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博口腔网

2025各国公卫医保政策改革重点在哪?

从模式对比到未来趋势

一场新冠疫情,让全球公共卫生体系和医保制度面临“压力测试”——有的国家高效统筹资源,实现“应检尽检、应治尽治”;有的却陷入医疗挤兑,暴露制度短板,各国公卫与医保政策的差异,不仅关乎国民健康福祉,更折射出社会治理的底层逻辑,本文将从全球视角出发,解析典型国家的公卫与医保模式,剖析当前挑战,展望未来趋势,为政策制定、学术研究及公众科普提供参考。

2025各国公卫医保政策改革重点在哪?-图1

全球公卫与医保政策的四大典型模式

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公卫与医保制度,虽因国情不同而形态各异,但可归纳为四大典型模式,每种模式都蕴含着“公平与效率”“政府与市场”的核心博弈。

(一)英国:NHS的“全民免费”与效率之困

核心特征:国家医疗服务体系(NHS)实行“全民免费、国家主导、财政兜底”,资金主要来自 general taxation(约79%),国民医保卡与身份证绑定,就医覆盖从家庭医生(GP)转诊到专科医院、急救服务全流程。
公卫协同:NHS下设公共卫生 England(PHE),负责传染病监测、疫苗接种、健康促进等,与医疗服务形成“防治结合”体系,疫情期间,NHS迅速建立方舱医院、推进全民检测,体现了国家动员能力。
现实挑战:长期面临“等待时间过长”问题,2025年数据显示,超过780万患者等待非紧急治疗,平均等待时间达7.2个月;财政压力持续加大,2025年NHS预算占GDP比重达8.4%,仍难以满足老龄化需求(65岁以上人口占比19%)。

(二)德国:社会医疗保险的“强制共济”与多元竞争

核心特征:以“社会健康保险”(SHI)为主体,覆盖90%人口,实行“强制参保、社会共济”——雇员按收入缴费(约14.6%,雇主雇员各半),自由选择 sickness fund(疾病基金会),医院、医生诊所自主运营,形成“政府监管+市场供给”的多元格局。
公卫协同:《社会法典》明确疾病基金会需承担公共卫生职能,包括儿童体检、癌症筛查、健康管理等,2025年公卫支出占医保基金约12%,疫情期间,基金会快速扩大检测覆盖、提供远程医疗,缓解线下压力。
现实挑战:医疗费用持续上涨,2025年人均医疗支出达7,596美元(高于OECD均值6,518美元),部分基金会因老龄化面临支付压力;约8%人口(高收入者、公务员)购买商业补充保险,形成“二元保障”争议。

(三)美国:商业保险主导的“高覆盖与高 uninsured 并存”

核心特征:以“商业健康保险”为核心(覆盖67.3%人口,雇主团体保险为主),辅以政府项目(Medicare覆盖65岁以上人群,Medicaid覆盖低收入者),市场化程度高,保险公司、医院、医生形成复杂的“议价-服务”网络。
公卫协同:疾控中心(CDC)负责全国传染病监测与应急,但医保与公卫体系联动较弱——2025年疫情初期,因检测费用未及时纳入医保,导致检测量滞后;2025年通过《通胀削减法案》,扩大Medicaid公卫服务覆盖范围。
现实挑战: uninsured 人群长期存在,2025年约2800万人无医保(占人口8.3%);人均医疗支出全球最高(2025年12,914美元),但健康 outcomes 反而落后于其他发达国家(如人均预期寿命78.9岁,低于OECD平均80.9岁)。

(四)中国:全民医保的“广覆盖”与提质增效

核心特征:构建“三支柱”医保体系——职工医保(覆盖3.6亿人)、城乡居民医保(覆盖10.7亿人),参保率稳定在95%以上,筹资机制从“个人+单位”缴费逐步转向“财政补助+个人缴费”(2025年财政补助占居民医保基金约60%)。
公卫协同:医保与公卫“防病治病”深度融合——2025年将核酸检测、疫苗接种等纳入医保支付;2025年推进“医保支付方式改革”(DRG/DIP覆盖超40%统筹地区),引导医疗机构从“治疗”转向“预防”。
现实挑战:区域发展不平衡(东部地区人均医保基金是中西部1.5倍以上);保障水平待提升(居民医保住院报销比例约70%,职工医保约85%);慢性病、老龄化带来的基金压力持续增大(2025年职工医保基金支出增速高于收入增速2.1个百分点)。

全球公卫与医保政策的共性挑战:从“疫情暴露”到“长期压力”

尽管各国模式不同,但人口结构变化、疾病谱转型、医疗技术进步等全球性趋势,让公卫与医保体系面临共同挑战:

