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板的主要作用和目的
咬板在正畸治疗中扮演着重要的辅助角色,其核心目的是调整咬合关系和引导颌骨/牙齿移动,具体作用包括:

-
打开咬合:
- 这是最常见的用途之一,对于深覆合(上前牙覆盖下前牙过多,甚至咬到下前牙牙龈)或深覆盖(龅牙)的患者,咬板可以放置在上颌后牙区(后牙咬合板),使后牙脱离咬合,让上下前牙分开,这为前牙压低或后牙伸长创造了空间,有助于纠正深覆合/深覆盖。
- 对于后牙反合(俗称“地包天”的一种类型,即一侧或双侧后牙是上牙咬在下牙里面),咬板可以帮助打开咬合,为后牙的颊向移动(向外)提供空间。
-
引导下颌位置:
- 对于功能性下颌后缩(下颌习惯性地靠后,导致“地包天”面型或咬合紊乱)或下颌前突(俗称“地包天”)的患者,医生可能会使用前牙咬合板(放置在下颌前牙区),这种咬板会引导下颌向前移动到更接近正常咬合关系的位置,长期佩戴有助于训练肌肉记忆,改善面型和咬合功能。
- 对于颞下颌关节紊乱的患者,咬板可以帮助放松咀嚼肌,稳定关节位置,缓解疼痛和弹响(但这通常需要由颌面外科或正颌医生评估后决定)。
-
稳定咬合关系:
- 在矫正后期,当牙齿排列整齐但咬合关系还不够稳定时,医生可能会使用平面导板(覆盖整个后牙咬合面的平坦板)来引导牙齿在新的位置上稳定下来,建立更协调的咬合接触点。
-
缓解肌肉紧张和疼痛:
咬板可以暂时性地改变咬合接触点,减轻某些牙齿或肌肉的负担,缓解因咬合不良引起的肌肉酸痛、头痛(尤其是紧张性头痛)或颞下颌关节疼痛。
-
为其他治疗创造条件:
有时,咬板需要先佩戴一段时间,以打开咬合或调整颌骨位置,为后续的拔牙、种植、正颌手术或其他复杂的正畸治疗做好准备。
常见的咬板类型
- 后牙咬合板: 最常见,放置在上颌或下颌的后牙区(磨牙和前磨牙),主要目的是打开前牙咬合(深覆合/深覆盖)。
- 前牙咬合板: 放置在下颌前牙区(切牙和尖牙),主要目的是引导下颌向前移动(功能性下颌后缩)。
- 平面导板: 覆盖整个后牙咬合面的平坦板,主要用于稳定咬合或调整垂直高度。
- 斜面导板: 咬合面设计成斜面,引导下颌向特定方向移动(如向左或向右),用于纠正功能性下颌偏斜。
- 松弛咬合板: 主要用于缓解颞下颌关节紊乱和肌肉紧张,通常覆盖在所有牙齿上,咬合面平坦且无尖窝接触点,让肌肉和关节得到休息。
适应症(哪些情况可能需要用咬板)
- 深覆合
- 深覆盖(龅牙)
- 部分类型的后牙反合
- 功能性下颌后缩(下颌位置靠后)
- 需要调整垂直咬合高度(如开合)
- 颞下颌关节紊乱(需专业评估)
- 正畸治疗中期或后期需要稳定咬合关系
- 为正颌手术做准备
使用注意事项
- 专业诊断和定制: 绝对不能自行购买或使用! 咬板必须由经验丰富的正畸医生根据患者的具体牙齿、颌骨、关节、肌肉状况以及治疗目标进行精确诊断和设计(或选择合适的成品进行个性化调改),错误的咬板可能加重问题。
- 佩戴时间: 医生会明确规定每天需要佩戴多长时间(通常除了吃饭、刷牙外都需要戴)。严格遵守医嘱是保证效果的关键,有时需要24小时佩戴,有时只需夜间佩戴。
- 清洁: 每次饭后和睡前必须取下咬板,用牙刷和牙膏仔细清洁牙齿和咬板本身,避免用热水烫洗,以免变形,定期用专业清洁片浸泡消毒。
- 复诊: 按时复诊非常重要,医生需要检查咬板的磨损情况、牙齿移动进展、咬合关系变化以及是否有不适,并根据情况调整咬板或治疗方案。
- 初期不适: 初期佩戴可能会感到:
- 口水增多(正常现象,几天后会适应)
- 说话不清(需要练习适应)
- 轻微的牙齿酸痛或肌肉疲劳(通常几天内缓解)
- 咬合感觉异常
- 如果出现剧烈疼痛、持续不适、咬板断裂或无法戴入,必须立即联系医生。
- 效果: 咬板的效果需要时间积累,通常需要数周甚至数月才能看到明显变化,它通常是整个正畸治疗计划中的一个环节,效果依赖于后续的固定矫治器或其他治疗。
- 依从性: 患者的配合程度(是否按时间佩戴、是否保持清洁)直接决定了咬板的效果。
矫正牙齿咬板是正畸医生手中一个非常有用的工具,它通过改变牙齿间的接触关系,巧妙地引导牙齿移动、调整颌骨位置、稳定咬合关系或缓解肌肉关节问题,它不是一个独立的矫正器,而是整个正畸治疗计划中一个重要的辅助手段。
如果你或你的孩子正在接受正畸治疗,医生建议使用咬板,请务必:
- 充分理解医生解释的治疗目的和佩戴要求。
- 严格遵医嘱佩戴和清洁。
- 按时复诊,及时反馈任何不适。
- 相信专业医生,耐心等待效果显现。
正确使用咬板,能显著提高矫正效率,改善咬合功能和面部美观,是成功正畸治疗的重要一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