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博口腔网

医保4+7政策是什么?当前带量采购有何新变化?

医保4+7政策是什么?2025年最新解读:从试点到全国,如何影响你的药价?

近年来,“看病贵”一直是老百姓关注的焦点,而药品价格作为医疗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改革动向牵动人心。“医保4+7政策”作为国家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关键举措,自出台以来就备受瞩目。医保4+7政策究竟是什么?它如何降低药价?对普通患者、医院和药企分别意味着什么? 本文将从政策背景、核心内容、实施效果及最新进展等维度,为你全面解析这一影响深远的医保政策。

医保4+7政策是什么?当前带量采购有何新变化?-图1

先搞懂:“医保4+7政策”的全称与诞生背景

“医保4+7政策”并非一个官方文件的全称,而是对“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试点”的通俗说法。“4+7”指的是2025年首批试点的11个城市——4个直辖市(北京、天津、上海、重庆)+7个副省级城市(广州、深圳、大连、西安、成都、沈阳、厦门)

这一政策的诞生,源于我国医药领域长期存在的“药价虚高”问题,过去,药品从生产企业到患者手中,需要经过多个中间环节(代理商、经销商、医院等),每个环节都叠加利润,导致最终药价远高于生产成本,部分原研药(专利期内的进口药)价格长期居高不下,加重患者和医保基金的负担。

为破解这一难题,2025年国家医疗保障局成立后,明确提出“带量采购、以量换价”的改革思路,希望通过集中采购,以公立医院为采购主体,约定采购量,换取药品价格的显著下降,而“4+7”正是这一思路的首批试点,标志着我国药品采购从“分散化”向“集约化”的重大转变。

政策核心:“4+7”到底怎么采购?降价逻辑是什么?

医保4+7政策的核心机制可以概括为“带量采购、以量换价、确保使用、医保协同”16个字,包含以下关键内容:

采购范围:从“25个试点品种”到“常用药全覆盖”

首批4+7试点聚焦于通过一致性评价的仿制药(即与原研药在质量和疗效上等效的药品),以及部分原研药,共涉及25个品种,包括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慢性病常用药,以及癌症、精神病等重症用药,降脂药“阿托伐他汀钙”、降压药“缬沙坦”等均在列。

后续政策不断扩围,截至2025年,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已覆盖7批共333个品种,涵盖抗感染、心脑血管、抗肿瘤、糖尿病等多个治疗领域,平均降价幅度超过50%,部分药品降价甚至超过90%(如糖尿病药物“盐酸二甲双胍片”)。

采购方式:“国家谈判+地方联盟”双重发力

  • 国家层面:由国家医保局牵头,组织全国所有省份(含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形成采购联盟,统一确定采购量、约定采购价格,与药企直接签订采购合同。
  • 地方层面:未纳入国家集采的地区,可由省级医保部门牵头组成联盟(如“省际联盟”),开展区域性带量采购,实现“应采尽采”。

“以量换价”:药企的“量价挂钩”与医院的“确保使用”

  • 对药企:中选药企需以“最低价”投标,但可获得明确的采购量保障(如试点城市公立医院该药品年用量的60%-70%),对于未中选的药品,医院采购量将大幅压缩,这迫使药企通过“降价换市场”。
  • 对医院:必须优先使用中选药品,并确保完成约定采购量,完成任务的医院,医保基金将提前拨付采购资金;未完成的则可能面临医保支付额度核减,倒逼医院主动推广中选药品。

价格机制:“降幅超50%”如何实现?

通过“带量采购”,中间环节被大幅压缩(不再需要代理商层层加价),同时药企通过“以量换价”降低生产成本(规模化生产摊薄固定成本),最终实现“价格断崖式下降”。

  • 原研药“氯沙坦钾片”(降压药),原价约29元/片,4+7中选价降至0.18元/片,降幅达94%;
  • 仿制药“氟西汀胶囊”(抗抑郁药),原价约12元/粒,中选价降至1.4元/粒,降幅达88%。

实施效果:5年多来,政策带来了哪些改变?

自2025年11月4+7试点启动以来,药品集中采购已从“试点”走向“常态化”,其对医药行业、患者和医保基金的影响日益显著:

患者:“药费大幅下降,用药负担减轻”

这是最直接的成效,以高血压患者为例,服用原研药“厄贝沙坦片”每月药费从约200元降至4元(中选仿制药),年节省药费超过2000元;糖尿病患者使用“甘精胰岛素”原研药,年药费从1.2万元降至3000元左右,降幅达75%,据国家医保局数据,截至2025年底,国家集采累计节约医保基金和患者负担约2600亿元,切实减轻了群众“看病贵”的压力。

医院:“药占比下降,回归医疗本质”

