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病费降了吗?医院受影响多大?
引言:从“支架降价”到“零加成”,耗材改革如何改变你的看病账单?
“以前做心脏支架要花1.3万元,现在集采后降到700元,医保再报销,自己才掏200多元!”家住北京的张大爷最近因冠心病支架植入术康复,他对耗材费用的变化感受深刻,这一变化背后,正是我国医保“取消耗材加成”政策的持续推进——从高值耗材(如心脏支架、人工关节)到普通医用耗材(如注射器、纱布),医院不再允许在采购价基础上“加价销售”,而是以“零差率”向患者提供,这一政策不仅重塑了医疗机构的收入结构,更直接影响着患者的就医成本和医疗行业的生态。

作为医疗医保政策研究专家,本文将从政策背景、核心内容、各方影响、常见疑问四大维度,全面解读“取消耗材加成”政策,帮你搞懂这项改革如何改变“看病贵”的问题,以及未来医疗体系将走向何方。
什么是“耗材加成”?为什么必须取消?
先搞懂:什么是“医用耗材加成”?
医用耗材是指用于诊断、治疗、护理等的医用器械材料,从几块钱的注射器、纱布,到几十万元的人工心脏、人工关节,都属于耗材范畴,过去,我国公立医院长期实行“耗材加成政策”——医院可以按照耗材采购价的5%-15%(不同地区、不同耗材类型比例不同)加价后销售给患者,这部分加成收入归医院所有。
举个例子:某款心脏支架采购价1万元,若加成比例为10%,医院就能向患者收取1.1万元,其中1000元是医院的“加成收入”,这种模式下,医院存在“多耗材、多收入”的激励,甚至可能出现“过度使用耗材”的问题。
政策出台:破解“以械养医”,降低患者负担
“耗材加成”本质上是“以药养医”的衍生问题,长期存在三大弊端:
- 加重患者负担:耗材加成直接推高患者自付费用,尤其是高值耗材,如人工关节、心脏支架等,加成费用可达数千元甚至上万元。
- 扭曲医疗行为:医院为追求加成收入,可能倾向于使用高价耗材,甚至“滥用耗材”,导致医疗资源浪费。
- 滋生行业腐败:耗材加成环节成为“回扣”“带金销售”的高发区,推高医疗成本,损害行业生态。
为此,国家自2025年起启动“取消耗材加成”改革,作为“三医联动”(医疗、医保、医药)的重要一环,目标是:切断医院与耗材收入的利益链,让耗材回归“治病工具”的本质,通过“集采降价+零加成”降低患者负担,同时通过调整医疗服务价格弥补医院收入缺口。
政策核心:从“顺加作价”到“零差率”,医院和患者如何“算账”?
政策核心内容:三个关键变化
“取消耗材加成”不是简单“去掉加价”,而是伴随一系列配套改革,核心可概括为“一取消、一调整、一加强”:
(1)取消“顺加作价”,实行“零差率销售”
医院销售耗材时,不得在采购价基础上加价,只能按“实际采购价”收费,某耗材采购价100元,医院只能向患者收100元,不能再加收10元(10%加成),这一政策覆盖了公立医院所有医用耗材,包括高值耗材(如冠脉支架、人工晶体)和低值耗材(如输液器、口罩)。
(2)调整医疗服务价格,弥补医院收入缺口
取消耗材加成后,医院收入减少(部分医院耗材加成收入占比可达5%-10%),国家通过提高医疗服务价格(如手术费、护理费、诊疗费等)弥补这一缺口,北京在取消耗材加成后,将心脏支架植入术的手术费从原来的1500元提高到3500元,体现“技术劳务价值”。
(3)加强医保支付改革,控制医疗成本
同步推进DRG/DIP(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按病种分值付费)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医院为获得合理收益,会主动控制耗材使用(避免“多用多赔”),从“被动控费”转向“主动降本”。
政策时间线:从试点到全国推开
- 2025年:国家医保局启动高值医用耗材集中采购(“集采”),首批冠脉支架集采均价从1.3万元降至700元,同步要求公立医院取消耗材加成。
- 2025-2025年:人工关节、人工晶体等高值耗材集采陆续落地,全国范围内公立医院全面取消耗材加成。
- 2025年至今:低值耗材(如注射器、敷料)集采推进,取消加成覆盖所有公立医院,基层医疗机构(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同步落实。
取消耗材加成后:谁受益?谁受影响?
