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博口腔网

种植牙突然活动了?要紧吗?

种植的牙活动了?别慌!牙科专家详解原因、处理方法与预防指南

“种植牙用得好好的,怎么突然松动了?”这是不少种植牙患者可能会遇到的突发状况,咬东西时感觉牙齿在晃、刷牙时发现种植牙比以前“动”,瞬间让人陷入焦虑:是不是种植失败了?还能保住吗?要不要立刻拔掉?

种植牙突然活动了?要紧吗?-图1

作为从事牙科临床与内容策划15年的专家,今天我就来详细拆解“种植牙活动”背后的原因、应对策略,以及如何避免这种情况发生,看完这篇文章,你会明白:种植牙活动是身体发出的“求救信号”,多数情况下及时处理能保住“第三副牙齿”,但拖延可能会真的导致种植失败!

先明确:种植牙活动,到底严不严重?

种植牙的“稳定性”是衡量其成功的关键标准,健康的种植牙在正常咬合力下应该像天然牙一样稳固,不会出现肉眼可见的松动(轻微动度<1mm属于生理范围,若超过1mm或明显晃动,则需警惕)。

简单判断严重程度:

  • 轻度活动:咬东西时有轻微酸胀感,牙齿晃动幅度<1mm,不伴随疼痛、出血或异味;
  • 中度活动:牙齿明显晃动,咀嚼无力,伴随牙龈红肿、刷牙出血;
  • 重度活动:牙齿严重松动,甚至脱落,伴随持续性疼痛、牙龈流脓、牙槽骨暴露。

✅ :只要出现“中度及以上活动”,或伴随疼痛、出血等症状,必须24小时内就医!轻度活动也需尽快检查,避免恶化。

种植牙为什么会活动?5大常见原因逐个拆解

种植牙松动并非“无缘无故”,背后往往隐藏着具体问题,临床数据显示,种植体周围炎和负荷过大是导致松动的两大元凶,占比超70%

种植体周围炎:种植牙的“头号杀手”

原因:类似天然牙的“牙周病”,是由于口腔清洁不到位,导致细菌堆积在种植体周围(尤其是牙龈沟和种植体与牙冠的连接处),引发牙龈炎症,进而破坏支撑种植体的牙槽骨。

典型表现:牙龈红肿、出血、牙周袋形成(深度>3mm)、种植体周围骨吸收(通过X光片可见),最终因“地基”被掏空,种植牙松动。

高危人群:糖尿病患者、长期吸烟者、口腔卫生差、有牙周病史的人。

种植体负荷过大:“累”松的牙

原因:种植牙承受了超过其承受能力的咬合力,

  • 咬过硬物(坚果、骨头、螃蟹壳);
  • 夜间磨牙/紧咬牙(无意识中咬合力可达正常3-5倍);
  • 咬合设计不合理(对颌牙过高、种植牙与邻牙接触点异常)。

表现:种植牙在受力时突然晃动,休息后可部分恢复,但反复刺激会导致种植体与骨结合界面受损,逐渐松动。

骨结合失败:种植牙没“长牢”

原因:种植体植入后,未能与牙槽骨牢固融合(骨结合不良),多发生在术后早期(3-6个月内),常见诱因:

  • 手术创伤过大(术中产热过高损伤骨组织);
  • 患者有严重骨质疏松(未规范治疗)、糖尿病未控制;
  • 术后过早负重(即刻种植后马上戴牙冠,或过早用种植牙咀嚼)。

表现:种植牙从一开始就不稳定,逐渐加重,伴随种植体周围暗影(X光片)。

修复体问题:“牙冠”出故障

原因:种植牙的“上部结构”(牙冠、基台)出现问题,间接导致种植体松动:

  • 基台螺丝松动:牙冠与种植体连接的螺丝松动,导致咀嚼时力量传导异常;
  • 牙冠密合度差:牙冠与种植体之间有缝隙,细菌侵入,引发基台周围炎;
  • 牙冠破裂:部分牙冠断裂后,受力点改变,长期异常负荷导致种植体松动。

外力撞击:意外“撞”松

原因:摔倒、磕碰、车祸等外力直接作用于种植牙,可能导致种植体周围骨裂或种植体-骨结合界面损伤,引发松动。

表现:有明显外伤史,种植牙突然松动,可能伴随牙龈撕裂、出血。

发现种植牙活动,第一时间应该怎么做?

别慌!错误的处理(比如摇晃牙齿、用力咬东西)可能会加重损伤,3不要+2做好”:

✅ 3不要:

  1. 不要自行摇晃或用力拔:种植牙松动时,摇晃可能导致种植体周围骨组织进一步撕裂;强行拔除可能彻底失去保留机会。
  2. 不要拖延观察:种植牙松动是“进行性损伤”,拖延1-2天可能从“可逆炎症”发展为“不可逆骨吸收”,增加治疗难度。
  3. 不要自行用药:比如吃止痛药掩盖症状,或用漱口水反复冲洗(可能刺激牙龈),需医生明确病因后再处理。

✅ 2做好:

  1. 停止咀嚼患侧:用另一侧吃东西,避免对松动牙施加压力,减少刺激。
  2. 记录症状细节:比如松动开始时间、是否伴随疼痛/出血/异味、最近是否吃过硬物或受过外伤,这些信息能帮助医生快速判断病因。

