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免费检测到费用减免,普通人如何应对?
2025年初,新冠疫情席卷全球,美国成为受影响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当确诊人数以百万级攀升时,一个尖锐的问题摆在每个美国人面前:“如果我感染了新冠,治病的钱从哪来?” 在这个医疗费用全球最高的国家,医保政策成为疫情应对的“生命线”,本文将从政策演变、覆盖范围、实施效果到普通人实用指南,全面拆解美国疫情期间的医保体系,帮你读懂这场“抗疫保命战”背后的逻辑。

疫情前美国医保的“底色”:不平等的起点
要理解疫情期间的政策,先得知道美国医保体系的“原貌”,这是一个以商业保险为主导、政府医保为补充的碎片化体系:
- 商业保险:约68%美国人通过雇主购买商业保险(Employer-Sponsored Insurance,ESI),覆盖就业人口及其家属;另有9%通过个人市场购买(如ACA交易所计划)。
- 政府医保:Medicare(联邦医保)覆盖65岁以上老人、残疾人及终末期肾病患者(约18%);Medicaid(联邦-州联合医疗援助)覆盖低收入儿童、孕妇、残疾人等群体(约18%,各州覆盖标准差异大)。
- 无保险人群:疫情前约有2800万美国人没有任何医保(占比8.5%),主要集中在低收入群体、自由职业者及移民群体。
这种结构导致医疗资源分配极不平等:有商业保险的人可能因“网络内医院”限制被迫跨州就医,无保险者则连常规体检都难以负担,疫情暴发后,这种不平等被进一步放大——早期数据显示,无保险人群新冠死亡率是有保险者的2倍(KFF,2025)。
联邦紧急法案:CARES Act如何“紧急止血”?
2025年3月,美国国会通过《新冠病毒援助、救济和经济安全法案》(CARES Act),这是疫情后首个联邦级医保“救市”政策,核心目标是“降低新冠治疗门槛,防止患者因费用拒诊”,其中与医保直接相关的条款包括:
新冠检测费用全免,无论保险状况
- 有保险者:保险公司必须全额覆盖“ medically necessary”的新冠检测(包括核酸、抗体检测),无免赔额、无自付比例。
- 无保险者:联邦政府设立“无保险新冠检测基金”,由检测机构(医院、实验室)向政府申请报销,个人无需支付分文费用。
政策效果:据CDC数据,2025年美国新冠检测量超3亿人次,其中无保险人群检测覆盖率从疫情初期的30%升至85%(2025年),有效遏制了“因检测不起眼而隐匿传播”的风险。
新冠治疗费用“封顶”,商业保险不得拒保
- 住院治疗:CARES Act规定,保险公司不得对新冠住院治疗设置“年度/终身限额”,且必须覆盖“合理且必需”的费用(如呼吸机、ECMO等)。
- 免自付费用:对于Medicare和Medicaid参保者,新冠治疗自付部分由联邦政府承担;商业保险参保者,若医院在“网络内”,自付比例不得超过10%(部分州更低)。
争议点:政策虽覆盖“直接新冠治疗”,但“长新冠”(Long COVID) 的后续治疗(如康复、器官损伤修复)未被明确纳入,导致部分患者陷入“治了新冠,治不起后遗症”的困境(JAMA,2025)。
禁止“疫情相关”保单取消,扩大Medicaid临时覆盖
- 保单稳定性:禁止保险公司因“感染新冠”或“曾感染新冠”取消保单,或拒绝续保。
- Medicaid紧急扩张:允许未参加Medicaid扩张的州(如德州、佛罗里达)临时覆盖“新冠检测/治疗低收入人群”,但这一条款被部分州拒绝(共12个州未参与,覆盖约500万低收入人群)。
政策迭代:从“应急”到“常态化”的调整
随着疫情进入常态化(2025-2025年),美国医保政策从“紧急止血”转向“长效保障”,核心围绕“扩大覆盖范围”和“降低长期负担”展开。
《美国救援计划法案》(ARPA,2025):填补无保险者漏洞
2025年3月通过的ARPA,针对CARES Act的“盲区”推出两项关键政策:
- 无保险新冠治疗费用100%联邦承担:无论患者收入高低,新冠住院及后续治疗费用由联邦政府直接支付,医院不得向患者收费。
- Medicaid“连续覆盖”要求:要求各州在PHE(公共卫生紧急状态)期间不得终止任何人的Medicaid资格,避免“因行政流程中断失去医保”(疫情期间约1300万因此受益)。
但问题在于:2025年5月PHE结束后,各州开始“清退”Medicaid资格,据KFF数据,2025年6月至2025年3月,超2000万人失去Medicaid覆盖,其中60%仍符合资格但因流程复杂被错误清退。
州层面分化:“扩张州”与“非扩张州”的冰火两重天
美国医保体系的“州自治”特征在疫情期间暴露无遗:
- Medicaid扩张州(如加州、纽约州、伊利诺伊州):将Medicaid覆盖线提升至联邦贫困线138%(单人年收入约1.9万美元),疫情期间进一步覆盖“无证移民”(仅限新冠治疗),加州通过“Medicaid for All”计划,让无证移民新冠治疗费用全免,2025-2025年累计服务超50万人次。
- 非扩张州(如德州、密西西比州):拒绝Medicaid扩张,导致低收入人群只能依赖“慈善医疗”或“急诊”(美国法律要求医院接收急诊,但后续费用仍需患者承担),疫情数据显示,非扩张州无保险人群新冠死亡率比扩张州高40%(美国医学会杂志,2025)。
政策效果与争议:谁受益了?谁被落下了?
