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博口腔网

现在做牙齿矫正怎么会有牙套脸?

“牙套脸”是牙齿矫正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一种面部变化,主要表现为脸颊凹陷、太阳穴凹陷、嘴唇变薄、人中变长,使得面中部看起来更“瘪”,颧骨显得更突出,这通常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并非单一原因导致:

现在做牙齿矫正怎么会有牙套脸?-图1

主要原因分析

  1. 咬肌萎缩(最主要原因):

    • 机制: 这是导致“牙套脸”最核心的因素,在佩戴牙套(尤其是传统金属托槽、陶瓷托槽或舌侧矫治器)期间,由于担心托槽脱落或不适,患者会下意识地避免咀嚼硬物、韧性的食物(如坚果、硬糖、牛肉干、某些水果等)。
    • 后果: 长期咀嚼动作减少,导致负责咀嚼的主要肌肉——咬肌得不到充分的锻炼和刺激,从而发生废用性萎缩,咬肌位于下颌角上方,是构成面部下半部轮廓的重要肌肉,咬肌萎缩后,脸颊侧方的支撑减少,就会显得凹陷,颧骨相对突出。
  2. 颧骨突出感增强:

    • 机制: 咬肌萎缩后,脸颊两侧的“肉感”减少,使得原本就在脸颊上方的颧骨(颧弓)的轮廓显得更加突出和清晰,这并非颧骨本身变高或变宽,而是软组织支撑减少造成的视觉错觉。
  3. 颊脂垫减少或移位:

    • 机制: 面颊部有颊脂垫,起到填充和支撑作用,有理论认为,矫正过程中咀嚼减少、面部肌肉活动模式改变,或者矫正力本身可能对颊脂垫产生一定影响(虽然证据不如咬肌萎缩直接),导致其体积减少或位置发生轻微改变,从而加剧面中部的凹陷感。
  4. 拔牙与牙齿内收:

    • 机制: 很多矫正方案需要拔除前磨牙(通常是第一或第二前磨牙)来为拥挤的牙齿排齐或内收前牙(改善“龅牙”),拔牙后,牙齿(尤其是前牙和后牙)会向拔牙间隙移动(内收)。
    • 后果:
      • 前牙内收: 前牙是支撑上唇的重要结构,前牙内收后,对上唇的支撑力减弱,可能导致上唇变薄、内收,人中长度增加,使面下1/3显得更“瘪”。
      • 后牙内收/垂直向控制: 如果后牙也发生内收或垂直向高度控制不当(如压低后牙),可能影响整个牙弓的支撑力,对面部轮廓产生间接影响。
  5. 颞下颌关节紊乱:

    • 机制: 矫正过程中,牙齿移动、咬合关系重建、肌肉适应新的位置,可能诱发或加重颞下颌关节紊乱。
    • 后果: TMD可能导致关节区疼痛、弹响、张口受限,以及咀嚼肌群(包括咬肌、颞肌、翼内肌等)的功能紊乱、痉挛或萎缩,进一步加剧面部肌肉的失衡和凹陷感。
  6. 体重下降/营养因素:

    • 机制: 矫正初期可能因为不适、饮食改变(避免硬物)等原因导致食欲下降或进食量减少,引起体重轻微下降,面部脂肪对体重变化非常敏感,体重下降会导致面部(包括颊部)脂肪垫减少,加剧凹陷感,矫正期间可能需要更注意口腔卫生,对某些食物的回避也可能影响营养摄入。
  7. 年龄因素:

    • 机制: 矫正过程通常需要较长时间(1-3年),对于年龄较大的患者(如成年后开始矫正),面部软组织(包括肌肉、脂肪)本身就开始有自然流失的趋势,矫正过程可能加速或放大了这种自然老化过程的表现。

如何预防和缓解“牙套脸”

  1. 正畸前充分评估与沟通:

    • 选择经验丰富的正畸医生,进行全面的检查(包括面部肌肉、咬合、关节评估)。
    • 与医生充分沟通,了解拔牙的必要性、可能的风险(包括面部轮廓变化),并告知医生对面部美观的担忧。
  2. 矫正期间积极锻炼咀嚼肌:

    • 这是最关键、最有效的预防措施! 在医生允许且确保不会损坏托槽的前提下,有意识地、适量地咀嚼一些稍硬但不会损坏牙套的食物
      • 苹果(切成小块,用臼齿咀嚼)
      • 胡萝卜条
      • 全麦面包、苏打饼干
      • 适量的坚果(确保能嚼碎,避免用前牙啃)
    • 目的: 刺激咬肌等咀嚼肌,维持其体积和功能,对抗废用性萎缩。
  3. 保持均衡营养,避免体重下降:

    保证足够的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摄入,维持健康体重,必要时咨询营养师。

  4. 关注颞下颌关节健康:

    如有关节不适(弹响、疼痛、张口困难),及时告知医生,进行针对性治疗(如颌板治疗、理疗、肌肉放松训练等)。

  5. 矫正后期及保持期:

    • 保持器: 严格佩戴保持器,防止牙齿反弹导致肌肉和软组织再次适应不良。
    • 肌肉训练与按摩: 矫正结束后,如果仍有“牙套脸”表现,可以尝试:
      • 鼓腮: 用力鼓起双颊,保持几秒后放松,重复多次。
      • 咬牙: 有意识地用力咬合(但不要过度),感受咬肌收缩。
      • 面部按摩: 轻柔按摩咬肌区域(耳朵下方、下颌角上方),促进血液循环和肌肉恢复。
    • 耐心等待: 肌肉和软组织的恢复需要时间,矫正结束后,随着咀嚼功能的恢复和肌肉的再训练,咬肌等肌肉体积通常会有一定程度的恢复,面部凹陷感会逐渐减轻甚至消失,这个过程可能需要几个月到一年以上。
  6. 寻求专业帮助:

    • 如果矫正结束后“牙套脸”问题非常严重且长期不缓解,影响美观和自信,可以咨询:
      • 正畸医生: 评估是否需要调整保持方案或进行二次矫正微调。
      • 整形外科医生: 探讨面部填充(如玻尿酸、自体脂肪填充)等改善轮廓的方案(需谨慎评估风险和效果)。

重要提示

  • 并非所有人都会出现“牙套脸”: 它的发生率并不高,且严重程度因人而异,个体差异(如肌肉基础、拔牙与否、矫正方案、咀嚼习惯等)影响很大。
  • 通常是可逆的: 大多数情况下,“牙套脸”是暂时性的,主要源于肌肉萎缩,随着矫正结束、咀嚼功能恢复和肌肉再训练,面部轮廓通常能改善或恢复。
  • 权衡利弊: 牙齿矫正的核心目标是获得健康、稳定的咬合关系和整齐的牙齿,这对长期口腔健康和咀嚼功能至关重要。“牙套脸”通常是矫正过程中的一个暂时性副作用,其利弊需要与医生充分沟通后权衡。

“牙套脸”主要是矫正期间因避免咀嚼硬物导致咬肌萎缩,以及拔牙内收、关节问题、体重变化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预防的关键在于矫正期间有意识地锻炼咀嚼肌,并保持健康体重,大部分情况下,随着矫正结束和恢复,问题会得到改善,如有严重或持续的担忧,务必与你的正畸医生沟通。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