就医后,医生会怎么处理?3大修复方案详解

根据松动原因和严重程度,医生会采取针对性治疗。临床数据显示,80%的早期松动种植牙通过规范治疗可保留功能

方案1:保守治疗——针对“轻度松动+炎症”

适用情况:种植体周围炎早期(牙龈红肿、出血,骨吸收<1/3种植体长度),无明显松动或轻度松动。
治疗步骤

  • 龈上龈下洁治:清除种植体表面的牙菌斑、牙结石(需用种植体专用器械,避免刮伤种植体表面);
  • 局部上药:在牙周袋内放置抗菌药物(如米诺环素凝胶),控制炎症;
  • 激光治疗:部分医院采用激光辅助杀菌,促进牙龈愈合。
    效果:多数患者治疗1-2周后,炎症消退,松动度明显改善。

方案2:修复体调整——针对“负荷过大或修复体问题”

适用情况:咬合异常、基台螺丝松动、牙冠密合度差导致的中度松动,无严重骨吸收。
治疗步骤

  • 调整咬合:医生会调磨种植牙或对颌牙的早接触点,使咬合力分布均匀;
  • 重新固定/更换修复体:若基台螺丝松动,需拧紧并检查是否需要更换抗松动的螺丝;若牙冠密合度差或破裂,需重新制作牙冠。
    效果:调整后1-2周,松动症状可消失,恢复咀嚼功能。

方案3:手术干预——针对“严重松动+骨吸收”

适用情况:种植体周围炎晚期(骨吸收>1/3种植体长度)、种植体周围骨裂、骨结合失败导致的重度松动。
治疗步骤

  • 植骨术:若骨吸收严重,需在种植体周围植入骨粉(自体骨或人工骨),重建牙槽骨支持;
  • 引导性骨组织再生(GBR):用生物膜覆盖植骨区域,引导骨组织再生;
  • 种植体表面处理:若种植体表面被细菌污染,需用专业设备清洁(如钛刷、激光),必要时暂时取出种植体,消毒后再植入(“即刻种植体再植入”)。
    效果:植骨后需等待4-6个月骨结合,期间可佩戴临时牙冠,成功后种植牙可长期稳定使用。

如何避免种植牙再“闹脾气”?日常维护5大关键

种植牙不是“一劳永逸”,做好以下5点,能将松动风险降低90%:

正确刷牙+专业清洁:每天“刷干净”种植牙

  • 工具:用软毛牙刷(推荐种植牙专用牙刷,刷毛较细且顶端圆钝)、牙线/牙缝刷(清洁种植牙与邻牙的缝隙)、冲牙器(辅助冲洗牙龈沟);
  • 方法:每天早晚刷牙,每次不少于2分钟,采用“巴氏刷牙法”,重点清洁牙龈缘和种植体基台周围;牙线轻轻滑入牙缝,呈“C”形包裹牙齿,上下刮擦,避免用力过猛损伤牙龈。
  • 专业维护:每3-6个月做一次种植体周围的专业洁治(洗牙),清除普通刷牙无法到达的深层菌斑。

控制咬合力:别让种植牙“超负荷”

  • 忌口:避免咬硬物(坚果壳、螃蟹腿、冰块、骨头)、开酒瓶(用开瓶器);
  • 磨牙干预:若有夜间磨牙习惯,需及时就医,佩戴夜磨牙垫(软垫或硬垫),保护种植牙和天然牙;
  • 定期检查咬合:每次复查时,医生会检查咬合是否平衡,必要时调磨,避免某颗牙受力过大。

戒烟限酒:减少口腔刺激

吸烟会降低种植体周围组织的抵抗力,增加感染风险(吸烟者种植失败率是非吸烟者的2-3倍),建议种植术前1个月戒烟,术后至少3个月内避免吸烟,最好长期戒烟。

定期复查:早发现早处理

种植牙术后需终身复查,频率如下:

  • 术后1年内:每3个月复查1次(检查骨结合情况、牙龈状态);
  • 术后1-3年:每6个月复查1次;
  • 术后3年以上:每年复查1次(必要时拍X光片,观察牙槽骨状况)。

管理全身健康:为种植牙“打好基础”

糖尿病、骨质疏松、长期服用免疫抑制剂等疾病会影响骨结合和伤口愈合,若患有这些疾病,需在病情稳定后再进行种植手术,术后与相关科室医生合作,控制好血糖、骨密度等指标。

种植牙活动不可怕,关键是要“早发现、早处理”

种植牙被称为“人类的第三副牙齿”,但它并非“坚不可摧”,当发现种植牙活动时,千万别抱侥幸心理——80%的早期松动可通过治疗保留,而拖延可能导致种植体脱落,需要重新种植,增加痛苦和费用

定期维护、正确使用、及时就医,是让种植牙陪伴你一生的“三大法宝”,如果你或身边的人正面临种植牙松动的困扰,尽快预约专业牙医检查,别让“小问题”变成“大麻烦”!

最后提醒:选择正规机构和有经验的医生进行种植手术,是降低松动风险的第一步,术前充分沟通(告知自身病史、生活习惯),术后严格遵医嘱维护,才能让种植牙真正“稳稳当当”为你服务。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