆续落地执行,“4+7”政策从“试点”变为“全国常态”,成为药品集采的“基本操作”,标志着我国药品集中采购进入新阶段。

2025年“4+7”政策核心内容:以量换价,多方共赢

2025年“4+7”政策(即全国药品集中采购)的核心机制延续了“带量采购”的特点,通过明确采购量、约定采购价、确保回款等关键措施,实现降价、保质、惠民的多重目标,具体可概括为“三个明确”:

明确采购范围:聚焦通过一致性评价的仿制药

政策主要针对通过国家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的药品(即与原研药在质量和疗效上等效的仿制药),这类药品已通过严格的质量验证,确保“降价不降质”,2025年集采涉及的32个药品多为慢性病常用药、抗癌药等,包括:

  • 降压药:缬沙坦、氨氯地平苯磺酸氨氯地平等;
  • 降脂药:阿托伐他钙片、瑞舒伐他汀钙片等;
  • 抗癌药:紫杉醇注射液、奥沙利铂注射液等;
  • 其他:糖尿病用药(格列美脲)、抗生素(阿莫西林胶囊)等。

明确采购规则:“以量换价”的“灵魂”机制

  • 带量采购:医疗机构根据上一年度用药量,报送采购量,医保部门汇总后形成“采购包”,药企通过竞标获得“采购包”内的市场份额,某降压药约定采购量为1000万片,中标药企需确保这1000万片的供应。
  • “量价挂钩”:采购量越大,药企降价意愿越强(通过薄利多销弥补降价损失),最终形成“量价挂钩、以量换价”的良性循环。
  • 确保回款:医保基金预付30%作为启动资金,医疗机构在药企交付药品后30天内结清货款,解决药企“回款慢”问题,保障生产供应。

明确降价幅度:从“试点52%”到“全国平均53%”

2025年“4+7”试点中,25个药品平均降价52%,其中最高降幅达96%(如乙肝药富马酸替诺福韦二吡呋酯片),2025年扩围后,32个药品平均降价幅度达到53%,部分药品价格“断崖式”下降:

  • 降压药“厄贝沙坦片”(原研药进口价约7元/片,仿制药原价约3元/片),集采后中标价降至0.15元/片,降幅达95%;
  • 抗癌药“紫杉醇注射液”(原价约600元/支),集采后降至180元/支,降幅70%。

2025年“4+7”政策影响:患者、药企、医保三方受益

“4+7”政策2025年全面落地后,对医疗体系各方产生了深远影响,核心可总结为“降价、提质、减负、增效”。

对患者:药费大幅下降,用药负担显著减轻

最直观的感受是“药价便宜了”,以高血压患者为例,若每月需服用1盒缬沙坦胶囊(原价50元/盒),集采后降至7元/盒,年药费从600元降至84元,节省516元;糖尿病患者常用的“二甲双胍片”,原价约30元/盒,集采后5元/盒,年节省300元以上。
政策要求“优先使用中选药品”,患者在医院开药时,医生会优先开具价格更低的集采药品,且医保报销比例不变,实际自付费用大幅降低。

对药企:行业洗牌加速,创新药企迎来机遇

  • 仿制药企业:未通过一致性评价的仿制药企业被彻底排除在市场外,通过评价但未中标的企业因价格劣势失去市场份额,面临“淘汰或转型”;中标药企虽然降价,但通过“以量换价”获得稳定订单,产能利用率提升,利润可能不降反升(如华海药业、恒瑞医药等中标企业集采品种销量显著增长)。
  • 原研药企:原研药(进口药)为保市场份额,被迫大幅降价,如“阿托伐他钙片”(原研药立普妥),原价约10元/片,集采后降至1.5元/片,但仍比仿制药价格略高,部分医院允许患者“自费选择原研药”,但多数患者会选择性价比更高的中选仿制药。
  • 创新药企:政策倒逼药企从“仿制竞争”转向“创新竞争”,国家同步出台创新药优先审批、医保谈判等政策,鼓励企业研发原研药、改良型新药,推动医药产业升级。