患者:看病费用“真降了”,尤其是手术和耗材使用大户
最直接的受益者是患者,尤其是需要使用高值耗材的人群:
- 案例1:心脏支架手术:某患者使用1个冠脉支架,集采前采购价1.3万元+10%加成=1.43万元,医保报销后自付约4000元;集采后采购价700元+零加成=700元,医保报销后自付约200元,自付费用降低85%。
- 案例2:人工关节置换:某患者使用1个人工髋关节,集采前采购价3万元+15%加成=3.45万元,自付约1万元;集采后采购价1万元+零加成=1万元,自付约3000元,自付费用降低70%。
即使是低值耗材,患者也能感受到变化:例如输液器,集采前采购价5元+10%加成=5.5元,集采后采购价2元+零加成=2元,单次费用降低64%。
医院:收入结构调整,从“卖耗材”到“卖服务”
取消耗材加成后,医院收入结构发生显著变化:
- 收入减少:耗材加成收入直接消失,部分医院短期收入下降5%-10%。
- 收入增加:医疗服务价格提高(如手术费、护理费),体现医务人员技术价值;DRG/DIP付费下,医院主动控制耗材成本,减少“无效支出”。
- 转型压力:医院需从“依赖耗材收入”转向“依靠医疗服务质量”,倒逼加强内部管理,提升诊疗效率。
数据支撑:国家医保局数据显示,2025年全国公立医院医疗服务收入占比达35.6%,较2025年提高4.2个百分点,而耗材收入占比从18.3%降至12.8%,印证了“以服务养医”的转型趋势。
医疗器械企业:从“拼营销”到“拼创新”,行业洗牌加速
取消加成+集采,对医疗器械企业是“双重冲击”:
- 价格透明化:集采以“量换价”,企业报价公开透明,告别“高定价、高回扣”模式。
- 利润压缩:集采中选产品价格平均降幅超过50%,企业利润空间大幅收窄。
- 创新驱动:倒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转向“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如可降解支架、AI辅助诊断设备),而非依赖“关系营销”。
某国产心脏支架企业通过集采拿下80%市场份额,但利润率从35%降至15%,同期研发投入占比从5%提升至12%,印证了“创新突围”的必要性。
常见疑问解答:取消加成后,这些问题你关心吗?
取消加成后,医院会不会通过“其他方式”收费?
可能性较低,医保部门加强监管,对“分解收费”“重复收费”等行为严厉打击;DRG/DIP付费下,医院“多收费”反而可能“多赔钱”,倒逼规范收费,某医院若过度使用耗材,导致DRG成本超标,医保将按比例扣减支付,医院得不偿失。
耗材质量会下降吗?集采的耗材能用吗?
不会,集采对耗材质量实行“双控”:
- 质量门槛:通过国家药监局认证的才能参与集采,中选产品需通过“质量一致性评价”,与原研药质量相当。
- 全程监管:耗材从生产到使用全流程追溯,医院若使用不合格耗材,将面临吊销资质等处罚。
冠脉支架集采中选产品包括美敦力、乐普等国内外知名品牌,均为临床使用多年的成熟产品,质量有保障。
取消加成后,医生会不会“不愿用耗材”?
不会,耗材使用基于患者病情,医生需遵循“临床指南”,而非“收入激励”;医疗服务价格提高后,医生的技术劳务价值得到体现,更愿意“看好病”而非“多开耗材”。
政策未来趋势:还会进一步降价吗?
会,未来政策将聚焦“三个深化”:
- 集采范围扩大:从高值耗材向低值耗材、创新耗材延伸,覆盖更多品类(如吻合器、种植牙)。
- 支付方式优化:DRG/DIP付费从“住院”向“门诊”扩展,推动“全流程控费”。
- 价格动态调整:建立“集采+医保支付+医疗服务价格”联动机制,实现“患者减负、医院增收、企业盈利”的平衡。
取消耗材加成,是医疗改革的“关键一步”
“取消耗材加成”政策不仅让患者“看病更便宜”,更推动了医疗体系从“以收入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的转型,随着集采常态化、支付方式精细化、医疗服务价格合理化,医疗资源将更高效配置,“看病贵”问题将进一步缓解。
作为患者,我们应了解政策红利,主动维护自身权益;作为行业从业者,需适应“创新驱动、质量为先”的新生态;作为社会公众,应支持医疗改革,共同推动“健康中国”目标的实现。
如果你或家人正在面临手术耗材选择,不妨多关注当地集采信息,对比政策前后的费用变化,真正享受改革红利。 医疗改革的路上,每一个进步都与你我息息相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