成效:医保成为“抗疫缓冲垫”
- 医疗费用负担下降:有商业保险者新冠治疗平均自付费用从2025年的1500美元降至2025年的300美元(KFF);无保险者治疗费用支付率从85%降至5%。
- 检测与治疗覆盖率提升:2025年美国新冠检测率达人口的80%,住院治疗率较2025年下降30%(CDC),医保政策功不可没。
争议:不平等依然根深蒂固
- “隐性费用”吞噬政策红利:尽管治疗费用被覆盖,但交通费、误工费、药物费(如Paxlovid处方费)仍需自付,低收入家庭平均因新冠损失2000美元收入(NPR,2025)。
- 移民群体的“医保真空”:约1100万无证移民无法享受Medicaid或商业保险补贴,即使CARES Act规定“检测免费”,但治疗仍可能面临“天价账单”(如加州无证移民新冠住院平均费用3万美元,仅10%能通过慈善医疗覆盖)。
- 商业保险的“套路”:部分保险公司通过“认定新冠治疗为‘非网络内服务’”拒绝全额报销,或对“长新冠”治疗设置“等待期”,参保者维权平均耗时6个月(消费者报告,2025)。
普通人必看:疫情期间医保实用指南
如果你现在在美国(或计划赴美),如何利用现有政策应对疫情风险?记住这3步:
确认自己的“医保身份”
- 有商业保险/Medicare/Medicaid:登录保险公司官网或州Medicaid portal,查询“新冠覆盖条款”,重点看“检测是否全免”“治疗自付比例”“网络内医院列表”。
- 无保险者:
- 检测:去社区健康中心(Community Health Center)或CVS/Walgreens免费检测点(需提供身份证明,无保险也可)。
- 治疗:若确诊,立即联系当地“医疗援助项目”(如Uninsured Program),申请联邦费用承担;若住院,要求医院提供“慈善减免”(Charity Care),年收入低于联邦贫困线200%者可减免50%-100%费用。
善用“免费资源”
- 联邦疫苗/治疗网站:Vaccines.gov(查询免费接种点)、Test to Treat(提供“检测+治疗”一站式服务,低收入者免费)。
- 州级援助计划:如纽约州的“NYC Care”、加州的“Medi-Cal”,为无保险者提供低价医疗服务(新冠治疗费用全免,其他疾病按 sliding scale 收费)。
警惕“政策陷阱”
- 不要因“怕账单”拒诊:美国法律禁止医院因“无能力支付”拒绝急诊,若收到天价账单,可要求医院“itemized bill”(逐项收费清单),并联系“医疗账单倡导组织”(如Medical Debt Relief)协助谈判。
- 长新冠治疗:若出现持续症状(如疲劳、呼吸困难),向医生申请“长新冠诊断代码”,商业保险通常需覆盖相关治疗(物理治疗、心理咨询等)。
疫情暴露了什么?未来会走向何方?
美国疫情期间的医保政策,本质是一场“不平等体系下的应急修补”:它用联邦财政填补了部分漏洞,让更多人“看得起病”,却未能解决“医疗资源分配不均”“无保险群体长期边缘化”等根本问题。
美国医保改革可能走向两个方向:一是扩大Medicaid覆盖范围(目前仍有10个州未扩张),二是推动“全民医保”立法(如“Medicare for All”提案),但无论政策如何调整,核心始终是:在公共卫生危机中,医保不应成为“生死选择题”。
对于普通人而言,了解政策、善用资源,是应对风险的最佳武器,毕竟,在不确定的世界里,一份确定的保障,才是最硬的“底气”。
数据来源:KFF(凯撒家庭基金会)、CDC、CMS、JAMA、美国医学会
注:政策细节可能因州而异,具体操作建议咨询当地医保机构或专业律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