过去,医院收入中“药品收入”占比较高(部分医院超40%),导致“以药养医”现象,集采后,中选药品价格大幅下降,医院“药占比”(药品收入占医疗总收入的比例)显著降低,医生更倾向于根据病情开药,而非“高价药”,推动医院回归“以治病为中心”的本质。

药企:“优胜劣汰,行业洗牌加速”

  • 中选药企:通过“以量换价”获得稳定市场份额,生产规模扩大,成本进一步降低,形成“强者恒强”的局面。
  • 未中选药企:尤其是依赖中间环节的中小药企,因无法参与价格竞争,面临被淘汰的风险,推动行业向“创新+质量”转型。

医保基金:“提效降本,可持续性增强”

药品降价后,医保基金对药品的支出大幅减少,节约的资金可用于报销更多创新药、罕见病药,或提高报销比例,实现“基金池”的“开源节流”,增强医保制度的可持续性。

最新进展:2025年,“4+7”政策有哪些新动向?

随着集采进入“常态化”,2025年的政策重点从“扩围”转向“提质增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集采范围持续扩大,重点向“临床急需、创新药”倾斜

除了化学药,生物药、中成药、高值医用耗材(如冠脉支架、人工关节)已逐步纳入集采,2025年国家将启动第五批高值医用耗材集采(重点为骨科脊柱类耗材),并扩大中成药集采覆盖品种(如中药注射剂、口服中药),对于临床急需的创新药,通过“医保谈判+集采”双通道,加快上市和降价。

“非中选药品”管理更严格,确保“应采尽采”

针对部分医院仍使用高价非中选药品的问题,2025年政策要求所有公立医院必须优先采购和使用中选药品,未中选药品的采购量不得超过总用量的10%-20%(具体比例因地区和药品而异),对违规医院,医保部门将采取约谈、通报批评、扣减医保支付额度等措施。

“质量保障”机制升级,确保“降价不降质”

为防止药企为降价偷工减料,2025年强化了全生命周期质量监管

  • 中选药品需通过“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并严格执行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
  • 建立“药品追溯体系”,实现从生产到使用的全程可追溯;
  • 医保部门联合药监部门开展飞行检查,对质量不合格的药企实行“一票否决”,取消其中选资格。

“医保支付标准”与“集采价格”挂钩,引导合理用药

2025年起,对已集采的药品,医保支付标准将直接与中选价格挂钩(如中选价0.5元/片,医保支付标准为0.5元/片),患者使用中选药品时,仅需支付自付部分(如按30%报销,个人支付0.15元/片);若使用高价非中选药品,超出支付标准的部分由患者自付,倒逼患者主动选择中选药品。

常见疑问解答:4+7政策”,你最想知道的都在这里

Q1:集采药品质量有保障吗?会不会是“廉价药=劣质药”?

A:不会!集采药品均通过“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证明其与原研药在“活性成分、剂型、剂量、疗效、安全性”等方面等效,国家药监部门会对中选药品进行抽检,质量不合格将立即退出市场,4+7试点以来,中选药品抽检合格率始终保持在99%以上,与原研药相当。

Q2:集采后,医院还会开“高价原研药”吗?

A:优先开中选药品,根据政策,公立医院必须完成约定采购量,且中选药品使用比例不低于总用量的80%-90%,除非患者有特殊禁忌(如过敏),否则医生应首选中选药品,若患者坚持使用高价非中选药品,需自付全部差价。

Q3:集采药品降价后,药企会不会“亏本”停产?

A:不会,中选药企通过“以量换价”,虽然单价下降,但采购量有保障(通常占医院年用量的60%-70%),总体利润反而可能增加,某降压药中选后,单价从10元降至1元,但年采购量从100万片增至1000万片,总销售额从1000万元增至1000万元,且减少了中间环节成本,利润率反而提升。

Q4:哪些药品还没纳入集采?未来会纳入吗?

A:部分“临床用量小、独家专利药、短缺药”尚未纳入集采,部分罕见病用药、抗肿瘤靶向药(已通过医保谈判降价)、儿童专用剂型药品等,但随着集采机制成熟,未来这些品种有望逐步纳入,实现“药品应采尽采”。

医保4+7政策,如何改变“看病贵”的格局?

医保4+7政策及其后续的常态化集采,是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里程碑”事件,它通过“带量采购”打破“药价虚高”的链条,让患者用上“质优价廉”的药品,让医院回归“治病救人”的本质,让药企从“拼营销”转向“拼创新”,最终实现“患者得实惠、医院得规范、药企得发展、医保得可持续”的多方共赢。

随着集采范围持续扩大、质量监管不断加强、医保支付机制逐步完善,这一政策将进一步降低医疗成本,为建设“健康中国”提供坚实保障,作为普通患者,我们只需记住:国家集采的药品,放心用、大胆用——它不仅便宜,更有质量保障!

(注:本文政策数据参考国家医保局公开信息,截至2025年6月,如需最新动态,可关注国家医保局官网或当地医保部门通知。)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