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烂牙”能不能矫正牙齿,答案是:可以,但前提是必须先处理好“烂牙”问题,并且需要综合评估。

“烂牙”是一个比较笼统的说法,可能指代多种牙齿问题,
- 蛀牙(龋齿): 从浅龋到深龋,甚至牙髓炎、根尖周炎。
- 牙根发炎(根尖周炎): 通常由深龋或牙髓坏死引起。
- 牙齿严重缺损: 大面积蛀坏、外伤导致牙齿结构严重破坏。
- 牙齿缺失: 牙齿已经完全脱落或无法保留需要拔除。
为什么不能直接矫正“烂牙”?
矫正牙齿(正畸)是通过施加持续、温和的力量,引导牙齿在牙槽骨中缓慢移动,这个过程对牙齿本身和其周围组织(牙周膜、牙槽骨)是有一定负担的,如果牙齿本身存在以下问题,直接矫正风险很高:
- 感染风险: 如果牙齿有深龋、牙髓炎或根尖周炎,炎症尚未控制,矫正移动可能加剧炎症扩散,导致剧烈疼痛、感染扩散甚至牙齿丧失。
- 牙齿强度不足: 严重缺损的牙齿结构脆弱,在矫正力的作用下更容易发生折裂或崩坏。
- 影响移动效果: 炎症或感染会影响牙周组织的健康状态,可能干扰牙齿的正常移动,导致移动效率低下、效果不佳或出现异常移动。
- 矫正器清洁困难: 戴着牙套(托槽、弓丝)时,清洁牙齿的难度增加,如果牙齿本身有蛀牙或龋坏风险,矫正期间更容易发生新的龋坏或使原有问题恶化。
正确的处理流程应该是:
-
全面口腔检查和评估:
- 拍片: 必须拍摄全口曲面断层片(全景片)和根尖片,甚至可能需要CBCT,全面了解所有牙齿的龋坏程度、牙根状况、根尖有无炎症、牙槽骨情况、牙周健康状况等。
- 专业诊断: 由口腔内科医生(治疗蛀牙、根管治疗)、牙周科医生(治疗牙周病)和正畸医生共同会诊,评估每颗“烂牙”的保留价值和处理方案。
-
先行治疗“烂牙”:
- 蛀牙(龋齿):
- 浅龋/中龋: 进行充填治疗(补牙),恢复牙齿外形和功能,去除龋坏组织。
- 深龋/牙髓炎: 进行根管治疗,彻底清除牙髓腔和根管内的感染物质,消毒并严密充填,消除炎症,根管治疗后,牙齿会变得脆弱,通常需要做牙冠保护。
- 无法保留的残根/残冠: 如果牙齿破坏过大,无法进行根管治疗和修复,或者没有保留价值,则需要拔除。
- 根尖周炎: 必须进行根管治疗,彻底清除根管感染源,待炎症完全消退(可能需要数周甚至数月)后,才能考虑矫正。
- 严重缺损: 在进行根管治疗后(如果需要),通常需要做牙冠修复以恢复牙齿的强度和外形,为矫正提供足够的支撑。
- 缺失的牙齿:
- 需要关闭间隙: 可以通过正畸移动邻牙来填补缺失牙的间隙。
- 需要保持间隙: 如果缺失的是后牙或需要为种植牙/修复体留出空间,则需要在矫正中保持间隙,后期再通过种植牙或固定/活动义齿修复。
- 蛀牙(龋齿):
-
牙周健康维护:
- 如果存在牙周病(牙龈炎、牙周炎),必须先进行系统的牙周治疗(洗牙、刮治、根面平整等),待牙周炎症得到控制、牙周状况稳定后,才能开始矫正,矫正期间也需要加强牙周维护。
-
制定综合治疗方案:
- 在所有必要的“烂牙”都得到妥善处理(补好、根管治疗+牙冠、拔除或计划好修复方案)、牙周健康稳定后,正畸医生才能制定安全、有效的矫正方案。
- 方案需要考虑:牙齿移动的目标(排齐、调整咬合、关闭间隙、保持间隙等)、使用的矫正器类型(传统托槽、隐形牙套等)、治疗周期、费用等。
-
矫正过程中的维护:
- 严格口腔卫生: 矫正期间口腔清洁难度大,必须更加认真刷牙、使用牙线、冲牙器等,防止新蛀牙和牙龈炎。
- 定期复查: 按医生要求定期复诊,医生会检查牙齿移动情况、口腔卫生、有无新问题(如龋坏、托槽脱落等)并及时处理。
- 遵从医嘱: 佩戴橡皮筋、保持器等。
- 不能带着未经治疗的“烂牙”(尤其是深龋、牙髓炎、根尖周炎、严重缺损)直接开始矫正。
- 必须先行治疗: 补牙、根管治疗、牙冠修复、拔除无法保留的牙齿、治疗牙周病等。
- 需要综合评估: 口腔内科、牙周科、正畸科医生共同参与,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
- 时机很重要: 根管治疗后需等炎症消退;牙周病需等病情稳定;拔牙后需等拔牙窝愈合(通常1-2个月)。
- 矫正期间加强维护: 保持良好口腔卫生,定期复查。
如果你有“烂牙”想做矫正,第一步不是直接去找正畸医生,而是先去看口腔内科医生和牙周科医生,把牙齿的基础病治好,确保牙齿健康稳定后,再由正畸医生评估是否适合矫正以及如何矫正。 这样才能保证矫正过程安全、有效,最终达到理想的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