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术前诊断与规划工具
- 锥形束CT (CBCT): 最核心工具! 用于精确评估:
- 上颌窦底骨高度和厚度。
- 上颌窦形态(气化程度、分隔)。
- 邻牙牙根位置与上颌窦的关系。
- 骨质类型。
- 设计种植体植入位置、角度、长度,以及提升方案和所需骨增量量。
- 数字化种植导板: 基于CBCT数据设计,用于精确引导种植窝洞预备和提升操作,提高精度和安全性。
- 测量尺/探针: 术中测量骨高度、开窗大小等。
- 模型分析: 常规牙模分析。
手术操作核心工具
A. 通用基础工具(适用于两种提升方式)
- 手术器械包:
- 无菌手术巾、洞巾、铺巾钳。
- 手术刀柄、刀片(11号、15号)。
- 组织剪(直、弯)。
- 组织镊(有齿、无齿)。
- 止血钳(蚊式、直、弯)。
- 持针器。
- 骨膜分离器(不同大小和弯曲度)。
- 骨锉/骨凿(用于修整骨嵴)。
- 生理盐水冲洗器/冲洗针头。
- 吸引器头(不同粗细和弯度)。
- 电刀(用于切开、止血)。
- 缝合针、缝合线(可吸收/不可吸收)。
- 种植机及配套手机: 用于预备种植窝洞。
- 种植体及基台: 最终植入物。
- 骨移植材料: 自体骨(块状、颗粒状)、异体骨(颗粒状)、骨替代品(羟基磷灰石、磷酸三钙等颗粒状)。
- 屏障膜: 可吸收胶原膜(如Bio-Gide, Bio-Oss Collagen)用于覆盖开窗区或引导骨再生。
- 上颌窦提升专用器械套装: 这是核心部分,通常包含多种专用器械。
B. 外提升(窗式提升)专用工具
- 开窗工具:
- 超声骨刀: 首选推荐! 精确、微创、减少软组织损伤和出血,保护上颌窦黏膜。
- 球钻/裂钻: 在种植机手机上使用,用于初步标记和磨除骨皮质。
- 骨凿/骨刀: 传统方法,需谨慎操作以避免黏膜穿孔。
- 骨凿套装: 不同大小和形状的凿子,用于精确剥离骨窗边缘。
- 上颌窦黏膜剥离工具:
- 上颌窦黏膜剥离器: 核心工具! 设计精巧,前端呈钝性、光滑的弧形或铲形,用于在骨窗下安全地向上、向外剥离上颌窦黏膜,创造提升空间,有不同尺寸和弯曲度。
- 骨膜分离器: 辅助剥离。
- 提升工具:
- 骨凿/骨锤: 用于在剥离好的黏膜下,通过敲击骨凿(通常使用专用上颌窦提升骨凿,顶端呈光滑球状或钝性凸起)将黏膜向上、向外顶起,提升高度有限(通常1-3mm)。
- 液压提升器: 通过向剥离好的黏膜下注入生理盐水,利用水压将黏膜顶起,提升更均匀,对黏膜刺激较小。
- 植骨工具:
- 骨移植材料输送器: 专用弯头或直头器械,用于将颗粒状骨移植材料安全、有效地填入提升后的空间。
- 骨压实器: 用于轻轻压实移植材料,避免空隙过大。
C. 内提升(冲顶式提升)专用工具
- 种植窝洞预备工具:
- 球钻: 定点。
- 先锋钻/逐级备洞钻: 按照种植系统要求预备种植窝洞,在接近上颌窦底时务必使用短钻头或停止标志钻头,避免穿透窦底。
- 内提升工具:
- 上颌窦内提升骨锤: 专用锤子,通常重量和锤击力度经过设计,控制性好。
- 上颌窦内提升挺子/骨凿: 核心工具! 设计特点:
- 尖端: 圆钝光滑,呈球形、橄榄形或特殊凸起形状,用于顶推上颌窦底骨皮质和黏膜。
- 杆部: 细长,有不同弯曲度(直、弯、反弯),适应不同牙位和上颌窦形态。
- 手柄: 便于握持和控制方向。
- 液压提升器: 同样可用于内提升,通过窝洞注入生理盐水顶起窦底。
- 骨移植材料输送器: 用于将颗粒状骨移植材料通过种植窝洞填入提升后的窦底空间。
辅助与特殊工具
- 上颌窦镜: 用于外提升术中直视观察上颌窦黏膜状态,提高安全性,尤其适用于复杂病例或黏膜穿孔时。
- 生物材料:
- 骨胶原: 用于封闭骨窗或覆盖移植材料表面。
- 纤维蛋白胶: 用于辅助黏膜穿孔的封闭或止血。
- 止血材料: 明胶海绵、胶原海绵等。
- 术中导航系统: 高端辅助,提供实时三维定位。
总结关键点
- CBCT是基础: 所有工具选择和手术方案都基于精确的影像诊断。
- 超声骨刀是外提升开窗的利器: 安全、精准、微创。
- 上颌窦黏膜剥离器是外提升的核心: 安全剥离黏膜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 上颌窦内提升挺子/骨凿是内提升的核心: 其设计和操作技巧直接影响提升效果和安全性。
- 工具选择取决于手术方案: 外提升需要开窗和剥离工具,内提升则专注于窝洞内的顶推操作。
- 经验与技巧至关重要: 再好的工具也需要熟练、谨慎的操作来避免最严重的并发症——上颌窦黏膜穿孔。
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骨量、上颌窦形态、骨质、医生经验等)选择最合适的手术方式及配套工具组合,这些工具共同构成了安全、有效实施上颌窦提升术的“武器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