(一)老龄化加剧:“长寿时代”的基金可持续性危机

全球65岁以上人口占比预计从2025年的10%升至2050年的16%(WHO数据),老年病(如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占比超50%,医疗支出呈“指数级增长”,日本(老龄化率29.1%)已出现医保基金“收不抵支”,2025年通过“上调保费+降低报销比例”缓解压力,但引发民众争议。

(二)慢性病高发:“重治疗轻预防”的模式困局

全球慢性病死亡占比达74%(WHO),而多数国家医保仍以“按项目付费”的后付制为主,对预防服务(如健康筛查、生活方式干预)覆盖不足,美国慢性病医疗支出占GDP的17.8%,但仅3%医保资金用于预防,形成“越治越花钱”的恶性循环。

(三)新发传染病:“公卫应急”与“医保衔接”的断层

新冠疫情暴露全球公卫应急短板:欧盟初期因各国医保报销政策不统一,导致口罩、呼吸机等物资采购混乱;非洲国家因医保基金薄弱,无法承担大规模检测费用,世界银行呼吁建立“全球公卫应急基金”,推动医保体系与应急响应常态化联动。

(四)数字医疗:“技术红利”与“公平可及”的平衡

远程医疗、AI辅助诊断、区块链医保结算等技术快速发展,但存在“数字鸿沟”:OECD国家中,65岁以上人群仅38%使用远程医疗,低收入国家这一比例不足10%;美国商业保险公司对AI诊断的报销标准尚未统一,导致技术应用受阻。

未来趋势:从“碎片化治理”到“系统性重构”

面对挑战,全球公卫与医保政策正从“单一领域改革”转向“系统性重构”,呈现三大核心趋势:

(一)公平优先:从“部分覆盖”到“全民健康覆盖”(UHC)

WHO将“全民健康覆盖”为2030年核心目标,要求所有公民获得“优质、可负担的基本医疗服务和公卫服务”,卢旺达通过“社区健康保险+财政兜底”,实现98%人口覆盖,成为非洲典范;中国计划到2030年,基本医保参保率稳定在95%以上,住院报销比例提升至85%。

(二)预防为主:从“治疗为中心”到“健康为中心”

各国加速推进“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德国对参与“慢性病管理项目”的医院给予10%的医保溢价;中国将高血压、糖尿病等门诊用药纳入医保,并对“健康体检”部分项目报销;新加坡通过“健保双全计划”,对坚持健康生活方式(如戒烟、运动)的居民给予保费折扣。

(三)数字赋能:从“传统服务”到“智慧医保”

欧盟推出“欧洲健康数字门户”,实现跨国医保数据互通;日本开发AI辅助诊断系统,将肺癌筛查效率提升40%;中国医保局推进“全国统一医保信息平台”,实现异地就医直接结算(2025年结算量超35亿人次),并试点“互联网+医保支付”,覆盖在线复诊、处方流转等场景。

对中国政策的启示:在“借鉴”与“创新”中探索路径

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的公卫与医保体系建设需立足“超大人口规模、区域发展不平衡、老龄化加速”的基本国情,在借鉴国际经验中实现创新:

(一)强化“三医联动”:医疗、医保、公卫协同改革

参考德国“社会共济”经验,完善职工医保与城乡居民医保的衔接机制;借鉴英国NHS的“分级诊疗”经验,通过医保支付杠杆(如基层报销比例高于医院)引导患者“小病在社区”;强化医保对公卫的“购买服务”功能,将家庭医生签约、健康档案管理等纳入医保支付范围。

(二)构建“多层次保障”:缓解基金压力,提升抗风险能力

借鉴美国“商业补充保险”经验,规范发展普惠型商业健康保险(如“惠民保”),2025年“惠民保”已覆盖3亿人,成为基本医保的有益补充;探索“长期护理保险”试点,应对老龄化带来的护理需求(目前全国49个城市试点,覆盖人群超1.8亿)。

(三)拥抱“数字技术”:破解资源不均,提升服务效率

参考欧盟“数字健康门户”经验,加快全国医保信息平台与公卫系统数据共享,实现“传染病监测-医保支付-应急响应”闭环;推广AI辅助诊断、远程医疗等技术,通过“5G+医疗”让偏远地区患者享受优质资源(如云南“村村通远程医疗”项目覆盖90%乡镇卫生院)。

公卫与医保,是“国家治理能力的温度计”

从英国的全民免费到德国的社会共济,从美国的市场主导到中国的全民覆盖,各国公卫与医保政策虽路径不同,但核心目标一致:让每个人都能获得可及、可负担的健康服务,在全球化与老龄化交织的今天,没有完美的制度,只有持续进化的体系——唯有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平衡公平与效率、政府与市场、当前与长远,才能构建起抵御风险、守护健康的“坚固防线”。

正如WHO总干事谭德塞所言:“全民健康覆盖不是奢侈品,而是基本人权。”这,或许也是全球公卫与医保政策最应坚守的初心。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