对医保基金:支出减少,可及性提升

药品价格下降后,医保基金用于药品支出的金额显著减少,据国家医保局数据,2025年“4+7”扩围后,32个药品全年节约医保资金约280亿元,节约的资金可用于将更多救命救急的好药纳入医保目录(如2025年医保目录新增119种药品,包含多个抗癌药),提升医保基金使用效率,让更多患者用得上、用得起好药。

对医疗机构:用药结构优化,管理压力减轻

政策要求医疗机构优先使用中选药品,并约定采购量完成率(如不低于90%),改变了过去“医生开药随意、医院采购分散”的情况,用药结构更趋合理,医保基金预付和及时回款,缓解了医院“资金占用”问题,让医疗机构更专注于医疗服务质量提升。

用户最关心的10个问题:4+7”政策,你想知道的都在这里

“4+7”药品质量有保障吗?

答:有保障。 中选药品均通过国家仿制药一致性评价,意味着其与原研药在“活性成分、剂型、剂量、疗效、安全性”上等效,国家药监局加强对中选药品的质量抽检,确保“降价不降质”,患者可放心使用。

哪些医院能买到“4+7”药品?

答:全国所有公立医疗机构(包括公立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均已纳入集采范围,患者可在这些医院开到中选药品。 部分民营医院、零售药店也可通过“医保定点协议”采购集采药品,具体可咨询当地医院或药店。

“4+7”药品和原研药能同时买到吗?

答:医院优先采购和使用中选药品,但患者可根据病情需求,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原研药(需自费或按医保政策报销)。 多数中选药品价格仅为原研药的1/10甚至更低,性价比更高,多数患者会选择中选药品。

集采药品的医保报销比例有变化吗?

答:报销比例不变,甚至可能更高。 集采药品价格下降后,医保报销基数降低,患者自付部分减少,某药品原价100元,医保报销70%,患者自付30元;集采后价格降至30元,医保仍报销70%,患者自付仅9元,实际负担减少70%。

“4+7”政策会减少药品供应吗?

答:不会。 政策通过“约定采购量”确保药企有稳定订单,医保预付+医疗机构及时回款”保障药企资金流,药企生产积极性高,要求药企在约定地区设立“备货点”,确保药品供应不断档。

非试点地区(如三四线城市)能享受“4+7”政策吗?

答:能。 2025年“4+7”已扩围至全国,无论是一线城市还是偏远地区,公立医疗机构均已执行集采价格,患者均可享受降价福利。

“4+7”政策会影响到医生的用药选择吗?

答:会,但更规范。 政策要求医生优先开具中选药品,但并非“强制替代”,对于病情特殊、需使用原研药的患者,医生可在病历中注明理由,确保患者用药需求,总体来看,这避免了“医生开贵药、患者买单”的情况,用药更合理。

集采药品降价后,药企会“偷工减料”吗?

答:不会。 国家药监局对中选药品实施“全生命周期质量监管”,从原材料采购到生产、流通、使用,每个环节都有严格检查,药企若出现质量问题,将被列入“黑名单”,失去未来集采资格,违法成本极高。

“4+7”政策会推广到更多药品吗?

答:会的。 截至2025年,国家已组织7批药品集采,覆盖294种药品,平均降价超50%。“4+7”政策的成功模式已复制到高值医用耗材(如心脏支架、人工关节)、生物制剂等领域,未来更多药品将通过集采降价。

患者如何查询自己常吃的药是否在“4+7”范围内?

答:可通过三种方式查询:
① 国家医保局官网“药品集采”专栏查看中选药品名单;
② 就诊时直接咨询医生或医院药剂科;
③ 关注当地医保局公众号或APP,获取本地集采药品信息。

“4+7”政策2025,医保改革的“里程碑”

2025年“4+7医保政策”的全面落地,是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里程碑,它通过“带量采购”这一创新机制,既实现了药品价格的大幅下降,又保障了药品质量和供应,让患者、医保基金、医疗机构多方受益,同时倒逼医药产业从“仿制为主”向“创新驱动”转型。

对于普通人而言,“4+7”政策意味着更低的药费、更少的负担,让“病有所医、医有所保”不再是空话,随着集采范围的扩大和医保制度的完善,我们有理由相信,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将进一步缓解,每个人的健康都将更有保障。

如果你或家人正在长期服用慢性病药物,不妨去医院咨询一下,看看能否用上集采后的“平价好药”,切实享受政策带来的红利!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